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塔管理區

方塔管理區

虞山鎮方塔管理區位於常熟古城區,東以海虞南路為界,南面緊靠招商場,西臨太平港與尚湖度假區接壤,北至環城路與興福管理區為鄰,管理區下轄楓涇、清和坊、北門大街、學前、報本、西涇岸、花園浜、西莊街、煙雨、四丈灣、阜湖、顏北等12個社區,有29個基層黨組織,2307個黨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方塔管理區
  • 所屬地區:常熟古城區
  • 面積:5.87平方公里
  • 人口:9.26萬
  • 方言:吳語—— 常熟話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 車牌代碼:蘇E、蘇U
基本介紹,景區介紹,特色小吃,十大傳統美食,山景園菜館,王四酒家,歷史文人,錢謙益,柳如是,瞿紹基,瞿鏞,

基本介紹

方塔管理區成立於2003年2月,由原城東、城南、城西三個街道辦事處合併而成,屬於虞山鎮鎮政府派出機構,實行“一級政府、兩級管理”的工作模式。管理區設黨工委、管委會兩套班子,下設6室:黨政辦公室、經濟發展辦公室、村鎮建設管理和環境保護辦公室、民政和勞動保障辦公室、司法綜治辦公室、衛文體計生辦公室。主要負責區域範圍內的經濟發展、規劃建設、民政事務、社區服務、勞動管理、社會保障、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城管衛生、計畫生育、文化宣傳和精神文明建設等方面的工作。管理區辦公地址為草盪13號。
方塔管理區區域內人口密集,商貿興旺,名勝古蹟眾多,社區資源豐富。管理區內擁有華聯商廈、中百一店、百盛等大型商業服務網點;有方塔街、方塔東街、書院街、縣南街、元和路、環城路和花園浜路等主要街道;有市中心文化廣場、石梅廣場、亮山工程、虞景文華等娛樂休閒場所;有方塔、言子故居、狀元坊曾園趙園燕園、讀書台等名勝古蹟;有市博物館、圖書館、美術館、翁同和紀念館等文化開放場所。管理區內科教文衛事業發展迅速,有解放軍信息工程學院、教師進修學校、市一中和石梅、報本、義莊、商城國小等十多所學校,有市一院、市二院分院等多家醫院。管理區內交通便捷,市中心公交線路輻射於全區境內。遠眺十里青山,近觀繁華街市,細瞧眾多飽含古文化的特色景觀,給人以一種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相互交融、歷史文化與現代文明高度親和的和諧感覺。
管理區2003年成立至今,加快發展區域經濟,各項主要經濟指標穩步增長,打造服務業發展高地,發揮人流、物流、信息流高度集聚的地域性優勢,提升服務業發展水平,使三產網點更有活力,發展空間更為廣闊。同時管理區圍繞服務城市、服務百姓這一理念,推進和諧社區建設。深入開展“進百家門、知百家情、解百家難、暖百家心”四百活動,開展“關心、細心、熱心、善心、愛心、真心”的六心特色服務,精心打造了楓涇、北門大街等充滿生機活力的服務型魅力社區,使居民樂在社區、實踐在社區、服務在社區,形成了全社會支持社區、愛護社區、關心社區的良好氛圍。
多年來,通過全體乾群的共同努力,方塔管理區被中國社會工作協會城區工作委員會評為“全國和諧社區建設示範街道先進單位”、“全國和諧鄰里建設示範街道”等多項榮譽。

