方孔十珍

方孔十珍指的是秦朝的“秦半兩”,漢朝的“漢五銖”,唐朝的“開元通寶”,北宋的“大觀通寶”和“崇寧通寶”,金朝的“正隆元寶”,明朝的“洪武通寶”和“永樂通寶”,清朝的“康熙通寶”和“乾隆通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方孔十珍
  • 朝代:秦
  • 規格:直徑 2.39cm、重量2.57g
  • 別稱:秦半兩
什麼是方孔十珍,方孔十珍之秦半兩,方孔十珍之漢五銖,方孔十珍之開元通寶,方孔十珍之大觀通寶,方孔十珍之崇寧通寶,方孔十珍之正隆元寶,方孔十珍之洪武通寶,方孔十珍之永樂通寶,方孔十珍之康熙通寶,方孔十珍之乾隆通寶,化煞、鎮宅、旺財、祈福,方孔十珍之鎮宅、化煞、旺財,方孔十珍之祈福,方孔十珍旺財之乾隆通寶,保健功能,方孔十珍之刮痧保健,方孔十珍之秦半兩,歷史價值,方孔十珍之秦半兩,方孔十珍之漢五銖,方孔十珍之開元通寶,方孔十珍之洪武通寶,文化藝術價值,方孔十珍之秦半兩,方孔十珍之漢五銖,方孔十珍之開元通寶,方孔十珍之大觀通寶,方孔十珍之崇寧通寶,方孔十珍之正隆元寶,方孔十珍之康熙通寶,方孔十珍之乾隆通寶,工藝價值,方孔十珍之正隆元寶,方孔十珍之康熙通寶,稀有性,方孔十珍之崇寧通寶,方孔十珍之正隆元寶,方孔十珍之洪武通寶,方孔十珍之永樂通寶,古幣收藏知識,真偽鑑別,方孔十珍之秦半兩的鑑定,方孔十珍之漢五銖的鑑定,方孔十珍之開元通寶的鑑定,方孔十珍之大觀通寶和崇寧通寶的鑑定,方孔十珍之正隆元寶的鑑定,方孔十珍之洪武通寶的鑑定,方孔十珍之永樂通寶的鑑定,方孔十珍之康熙通寶的鑑定,方孔十珍之乾隆通寶的鑑定,古幣鑑定的一些方法,

什麼是方孔十珍

方孔十珍方孔十珍
方孔十珍指的是秦朝的“秦半兩”,漢朝的“漢五銖”,唐朝的“開元通寶”,北宋的“大觀通寶”和“崇寧通寶”,金朝的“正隆元寶”,明朝的“洪武通寶”和“永樂通寶”,清朝的“康熙通寶”和“乾隆通寶”。這十枚古幣貫穿中國兩千多年的歷史,歷史底蘊厚重,對中國經濟文化的影響深遠。

方孔十珍之秦半兩

方孔十珍方孔十珍
朝代:秦
規格:直徑 2.39cm、重量2.57g
介紹: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統一幣制,以黃金為上幣,銅錢為下幣,銅錢以“半兩”為名,後人稱之為“秦半兩”。

方孔十珍之漢五銖

方孔十珍方孔十珍
朝代:西漢
規格:直徑2.27cm-2.55cm、重量2.42g-3.28g
介紹:
“漢五銖”是我國錢幣史上使用時間最長的貨幣,“銖”是古代重量單位,通常一兩
的二十四分之一為一銖。漢武帝在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進行第四次幣制改革,開始在中原地區發行“五銖錢”,由國家統一鑄制,“五銖錢”吸取了“秦半兩”外圓方孔的形制特點,有周郭,背有內郭,上有“五銖”二篆字,且外郭同文字一樣高低,可以保護錢文不受磨損,這是“五銖錢”同前代貨幣最明顯的不同之處。

方孔十珍之開元通寶

方孔十珍方孔十珍
朝代:唐代
規格:直徑2.41cm、重量3.19g
介紹:
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開鑄“開元通寶”,取代社會上遺存的五銖,形制仍沿用秦方孔圓錢,規定每十文重一兩,每一文的重量稱為一錢,而一千文則重六斤四兩。“開元”為開新朝新幣之元意,“通寶”意即通行寶貨。“開元通寶”錢的鑄行在中國貨幣發展史上標誌著五銖錢的結束和通寶錢制的開始,成為唐以後歷朝的鑄幣標準,並沿襲近1300年。

