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集鎮(安徽省蚌埠市五河縣新集鎮)

新集鎮(安徽省蚌埠市五河縣新集鎮)

五河縣新集鎮位於淮河北岸,五河縣城南22公里,距蚌埠市52公里,內有306省道貫穿,南臨淮河鳳陽相望,北接小圩,東連頭鋪,西與大新、皇廟接壤,全境東西寬13.5公里,南北長13.5公里,行政區域面積102平方公里,轄14個行政村(居),人口5.2萬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新集鎮
  • 外文名稱:XINJIZHENG
  • 別名:順河鎮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中國華東
  • 下轄地區:11個行政村、3個居委會 
  • 電話區號:0552
  • 郵政區碼:233314
  • 地理位置:安徽省五河縣西南部 
  • 面積:102.1平方公里 
  • 人口:5.2萬人
  • 方言:中原官話鳳陽大片(鳳陽話)
  • 氣候條件:北亞熱帶向暖溫帶漸變的過渡
  • 著名景點:淮河大壩
  • 機場:合肥新橋機場
  • 火車站:蚌埠火車站 蚌埠南站 五河高鐵站
  • 車牌代碼:皖C
歷史沿革,地理環境,經濟資源,

歷史沿革

新集鎮是清末武秀才王新承領頭興建,1942年抗日戰爭期間由於新集處在臨淮關下游,蘇皖官員常有路過,各業商人云集,市場繁榮,因街道順河面建,曾名順河鎮。1954年順河鎮被洪水沖毀,1956年改遷淮河堤北,恢復舊名——新集。解放後,新集一直是區、鄉、鎮政府所在地,集市貿易一直興旺,是皖北地區農產品的重要集散之一,也是國家商品糧和生豬、草雞養殖基地。1994年被列為全國500家小城鎮建設試點鎮,2000年被列為省195個重點扶持中心鎮,促進了新集鎮的全面快速發展,2004年全鎮國民生產總值達7.4億元,其中農業總產值4.4億元,企業總產值3億元,財政總收入500多萬元,人均純收入2840元,是鑲嵌在淮河岸邊的一顆燦爛的明珠。
安徽省蚌埠市五河縣新集鎮地理位置安徽省蚌埠市五河縣新集鎮地理位置

地理環境

新集鎮位於五河縣城西南,南臨淮河,北靠懷洪新河306省道穿境而過,兩河四季通航,水陸交通十分便捷。距蚌埠市40公里,離臨淮關23公里,與五河縣城水路是22 .5公里,陸路是15公里。南有淮北大堤,北有淮洪新河堤壩,抵禦洪水入侵。地處北緯33°- 33°03′,東經117°—117 °58′。轄11個行政村,3個居委會,區域面積102.10平方公里,耕地7.64萬畝。新集全境地勢平坦,林木秀麗,田園平整,坦道四通,房舍儼然,盛產糧、棉、大豆,酷似江南魚米之鄉。2016年名列國家重點鎮,經過休整,大為改變,儼然成為淮畔明珠。