景區介紹

方塔管理區
常熟方塔園位於江蘇省蘇州常熟市古城區東。
方塔園主景點是崇教興福寺塔,原名崇教寶塔,俗名方塔。始建於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 當時有僧文用提出“茲邑之居,右高左下,失賓主之辨,宜於蒼龍左角,作浮圖以勝之。”縣令李之善其說,逐令建塔。歷經元、明、清幾經重修。清鹹豐間,寺毀而塔倖存。1963年9月重又進行了大修。方塔雖建於宋代,仍沿襲唐代方形樓閣式木塔的形制。塔為四面九層盔形頂,磚木結構,逐層遞收,立面的輪廓吳拋物線狀。
1978年置塔鈴。同年,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為塔題額“崇教興福寺塔”,摹勒于山門之上。1984年4月, 恢複方塔原名。九十年代園內又辟月季園,花容秀美,千姿百色。後院增建長廊,亭、堂、鑿荷池、堆假山,設常熟市碑刻博物館、常熟市名人館。
位於古城區東,原名崇教寶塔,俗名方塔,始建於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後又重修,崇教興福寺塔為園內主要景點,面闊三間,明間設門洞,底層為拱圈形,其餘均為壺狀、每層平座深0.9至1.1米不等,檐口用擎柱支撐,每邊設幾何形欄桿三扇,曲線柔和流暢。塔心柱從第七層樓面起直貫塔頂,用圓形硬木三接而成,直徑最粗達0.6米,總長32.44米。剎自下而上由覆缽、鼓形束腰、承露盤、七重相輪、寶蓋、盔形龍首翼角、寶瓶、寶珠等鐵制構件組合而成,重15噸。塔四角上,均以鐵索鏈與九層戧認相連線。底座井字架用混凝土固定。從平地到剎頂總高67.14米。置木梯可登頂層。極目俯瞰,一覽虞山古城,美景盡收眼底。塔院內有古銀杏一株,古井一口,皆宋代遺物,此塔院曾闢為方塔公園,1984年4月,恢複方塔原名。

特色小吃

十大傳統美食

虞山桂花栗羹、常熟叫化雞、興福蕈油麵、陽澄湖大閘蟹、王四桂花酒山景園鴨血糯、松盛糕團、馬永齋滷菜、新雅湯包山前豆腐乾

山景園菜館

山景園菜館創始於清光緒九年(1883年),迄今為止已有一百多年的悠久歷史。位於西門大街2號一樓、四樓,營業面積約2200平方米,店內設有以常熟虞山地方特色景點命名的大小包廂24隻,大廳可同時容納三四百人就餐。山景園菜館擁有雄厚的烹飪技術力量,通過兼收並蓄,推陳出新,其創製的“出骨生脫鴨”、“出骨刀魚球”、“煎蟹斗”、“清湯脫肺”、“白汁西露筍”等名菜獨具一格,被列入《江蘇名菜譜》。2002年3月山景園菜館被中國烹飪協會評為“中華餐飲名店”。
常熟百年老字號“山景園”菜館常熟百年老字號“山景園”菜館

王四酒家

王四酒家歷史悠久,始創於清光緒十三年(1887年),由祖居虞山興福村人王四開設的一爿小酒肆發展而成,迄今已有百年歷史。王四勤於家業,精於利用自然資源,以田間蔬菜、宅邊春筍、林中山鳥、山間野味、河塘魚蝦以及家養的雞鴨等烹製富有特色的菜餚。清末明初《閒話揚州》作者詩人易君左暢遊虞山之餘來此品嘗,大加讚賞,即興題詩:“江山最愛是才人,心自能空尚有亭。王四酒家風味好,黃雞白酒嫩菠青。”王四欣然懸詩於壁,聲名大著,王四酒家由此得名。春華秋實,年復一年,以“油雞白酒,山餚野蕨”的特色,一躍而成譽滿江南、風味獨特的名菜館。

歷史文人

錢謙益

錢謙益(1582—1664),字受之,號牧齋,晚號蒙叟、東澗老人。明萬曆進士,授翰林院編修,天啟時典試浙江,轉右春坊中允,參於修《神宗實錄》。後為魏忠賢羅織東林黨案牽連,削籍歸里。崇禎初,起為禮部侍郎,兼翰林院侍讀學士。弘光時官至禮部尚書,迎合馬士英阮大鋮,擁立福王。清兵南下,授內秘書院學士兼禮部右侍郎,旋即稱病返里。傳與抗清復明志士有交往。晚年隱居於古裏白茆“紅豆山莊”十餘載,撰有《蒙鈔楞嚴經註疏》、《初學集》、《有學集》、《投筆集》、《開國群雄事略集》、《列朝詩集》、《內典文藏》等許多文集。
錢謙益 柳如是丈夫錢謙益 柳如是丈夫