方孔十珍之大觀通寶

方孔十珍方孔十珍
朝代:北宋
規格:直徑2.49cm-2.46cm、重量3.94g-4.63g
介紹:
“大觀通寶”是北宋徽宗趙佶在大觀年間(公元1107年至1110年)所鑄造的年號錢,遂命名為“大觀通寶”。

方孔十珍之崇寧通寶

方孔十珍方孔十珍
朝代:北宋
規格:直徑3.52cm、重量12.57g
介紹:
“崇寧通寶”鑄於北宋徽宗趙佶崇寧年間(1102-1106年),錢文為徽宗親書,是徽宗瘦金書體存留世間的真實顯現,所以又稱其為御書錢。

方孔十珍之正隆元寶

方孔十珍方孔十珍
朝代:金
規格:直徑2.5cm、重量3.83g
介紹:
“正隆元寶”是金代最早的金屬鑄幣,鑄于海陵王正隆三年(公元1158年),是金國
第一批以年號命名的錢幣。

方孔十珍之洪武通寶

方孔十珍方孔十珍
朝代:明
規格:直徑2.5cm、重量3.36g
介紹:
明代因要避諱明太祖朱元璋名字中的“元”字,所以流通的錢幣不論大小都稱“通寶”。“洪武通寶”自洪武元年(1368年)起鑄造,是朱元璋命京城(南京)工部寶源局及各省錢局按照頒布的洪武通寶錢制進行有系統地設計、鑄造並發行的盛大方圓錢。

方孔十珍之永樂通寶

方孔十珍方孔十珍
朝代:明
規格:直徑2.53cm、重量4.1g
介紹:
“永樂通寶”是明成祖朱棣於永樂六年(1408年)開始鑄造的年號錢,主要用於對外貿易和賞賜,為明初對外開放發揮了重要作用,而永樂通寶也成為600年前的國際貿易硬通貨。

方孔十珍之康熙通寶

方孔十珍方孔十珍
朝代:清
規格:直徑2.74cm、重量4.37g
介紹:
“康熙通寶”鑄於清聖祖康熙年間(1662-1722年),分別由中央、地方承擔鑄造。

方孔十珍之乾隆通寶

方孔十珍方孔十珍
朝代:清
規格:直徑2.57cm、重量4g
介紹:
錢面文字“乾隆通寶”以楷書書寫,其字從上而下而右而左直讀。錢背文字沿雍正滿文錢式穿孔左邊有“寶”字,穿孔右邊鑄有各錢局名。

化煞、鎮宅、旺財、祈福

方孔十珍之鎮宅、化煞、旺財

銅錢性剛,五行屬金,銅質吸收氣場的力量比金銀都好。因此,銅錢具有極強的化解煞氣的作用;銅錢外圓內方,外圓代表天,內方代表地,中間的皇帝年號代表人,“天、地、人”三才具備,因而具有扭轉乾坤的能量。
方孔十珍古錢幣,薈萃中國封建社會中十個盛世朝代之盛勢,社會安定繁榮,經濟文化發達,國運昌盛,百姓樂業,錢幣鑄造精良,得“天、地、人”之精氣,故能鎮宅、化煞,併兼具旺財功能。

方孔十珍之祈福

方孔十珍,集中統括了中國自秦開始至清結束的兩千年封建社會中十個盛世朝代的古錢幣,集合古代黃亮之尊,有始有終,寓意人生富貴,十全十美,具有非常美好的祈福功能,得之能享人生富貴和美之福。

方孔十珍旺財之乾隆通寶

乾隆皇帝在位60年,創造了封建社會里最後一個輝煌盛世。雖然乾隆通寶存數量多且流傳至今時間較短,但在當時民間便盛傳佩帶“乾隆通寶”銅錢可驅災辟邪,又因乾隆二字諧音“錢隆”而備受後世藏家所喜愛。所以,能擁有一枚乾隆通寶,不僅可透過其銅影去品讀一段歷史,更可借“錢隆”福音預祝生意興隆,財源廣進。

保健功能

方孔十珍之刮痧保健

刮痧(Skinscraping),是我國傳統的自然療法之一,它是以中醫皮部理論為基礎,用器具(牛角、玉石、古錢幣等)在皮膚相關部位刮拭,以達到疏通經絡、活血化瘀之目的。著名中醫外治家吳尚先對刮痧給予了充分肯定,他說“陽痧腹痛,莫妙以瓷調羹蘸香油刮背,蓋五臟之系,鹹在於背,刮之則邪氣隨降,病自松解。”
古錢幣是是刮痧療法使用的最常用的工具,而方孔十珍集合歷史、天地之靈性,更是刮痧工具的首選。

