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裂-融合-橋循環

斷裂-融合-橋循環,是一種染色體畸變的過程,使有的細胞因丟失了重要片段,形成雙著絲粒染色體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斷裂-融合-橋循環
  • 外文名:breakage–fusion–bridge
  • 概述:是一種染色體畸變的過程
  • 結果:使有的細胞因丟失了重要片段
  • 融合:形成雙著絲粒染色體
理論簡介,主要原理,

理論簡介

“斷裂-融合-橋循環” (breakage-fusion-bridge cycle)是一種染色體畸變的過程,它由染色單體的斷裂開始,往往最後會造成一個染色體的缺失和另一個染色體的重複。 在細胞有絲分裂的過程中,DS(解離因子)的存在可導致其所在位點的染色體斷裂,丟失了端粒和一部分基因,這稱為“斷裂”。經複製後缺少端粒的染色體在斷裂的部位彼此連結,形成雙著絲粒染色體,這稱為“融合”。在有絲分裂中兩個著絲點彼此分離向兩級移動,形成橋狀物,稱“染色體橋”。最後在分裂的後期染色體橋斷裂,橋的斷裂使一端產生重複,一端產生缺失。這樣再周而復始,就形成了“斷裂-融合-橋循環”。
斷裂-融合-橋循環

主要原理

這種循環的結果,使有的細胞因丟失了重要片段,有的細胞染色體片段產生了重複,缺失的部分如果太大甚至可以致死。而不致死的往往引起不尋常的表型效應。因為一個雜合體Aa,缺失了帶有顯性基因A的一個染色體片段,那么隱性基因a就可以在表型上顯現出來。
例如在玉米中,糊粉層(屬於胚乳)細胞的核相是3n,如果除了顯性基因C以外,其它對色素形成所需要的基因都存在,那么基因型Ccc的糊粉層是有色的。假使帶有顯性基因C的那個染色體的端部有了缺失,那末在有絲分裂過程中,經過“斷裂·融合·橋循環”之後,顯性基因C所在的那個染色體片段可能從某些細胞中消失,這些細胞便變為無色,結果整個糊粉層表現為有花斑的性狀,那就是說,一個籽粒的糊粉層上,有色組織和無色組織便摻雜在了一起(整個過程如插圖所示)。像這樣因為一個顯性基因的缺失,致使原來不應顯現出來的一個隱性等位基因的效應顯現了出來的現象叫做擬顯性現象(pseudodominance)。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