柳如是

柳如是(1618—1664),名是,字如是,小字蘼蕪,本名愛柳,因讀辛棄疾詞:“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故自號如是;後又稱“河東君”、“蘼蕪君”。她是嘉興人,生於明萬曆五十年,幼即聰慧好學,但由於家貧,從小就被掠賣到吳江為婢,妙齡時墜入章台,易名柳隱。由於她美艷絕代,才氣過人,遂成秦淮名姬。晚年隨錢謙益陷居古裏白茆紅豆山莊,著有《戊寅草》、《柳如是詩》、《湖上草》、《梅花百詠》、《西山唱和集》、《柳如是尺牘》等。
方塔管理區

瞿紹基

瞿紹基(1772——1836) 字厚培,號蔭棠。父屺堂,少有才名,家居課子甚嚴。常常請江仙洲、吳荊庭、邵獲香、王研山等宿儒上門授業。紹基從小端重,詩文典雅有法,學成於游文書院。華石亭先生竭力推崇他。乾隆癸丑年(1793)學使胡文恪錄入邑庠,歲科試,列高等,補廩生。後奉檄署陽湖縣校官,很有名聲。其後以母老不復求仕。父早歿,長兄多病,弟妹未婚嫁,紹基操持家政,獨任其勞,先意承志,曲盡孝道。同情疾苦,樂善好施。每遇農田欠收,減租平糶,絕不吝惜。道光癸未年(1823),常熟大水,東鄉一片汪洋,水面上到處漂浮著屍棺,紹基出資收屍800多具。辛卯(1831)壬辰(1832)間,江南暴雨成災,蘇北難民紛至沓來。當時常熟設立了留養局,使他們免流離之苦,紹基出資鼎力相助。接著,東鄉小熟無收,紹基號召有實力的親戚,設會施粥,設男女二會,置鍋10隻,每鍋燒3斗米粥,水火夫30人,隔夜煮粥,被施者不限地域,遠近農民都來求粥,年老體弱者另外設地養之。修學堂、浚白茆、築城造橋、施衣施藥等善事,共用銀數千兩。紹基樂善不倦,自奉謹約,有一裘三十年之風。
瞿家宅院瞿家宅院
紹基惟好聚書,經史子集,親自校勘,不下數萬卷。在邑內藏書家中,紹基鼎峙其間。紹基生有一子,名鏞,以好學能文世其家。

瞿鏞

瞿鏞,字子雍(1794——1846),享年53歲。父紹基課讀甚嚴,家塾有方,稍長入學,為歲貢生。曾署寶山縣學訓導,未幾年,即辭歸。受父薰陶,好讀書,濡染家學,與父蔭棠志趣無異。其知識廣博,曾與邑中許多名師交往,與名儒黃廷鑒先生成為忘年契友。鏞以藏書為樂,廣收江浙藏書名家流散宋金元精槧珍藏,有的是從古書商那裡買來的,有的是瞿鏞親自到蘇州一帶捆載而回,有的是從典當里買來的,有的是賣良田重價購進,他的恬裕齋藏書之富與天一閣並峙海內。子雍先生對尊彝古玩、金石文字無不精研,嘗購得鐵琴銅劍各一,“鐵琴銅劍樓”便由此得名。
鐵琴銅劍樓鐵琴銅劍樓
子雍先生精於校勘,對版本目錄、金石文字辨析精當。著有《續海虞文苑詩苑稿》、《續金石萃編》、《鐵琴銅劍樓詞稿》,還編有《恬裕齋藏書目錄》。此外,還將收藏的幾百枚印章上自秦漢,下迄金元明,依時代排列,編成一部學術價值極高的《集古印譜》。
瞿鏞好學,但嗜酒,於常熟東門買了幢房子,稱作“城東別業”,裡面珍藏了天下的方誌,常常用小船裝著看書,備好酒,獨坐船中,邊飲邊讀,往返於常熟古里之間,有些日子,一連幾天就在船上。常熟名畫家蔣寶齡曾繪《柴門臨水圖》相贈。子雍先生畢生致力於藏書事業,在學術上的精研精神對後人的影響是很深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