方孔十珍之秦半兩

“秦半兩"為秦政權的鞏固和經濟的發展起過重要作用,這是大家所熟知的,但"秦半兩"還是一種名貴中藥就鮮為人知了。
有一次,我國著名作家馮牧遭車禍斷了兩根軟肋,一位老中醫為他治療,療效神奇,很快就痊癒了"這位老中醫用的是祖傳秘方,用藥量很少,而且是每星期用一次藥,這秘方的主耍的一味藥就是 "秦半兩"銅錢。
為什麼 "秦半兩"有治療人體跌打損傷的特殊效果呢?原來,秦始皇時的"半兩錢"中含有某種能促使人體骨質癒合的特殊物質。只有秦始皇用來鑄造 "半兩錢"的銅礦中含有這種特殊物質。此礦在秦始皇時已被采盡,所以,以後各朝代鑄造的銅錢都不含有這種特殊物質,也就沒有這種特殊療效。

歷史價值

方孔十珍之秦半兩

中國最早的貨幣是貝,約公元前21世紀——前221年;而後在春秋戰國時期出現了刀幣,它由工具刀削演變來的,柄端有環,柄身有裂溝,是春秋戰國時期燕、齊地區的主要錢幣,後來中山和趙也有鑄行。秦統一中國後,秦始皇於公元前221年頒布了中國最早的貨幣法“以秦幣同天下之幣”,規定在全國範圍內通行秦國圓形方孔的半兩錢。
圓形方孔的“秦半兩”錢在全國的通行,結束了我國古代貨幣形狀各異、重量懸殊的雜亂狀態,是我國古代貨幣史上由雜亂形狀向規範形狀的一次重大演變。從秦惠文王二年初行錢(前336年)起算,到秦滅亡(前206年),“秦半兩”錢的生產共延續了130年。
“秦半兩”錢的流通範圍,西至河西走廊;東到山東、江蘇,北達內蒙古,南抵廣州市,東北到達遼東半島,西南進入大渡河上游,說明“秦半兩”錢是全國通用的貨幣。

方孔十珍之漢五銖

秦朝滅亡後,西漢初期仍使用秦制半兩錢,由於允許民間私鑄,錢制較亂,導致貨幣失衡,給當時的經濟造成一度的混亂,漢武帝時期,確立了法定銅錢重五銖的制度,並且第一次推行中央集權的政策,由上林三官負責鑄錢。“銖”是古代重量單位,通常一兩的二十四分之一為一銖。
王莽篡漢位以後,推行大錢制度,於是在中國貨幣史上第一次出現了當千、當五千的大錢,並且恢復了布幣、刀幣等錢制。但它只是曇花一現,漢光武帝重建東漢政權以後,很快便恢復了五銖錢制。“漢五銖”輕重適中,合乎古代的社會經濟發展狀況與價格水平對貨幣單位的要求,因而在漢武帝以後的西漢、東漢、蜀、魏、晉、南齊、梁、陳、北魏、隋均有過鑄造,歷時長達739年。“漢五銖”是秦漢貨幣史上的一大轉折,實現了中央對貨幣鑄造權的集中統一,是我國歷史上鑄行數量最多、時間最長最為成功的長壽錢。

方孔十珍之開元通寶

“開元通寶”結束了秦漢以來以重量銖兩定名的錢幣體系,而開創了唐宋以後以“文”為單位的年號,寶文體系銅鑄幣。但形制仍沿用秦方孔圓錢,規定每十文重一兩,每一文的重量稱為一錢,而一千文則重六斤四兩,開創十進位制。“開元”為開新朝新幣之元意,“通寶”意即通行寶貨。“開元通寶”在唐代鑄行二百多年而使幣制長期穩定。唐以“文”計數,以錢兩為重量單位的寶文錢體系沿襲到清朝歷時千年。

方孔十珍之洪武通寶

“洪武通寶”,是歷史上首成體系的古錢幣,在中國錢幣發展中有著重大的歷史意義,對後世的錢幣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洪武通寶”錢制劃分了錢幣等級,規定在錢背面標有紀重文字以及一定克重的銅只能鑄造出多少數量的錢幣。而當時錢幣是由戶部寶源局統一鑄造,同時各行省設寶泉局與寶源局並鑄,並在背面標有北平、豫、濟、京、浙、鄂等紀地,因此形成了史上第一個有系統性的大中銅幣系列。

文化藝術價值

方孔十珍之秦半兩

“秦半兩”為青銅幣質,取“圓形方孔”造型,方孔代表地方,外圓代表天圓,幣面上的“半兩”二字為小篆文字,相傳由秦國著名的丞相李斯所題寫。“秦半兩”的出現,不僅標誌著秦始皇在政治和貨幣上的大一統,還標誌著中國古代錢幣的初步成熟,這種“圓形方孔”的錢幣造型後來也成為古代中國貨幣的基本形式,並沿用了兩千多年直至民國時期。