經濟資源

豐富自然資源和優良的氣候環境,適宜於各類農作物的生長,主要農作物以小麥、大豆、水稻、山芋、玉米為主,經濟作物以棉花、花生、油菜、果蔬為主,全鎮現已形成5萬畝優質小麥、3萬畝優質大豆、2萬畝優質稻、萬畝優質山芋、玉米和沿淮千畝優質蔬菜五大生產基地,全年糧食總產4萬餘噸,畜禽主要品種有豬、牛、雞、鴨、鵝,現已形成。以趙場為中心的沿淮百萬草雞養殖帶,以潘圩為中心的沿澮優質水產品水禽養殖帶,以姚管、許場為中心的生豬養殖示範片和以赤龍為中心的牛、羊養殖中心村等四大規模養殖區域,全鎮年生豬存出欄2.6萬頭,牛3300頭、家禽240萬隻,禽蛋70萬公斤,魚、蝦、蟹等水產品的總量達2400噸,其中趙場的“五河草雞”以其羽色亮麗,肉質鮮美,營養豐富而享譽省內外,遠銷上海、南京、杭州等各大中城市,是蚌埠市主要的菜籃子工程基地之一。
2011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長42%,2011年達8320萬元,是2006年7.9倍。
招商引資工作取得一定成效。突出抓好工業招商,思致源木業、九鑫服飾、成功家私、富民板材、誠信藤業、海尚服飾、士凱板材、小松水暖製品、周氏米業、蘇果超市等一批工業企業入駐新集。
民營企業呈現良好的發展勢頭。私營企業和個體工商戶達777家,2011年產值達2.0976億元,新增就業人數680人。
農作物連續8年獲得大豐收,產量再創歷史新高,小麥總產25704噸,油菜總產210噸,水稻總產18322噸,大豆總產4608噸,玉米總產1290噸。
養殖業效益顯著增加,養殖大戶不斷湧現,建成3個養殖基地,6個養殖示範村,疫病防治水平不斷提高。
勞務輸出成為農民增收的重要渠道,全鎮常年在外務工1.1萬人,季節性務工8000人,就地轉移勞動力3000人,全鎮年務工收入在3億元以上。
高度重視林業生產,大力發展經濟林、生態林、經果林,林業覆蓋率達18%以上。
科技人員領辦、創辦及示範作用成效明顯,土地深松、配方施肥、化學除草、新型農機具等被廣泛推廣,農業機械化程度逐步提高,農民的勞動強度大大減少,科技對農業的貢獻率越來越大。
積極爭取項目扶持,用“生態水利”構建人水和諧環境,完成了馬橋片1.5萬畝世行三期加灌工程項目,開挖大中小溝41條,加固乾渠3條,修建防滲渠3500米,建大小橋涵46座;完成了蔡北高排溝姚管段2500米清淤、潘圩至馬橋3.2公里斗渠加固及毛灘圩堵口復堤工程。建成許溝橋、許北橋、周姚灌渠橋;完成東王、雙河、後嘴、明潘4個電站維修。安徽省新增千億斤糧食生產能力五河縣田間工程項目位於我鎮蔡家湖,總投資1200萬元,涉及6個村,覆蓋面積達2萬畝,整個工程分成6個標段,現已全面開工建設。洪澤湖抬高蓄水位影響治理工程總投資3800萬元,張家溝清淤11.5公里,許北高排溝清淤9公里,重建許溝泵站和蔡家湖泵站,維修新集泵站,項目已部分開工。中小河流張家溝治理工程總投資2620萬元,已經省水利廳批准,現正在招投標,農業抗災能力顯著增強。
堅持用人文精神提升城鎮品位,編制完成了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及小城鎮建設20年規劃,五年吸納項目資金達2.72億元,重點完成了新集中學綜合樓及學生宿舍建設;2007年投資45萬元,實施了富強路綜合改造治理工程,修建8米寬水泥路面720米,新建排水管道1400米;2008年投資35萬元實施了村村通電視工程;2009年投資180餘萬元實施了鎮區五蚌路段綜合改造及環境治理工程,完成綠化美化、排污管道建設及慢車道鋪設混凝土路面;2010年建成了鎮綜合文化站;2009年按時完成了淮北大堤集中拆遷安置工程,建成李台新區,現已成為我鎮新農村建設的新亮點;2010年投資50餘萬元,新建垃圾處理能力達每天30噸的垃圾焚燒站投入使用; 2010年投資47萬元完成了新建街的水泥路面的鋪設,貫通了富強路、益民街、交通路三條主幹路;2010年派出所辦公大樓、供電大樓、財政所大樓和計生服務所相繼完工,並投入使用,鎮區文明創建初見成效,路域整治得到加強,出店經營得到扼制,取締各類違章建築50多處,省國道沿線鄉鎮文明創建階段性評比全市排名第二。鎮區“小產權”房建設得到有效控制,控違效果明顯。五蚌路上張家溝橋兩側加寬正在實施,鎮區整體框架初步顯現。以鎮區為中心的公路網路結構進一步完善,全鎮新建村村通工程達36.8公里、通鄉公路7.5公里, 100%的行政村通了公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