方孔十珍之漢五銖

漢“五銖錢”做工精美,銅色渾厚勻稱,文字端莊俊秀。同時漢朝作為華夏文化主體漢語以及華夏民族主體漢族的發源,更使漢“五銖錢”成為在中國貨幣史上具有舉足輕重地位的古錢幣,非常具有歷史研究意義和收藏價值。

方孔十珍之開元通寶

此枚開元通寶為唐初所鑄,“開元通寶”錢文由當時大書法家歐陽詢題寫,筆力蒼勁,意態精密,端莊俊雅,凝重雄渾,頗顯兼容並濟的大唐風範。錢內外郭齊整,背面平坦光潔,製作精良,不僅具有很大的收藏價值,還具有較高的欣賞價值。

方孔十珍之大觀通寶

在收藏界,一般將大觀通寶錢視為宋徽宗書法藝術的代表作,錢文“大觀通寶”四字鐵劃銀鉤,簡繁相宜,瘦直挺拔,氣韻貫通,令人賞心悅目。同時該錢製作精緻美觀,地章平整,面文和緣深峻,不愧被譽為錢幣中的藝術珍品。

方孔十珍之崇寧通寶

崇寧通寶錢版別頗多,鑄幣上錢文為徽宗親書,字型清秀骨瘦,鐵畫銀鉤,深具骨秀格清之氣韻,書法超妙絕倫,堪稱幣文楷書之巔峰,世人也因此評此錢為“宋代第一錢”。
兩宋的銅鑄幣以採用年號為顯著特點。由皇帝書寫的“御書錢”,據考證第一人為宋太宗趙炅,而歷代皇帝中書法成就最高為宋徽宗趙佶。他治國安邦無能,“靖康之恥”與兒子欽宗一起被擄為金兵俘虜。但對琴棋書畫情有獨鐘,尤其是書法“瘦金體”鐵畫銀鉤,別具一功。宋朝書法幣見著與皇帝身體力行推崇不無關係,尤其是年號御書錢流行。徽宗也因鑄錢精絕,而與王莽並稱“錢法二聖”。

方孔十珍之正隆元寶

“正隆元寶”仿北宋大觀平錢製作,製造精良,文字秀美,其工藝遠遠超過遼幣。錢文自上而往右旋讀,筆風雄健渾厚、流暢自然,起筆落筆穩重端莊、瀟灑飄逸,楷書隸韻、溫靜高雅,邊廓整肅,光背無文。

方孔十珍之康熙通寶

“康熙通寶”錢面文字以楷書書寫,從上而下而右而左直讀;背文分兩種,中央隸屬錢局所鑄的為滿文,其它地方各錢局所鑄的左為滿文紀地、右為漢字紀地。後人將漢文紀地局名編在一起,形成了康熙錢“背文詩”。如今,清代錢幣收藏愛好者都以收集齊背文詩全套康熙錢為榮。

方孔十珍之乾隆通寶

“乾隆通寶”錢面文字以楷書書寫,其字從上而下而右而左直讀。錢背文字沿雍正滿文錢式穿孔左邊有“寶”字,穿孔右邊鑄有各局名。乾隆通寶只有少數錢背文看見星號或漢字,此外乾隆通寶還有合面錢、吉語錢以及私鑄劣質錢、鵝眼錢等,品類不下百種,存於世上的有雕母數種,至為珍貴。

工藝價值

方孔十珍之正隆元寶

正隆元寶仿北宋大觀平錢製作,製造精良,文字秀美,其工藝遠遠超過遼幣。錢文自上而往右旋讀,筆風雄健渾厚、流暢自然,起筆落筆穩重端莊、瀟灑飄逸,楷書隸韻、溫靜高雅,邊廓整肅,光背無文。據文物專家介紹,由於金代統治時間較短,且在中原地區不占統治地位,因此流傳下來的文物極少,被譽為“金代第一錢”的正隆元寶更顯珍罕,未來升值不可小覷。

方孔十珍之康熙通寶

康熙開啟了著名的康乾盛世,其在位期間商品交換和經濟相當繁榮,因此康熙通寶的製造工藝相當精湛,錢型厚重,文字美觀大方,品相精美,雖然存世量非常豐富,但如今的清代錢幣收藏愛好者仍都以收集齊背文詩全套康熙錢為榮。

稀有性

方孔十珍之崇寧通寶

“崇寧通寶”以大字版為世人所厚愛珍藏,之所以謂之大字版,是因此品錢文四字飽滿,寄廓接緣, “寶、寧”二字冠點長且向左傾;長點“崇”;斜丁“寧”;高走“通”等等。崇寧通寶精工製作,品相精美,且存世稀少,更因其為徽宗御書錢中品相最佳者,因此收藏價值極高。

方孔十珍之正隆元寶

據文物專家介紹,由於金代統治時間較短,且在中原地區不占統治地位,因此流傳下來的文物極少,被譽為“金代第一錢”的正隆元寶更顯珍罕,未來升值不可小覷。

方孔十珍之洪武通寶

據資料顯示,“洪武通寶”各等錢鑄額大小與存世量多寡亦相差甚遠,其價也高低各不同,但是作為中國歷史上意義重大的錢幣,無論是收藏或投資,都別具一番意義。

方孔十珍之永樂通寶

“永樂通寶”在國內出土的數量不多,甚至許多明清時期的錢幣窖藏不見一枚。鑒於它在明朝經濟發展中的重大作用及歷史意義,以及它的出土數量少加上品相精美,因此多為世人所珍愛收藏,極具欣賞收藏價值。

古幣收藏知識

首先古幣收藏必須掌握中國古代的有關歷史、文化、社會、經濟等各類知識,掌握錢幣學的專業知識,注重歷代錢幣的研究。南宋洪遵的《泉志》,明益齋主人的《貨泉備考》、民國丁福保的《古錢大辭典》、《歷代古錢圖說》、《古錢學綱要》,現代孫促匯等人編者的《簡明錢幣辭典》等,都是古幣收藏者必備的參考書。
古錢幣又稱之為泉、布、帛,孔方兄等。現在已成為新 收藏投資熱點,不少古錢幣在拍賣會上表現突出。收藏和鑑賞古錢幣需掌握包括貨幣史、錢幣學、考古學、金石學及文物、古漢語等諸多知識,有些錢幣外貌看上去很普通,實則是珍品,行家們則很容易從不太懂古錢幣價值的賣家手中獲得珍寶。以下是一些基本知識。
一、古錢幣是鑄造出來的,模具的形狀如同大樹,此法鑄幣稱為“錢樹”。數量大的錢幣價值就低。因為模具由手工雕刻,因此難免會有疏漏,版別漏驗及試鑄幣便成為珍品。
二、當代錢幣學家根據各種錢幣的珍稀程度,並以現在錢幣收藏市場的行情為依據,把古錢幣分為十個檔次,即:一級大珍、二級列、三級罕貴、四級罕、五級稀罕、六級稀、七級甚少、八級少、九級較多、十級多泛。
三、錢幣的品相歸納為美、近美、上、近上和中五大評定標準。
1、美,是指錢正背面輪廓完整,錢文清晰;
2、近美,是指錢之正、背面輪廓有微小的偏移或微小的裂紋,或紙張有微小的漏孔,同時錢文因鑄造和使用磨損而造成的微小粘連或混沌者也屬近美錢幣;
3、上,是指錢正、背面有肉眼能及的缺損和漏孔,但沒傷及錢文;
4、近上,是指錢幣正、背面缺損、裂紋、漏孔較為明顯,而且已經導致錢文出現一至二處斷筆。
5、中已經沒有大收藏價值。

真偽鑑別

方孔十珍之秦半兩的鑑定

方孔圓錢最早出現於戰國,但製造簡單,有孔便於穿掛。在戰國的方孔圓錢中,屬於燕的有明四、明化、一化三種,製作粗率,有的面文不齊;屬於齊的僅存一字或化字;屬、於東周、三晉地區的有共、垣、濟陰、離石、車周等字,屬於秦的是半兩錢,一般每枚重3~10克不等,甚至更重的。秦統一後,以黃金為上幣,方孔圓形的半兩錢為下幣,從此方孔圓錢在中國保留了兩千多年。這種形制反映了古代中國人天圓地方的宇宙觀,同時便於攜帶穿掛。半兩錢沿用於秦漢,其特徵是:先秦半兩,文字微帶隱起,筆劃有方折、圓折,重4克左右;秦半兩,重8克(秦制半兩=8克),這種重8克的半兩錢極大多數鑄於秦始皇時代;漢半兩,漢初由於私鑄之風甚盛,半兩錢越鑄越小,有的小到直徑不到”一厘米,重不到一克,一捱即碎。漢文帝時半兩錢重4銑(漢制1斤=16兩,1兩=24銖,半兩=12銖),又稱4銖錢,有的帶有地名,如臨苗四朱,宜陽四朱、東阿四朱、容邑四朱、下蔡四半等。其特點是字面平整,不帶隱起,筆劃方折,是西漢第一種貨幣。其版別有五種:常見類,錢身上無特殊標記,兩字的中豎和上橫不連,稱有頸半兩;有郭類,較多的有外郭,內外郭都有的較少,傳形類,半兩字形左右倒置;標識類,錢面背有各種劃痕、星或凸起,佩錢類,穿孔呈菱形,為隨佩掛之錢。存世半兩錢一般偽錢極少。因錯范戲制出現少數“半半”、“兩兩”錢。後人或有偽鑄,應注意鑑別。

方孔十珍之漢五銖的鑑定

西漢五銖錢錢徑2.5厘米,標準重量3.5克;“五銖”二字在西漢的早、中、晚三個時期各有不同,一般說來武帝時五銖錢“五”字交筆直或略曲,“金”與 “朱”字等齊。昭帝、宣帝時五銖錢,“五”字交筆較彎曲,中間兩筆和上下兩劃相接處略向內攏,“金”字頭呈鏃矢狀,較小,“金”較“朱”字低些,字劃清晰,鑄造整齊,外廓比較寬,而且往往有其它記號,比如有的內部上面有一划,或下面有半星等。元、成、哀、平帝時的五銖錢,“五”字交筆彎曲更甚,與上下兩橫的連線處呈垂直狀態。“金”字頭較小,呈鏃矢形或等腰三角形,“金”較“朱”為低。西漢五銖錢面紋鑄有穿上橫廓、半星、四決文等,都是從漢帝時開始興起的。

方孔十珍之開元通寶的鑑定

唐高祖武德年間廢五銑,鑄開元通寶,每十文重一兩,文字端莊,隸書為當時著名書法家歐陽詢所書,宣告了一兩十錢的起源以及以“通寶”形成貨幣的開始,銖兩貨幣的結束。開元通寶在唐代二百九十年間鑄了幾百種版別,開元不是年號,延續時間長,鑄造地區廣,要絕對斷代、斷地區實際上不可能,但可以大致加以鑑別:初唐或唐官爐鑄工精美,元字第一筆特短,元字第二筆有左挑、右挑、雙挑、不挑四種流傳少而偽品多,得壹錢特徵是背有月紋、星月紋,光背者少。

方孔十珍之大觀通寶和崇寧通寶的鑑定

對“大觀通寶”和“崇寧通寶”進行鑑定,首先需要了解幾種典型的造假方法:翻砂法、改刻法、挖補法、拼合法等,最後施以假銹以欺世。其次。增進對瘦金體書法神韻的了解體會。後世仿造者之瘦金體自然不能徽宗禽獸創作出來的瘦金體相提並論。在“大觀通寶”和“崇寧通寶”的錢文上,行書鐵母、“大寶” “寬觀” “御書短通”等版式的書法是大觀、崇寧錢中最上乘者,這種神韻是偽造者絕難模仿的。這需要鑑定者用心去揣摩。最後,不僅僅需要關注錢幣的文字,還要兼有觀察錢幣的形制。形制包括錢幣的銅質、直徑、厚薄、地章、背郭、面郭、穿口、外輪等等。

方孔十珍之正隆元寶的鑑定

錢文"正隆元寶"四字以楷書書寫十分俊秀,端莊統一,甚少差異錢背光而無文,錢的邊廓整肅。正隆元寶一般分為四筆和五筆兩個版本,區別在於正字最後兩筆是否連筆。在已出土的正隆元寶錢幣中,四筆正隆數量居多,五筆正隆則非常罕見。

方孔十珍之洪武通寶的鑑定

“洪武通寶”的鑑別與其它的錢幣都是一樣的,以"銹、字、章、鑄、銅"五字決如手即可。所謂"銹"呢,就是要看錢幣表面的那一層紅斑綠銹的狀態如何,浮屑即偽。當然,傳世品則需要看包漿如何了。所謂"字"則是要看上面的字是否要神韻,歪歪扭扭的則偽。所謂"章"則是看錢幣的形質,例如有些錢的內郭是呈斜坡狀的,內郭平夷的則偽。所謂"鑄"看其鑄地,鑄工如何。如東北那邊就不太可能出土洪武通寶。洪武背浙粗工者不是初期鑄品便是偽品。所謂"銅",看其質地如何,像洪武這樣的明錢一般是黃銅質的,紅銅青銅也有,後期還有白銅錢。但出現橙銅的就很可疑了,著也是鑑別方法之一。不過,需要說明的是。大中洪武折二至折十錢價格都是比較昂貴的,非數百數千乃至數萬而不可得。

方孔十珍之永樂通寶的鑑定

永樂通寶全部為小平錢,為銅色紫紅,光背無文。錢文“永樂通寶”四字以楷書書寫從上而下而右而左直讀,文字筆畫清秀。永樂通寶也因其鑄工精湛,整齊劃一,錢文秀逸,被譽為中國貨幣史上精美的貨幣之一。

方孔十珍之康熙通寶的鑑定

“康熙通寶”鑄於清聖祖康熙年間(1662~1722年)。錢徑2.5-2.7厘米,重 3.8-5.5克。錢面文字"康熙通寶"以楷書書寫,從上而下而右而左直讀。“康熙通寶”按照背面文字可以分成兩大類:一類是仿"順治四式"的滿文錢。錢背滿 文"寶泉"、"寶源"左讀,是戶、工兩部所造。另外一類是仿"順治五式"滿漢文錢。錢背穿孔左邊是滿文局名,穿孔右邊是漢文局名,總計有22個鑄局。其中主要的20局記名改為口訣便是:同福臨東江、宣原蘇薊昌、南河寧廣浙,台桂陝雲漳。另外有甘肅鞏昌局鑄的"鞏"字錢,山西省局鑄的"西"字錢,都是少見的品種。以上兩類錢在製作上也與順治錢相同,其錢徑2.5-2.7厘米,重3.8-5,5克。康熙四十一年(1720年)又鑄半重"輕錢",折價使用,但流傳於世上卻不多。現在流存於世上的劣等小砂版、鵝眼錢等都是私鑄錢。另外還有少許數量的背鑄星月的錢,還有合背錢,記地支錢,當十大錢等,品類很多,但數量較少。

方孔十珍之乾隆通寶的鑑定

“乾隆通寶”鑄於清高宗乾隆年間(1736-1795年)。“乾隆通寶”錢徑約2.2-2.5厘米,重約2.4-4.8克。錢面文字"乾隆通寶"以楷書書寫,其字從上而下而右而左直讀。錢背文字沿雍正滿文錢式穿孔左邊有"寶"字,穿孔右邊鑄有各局名。“乾隆通寶”連寶泉、寶源在內先後有22局開鑄,多用黃銅與青銅,也引進國外洋銅澆製法。新疆地區新用方孔圓錢,開設伊犁、際克蘇、葉爾羌、喀什葛爾等局,因用自產紅銅鼓鑄、故稱為"新疆紅錢"或"晉爾錢"("普爾"維語即錢的意思)。乾隆通寶只少數錢背文看見星號或漢字。“乾隆通寶”還有合面錢、吉語錢以及私鑄劣質錢、鵝眼錢等,品類不下百種,存於世上的有雕母數種,至為珍貴。

古幣鑑定的一些方法

看銅質
我國歷代古錢幣大多數是以銅合金形式鑄造的,因而合金的成份不同,錢幣也隨之呈現出不同的顏色。各時代的錢幣銅質是不同的,又由於古代冶煉技術不同,各地區鑄造的古錢也各不相同,每個朝代各有特點。總的來講,用銅鋅合金鑄造的錢幣呈黃色,銅錫合金鑄造的錢幣是青色。清代、民國時期,新疆、西藏等地鑄錢,用 銅加少許鋅鉛,鑄成後錢體呈紅色。
漢代至唐宋時期有絕大部分錢幣均為青銅鑄造,其特點是銅色青白中微帶淡紅。明嘉靖以後,開始向黃銅過渡,到天啟年間,用黃銅鑄幣成為定製,錢幣色澤較之以前發生了較大的變化。
例如先秦時期的鑄幣主要是銅錫合金鑄成的,銅質呈青紅色,質地較硬挺;隋代的五銖錢因為錫的成份大,銅質泛白,稱之為白錢;乾隆五年以後,鑄錢加錫,叫做青錢。可見,我國古錢鑄造均有規律可循。
觀銹色
今所見錢幣,無外乎兩種:一為發掘品,一為傳世品。發掘品在地下埋藏了許多年,其表面都長滿了銅銹色。傳世品也因空氣中氧化作用,表面有一層包漿。呈黑色或銅色。
銅是一種比較穩定的金屬,在常溫下不易生鏽。要經過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時間才能生成氧化銅、鹼式碳酸銅等。氧化銅因形成的顆粒大小不同,呈現出黃、橙紅、鮮紅、深棕等不同的顏色,俗稱“棗皮紅”、“栗子殼”等。
出土的發掘品錢幣表面銹色深深漬人錢幣裡面,因為其分子結構穩定、緊密,所以真銹很不容易擦掉。而偽造銹色則不然,偽多在錢幣表面,稱作“浮銹”或“粉狀銹”,比較輕浮,容易稅落,往往經鹼水一煮,做上的假銹便不堪一擊。發掘品偽銹作法有兩種:(1)將偽造錢幣放人醋酸中,埋入地下,迅速生成銹色;(2) 偽品放人鹽滷(氯化氨)、錫綠(硫酸銅)、醋的混合液中,把新銅腐蝕成舊色,然後用膠水往錢幣上面粘銹。傳世品偽銹的作法是把偽品用火燻黑、擦油、打蠟。傳世真品黑得沉著、光滑,而偽品則漂浮、發亮。
綠銹的形成又有南北方的差別,地質帶酸性的地區氧化程度也相應嚴重些。北方乾燥,雨水少,不易乾,則銹色堅硬。南方多雨水且潮濕,氧化層較松且多呈藍綠相間二色。例如南宋錢幣發行於南方,故出土於南方較多,受地理環境的影響,錢幣一般呈藍綠色。如發現淺綠銹者,則此錢有問題。如果入土區域燥熱,銅銹會呈紅 紫色,但這種銹色不會單獨存在於錢體上,必伴有綠銹混雜在一起,稱之為“紅斑綠銹”。如發現錢體通為紅銹,應屬假錢,它是造假者將偽品放人爐中燒紅。這種仿銹膚淺,明眼人一看便知是假。
看鑄幣銘文
我國金屬鑄幣的一大特點就是有銘文書寫,可以說,每一種錢幣文字的字型各有特徵,不同時代的鑄幣銘文,有不同的書寫風格。根據這些特徵可檢驗是否為同時代的錢幣。另外,在注重各種錢文特點的同時,還可找出錢文的演變過程和變化的規律。這些規律和特徵可以作為鑑定古錢真偽的依據。
先秦時期的刀、布、圜錢等金屬鑄幣上的文字是用大篆來書寫的。秦漢時期,錢文書體屬小篆範疇,如半兩、五銖,但已有漢隸風格,其中莽錢為懸針篆。魏晉南北朝書體複雜。唐錢錢幣為八分隸書,唐代以後隸書盛行,五代十國主要為真、篆、隸三種。北宋錢幣則有篆、隸、真、行、草。自南宋光宗紹熙以後至元、明、清, 錢文均以楷書(真書)為主,間或篆、隸書體。因為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鑄幣錢文又有蒙、滿、回、党項(西夏)等少數民族文字。
鑑定一枚錢幣書體對不對,首先要看它是否符合當時的特點;第二步才看它是否符合本品種的特點。如“益化”圜錢雖為先秦大篆,但它又同時有齊文字的特徵,不同於同時期其它各國之圜錢文字;發現有東周、西周的圜錢,若其錢文是小篆書寫,顯然是偽品無疑;秦半兩在古錢中頗負盛名,其錢體厚重,銅質精良,錢文隆起 而雄偉,半兩的“兩”字中。“人”字高聳,如發現錢文扁平者,一看便知是偽品;如見到清代寶源或寶泉局錢幣中的滿文書寫有錯誤,則應考慮到寶泉、寶源二局是清代國家級的 、最正規的鑄錢局,滿文的書寫絕不會出現錯誤,則所見之錢幣必屬偽品。
聽聲音
現在許多錢幣學家和收藏者喜歡用聽聲音的辦法鑑定古錢。古錢幣由於質地的原因,年代越久遠,火氣盡脫,氧化越嚴重,擲於水泥地面其聲音也越暗啞。大概來說,先秦時期的刀、布、圜錢均都是啞音。而明代以後的錢幣,距今時間較近,還未受到深層的氧化,聲音則是清脆、響亮。如果我們把先秦時期的錢幣擲在地上,傳來清脆聲,則此錢不太可靠;反之,如果明、清錢幣擲地為啞音,則也必將懷疑。
水燒煮法
古幣上往往附著紅綠銹或傳世的黑色銹,真錢銹是過長時間自然氧化而形成的,附著力比較強。而偽造的假銹經沸水燒煮容易脫落。
鋼針測試法
古錢幣的銹比較堅硬,把縫衣服用的鋼針尖向下豎直下壓,放手後,鋼針會立刻倒下。偽品的銹往往是真銹加入粘合劑之類的東西塗抹而成,有一定的彈性,鋼針就不易倒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