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金屬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北京科技大學)

新金屬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是經國家計委和教育部審批立項,原冶金工業部批准,依託於北京科技大學,1991年11月開始籌建,經過四年邊建設、邊研究、邊開放,於1995年11月通過國家驗收,開始正式運行。1998年通過了由教育部負責對世行貸款依託高校所建國家重點實驗室的評估。2003年通過了科技部組織的首次正式評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新金屬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北京科技大學)
  • 固定人員:54人
  • 教師:40人
  • 開始籌建時間:1991年11月
簡介,學術委員會,研究方向,新金屬結構材料的套用基礎研究,新金屬功能材料的基礎研究,新一代傳統材料,材料製備新技術與新工藝的基礎研究,材料的計算機模擬與輔助設計,近年承擔科研項目,

簡介

新金屬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學術研究立足於國際金屬材料科學的前沿問題和我國國民經濟建設中的重大金屬材料科學的套用基礎問題,研究目標瞄準研究和發展以金屬間化合物結構材料和功能材料為主的新型金屬材料、新一代基礎材料及先進制備技術。研究工作以基礎研究和套用基礎研究為主,強調新材料、新機制,注重新材料的製備工藝-組織-性能關係研究,重視科研成果產業化。研究方向跨越材料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具體包括:新金屬結構材料的基礎研究;新金屬功能材料的基礎研究;材料製備新技術與新工藝的基礎研究;新一代基礎金屬材料;新材料的計算機模擬與輔助設計;能源電站材料與壽命評估。
新金屬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由呂昭平教授擔任,學術委員會主任由C. T. Liu院士擔任。重點實驗室固定人員54人,教師40人,有美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1人,973首席科學家2人,國家“千人計畫”入選者1人,國家“外專千人計畫”入選者1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5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青年基金獲得者1人,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畫特聘教授7人、講座教授1人,人事部百千萬人才3人,教育部跨(新)世紀優秀人才16人,北京市科技新星5人。教師中博士生導師26人,教授和研究員29人、副教授和副研究員10人,教師全部具有博士學位,超過半數為非本校取得的博士學位,學緣結構不斷最佳化;45歲以下的教師占52.5%,年齡結構趨於年輕化。實驗技術人員10人,90%具有高級技術職務,40%具有博士學位。實驗室共有25人兼任各種學術機構的委員、理事、理事長、秘書長,學術期刊編委等職務。形成了一支充滿活力、結構合理的教師隊伍,高層次人才隊伍正在不斷壯大和最佳化。
五年的時間,實驗室立項的科研項目有500餘項,實到經費約2.9億元,其中縱向近2.4億元,橫向近0.5億元,縱向科研經費約占科研經費總額的83%。國家“863”計畫項目17項,國家“973”計畫項目13項,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傑出、重大、重點和面上項目58項,國家科技支撐項目4項,國際合作項目17項,省部委項目180項,橫向協作課題190項。
五年的時間,實驗室共獲得3項國家級獎勵,21項省部委級獎勵,教學成果獎2項;獲得國家專利195項;鑑定科研成果7項;出版和編輯專著22本。另外有兩項成果被科技部選為“十一五”成就展參展展品。在國內外學術期刊上共發表論文950餘篇(其中在國外重要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610篇,國內重要期刊論文340篇),發表ISTP收錄會議論文87篇。發表的論文中有766篇被SCI收錄,占論文總數的73.9%;179篇被EI收錄,占論文總數的17.3%;其中不乏影響因子10以上的高水平學術論文。
實驗室著力打造五個公共實驗平台(材料製備與加工、微觀結構分析、性能測試、物理模擬系統以及高性能計算模擬)。擁有先進的儀器設備共1600餘台套,設備原值達8000餘萬元,其中100萬元以上設備22台套,30萬元以上設備43台套,具備較完備的材料合成與加工、性能測試與組織結構分析、數據計算模擬與安全服役評估的儀器設備和裝置系統。實驗室質量管理體系建設取得突破,通過了CNAS權威認證,測試結果在世界範圍內具有法律效力。
實驗室規劃建設了五個研究合作平台(國家111創新引智基地滾動支持、國家優勢學科創新平台、軍工材料平台、輕合金國際研發中心、產學研合作平台)。正在成為金屬材料基礎研究和套用基礎研究、聚集和培養優秀科技人才、開展高水平學術交流、科研裝備先進的重要基地。
按照國家重點實驗室開放、聯合與流動的方針,本實驗室利用設備及技術上的優勢,設立對外開放課題,積極吸收國內外人員作為訪問學者來室工作;同時,通過主辦國際性的會議,邀請國外知名教授來本室講學,或派研究人員到國外參加國際會議、考察、短期合作研究等方式,加強與國際材料科學領域的學術交流與合作。實驗室還十分注重與國內外企業的合作,承擔國內外企業、學校和科研單位的材料科學研究、性能測試、檢驗及分析等技術服務與諮詢工作。
實驗室承擔著培養高級科技服務人才的任務,五年的時間總計 培養學生463人(包括畢業和在讀學生),其中博士128人,碩士335人,博士後24人。分別有畢業生獲得了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提名獎、北京市百篇優秀博士論文及十佳學術之星等稱號。歷年的畢業研究生就業率均接近或達到百分之百。歡迎國內外博士後、訪問學者和工程技術人員來我室聯合進行科學研究,歡迎年輕有為的碩士和博士來我室進一步深造。

學術委員會

職務
姓名
職稱
所在單位
主任:
C.T.Liu
院士/教授
香港城市大學
副主任:
黃伯雲
院士/教授
中南大學
委員:

院士/教授
西北有色金屬研究院

屠海令
院士/教授
北京有色金屬研究總院

曹春曉
院士/教授
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

陳立泉
院士/教授
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

劉治國
教授
南京大學

謝長生
教授
華中科技大學


教授
清華大學


教授
吉林大學

束國剛
教授
中國廣核電集團

董遠達
教授
上海大學

孫祖慶
教授
北京科技大學


教授
北京科技大學

張濟山
教授
北京科技大學

研究方向

新金屬結構材料的套用基礎研究

金屬間化合物結構材料的相圖及相形成規律
金屬間化合物的精細相結構、有序結構和內界面結構
金屬間化合物的形變、強度與脆性;
金屬基及金屬間化合物基複合材料的結構與性能
強加工及組織納米化
高性能新金屬材料
多孔及泡沫金屬結構功能一體化複合材料

新金屬功能材料的基礎研究

材料功能效應,如電、光、聲、熱、力等及其相互轉換效應的物理本質
材料的成分、功能特性與微結構的關係
功能器件特性與材料成分、結構、工藝及使用條件的關係
納米及各向異性功能材料的結構與性能

新一代傳統材料

創新工藝的物理冶金基礎
組織及取向的形成規律
製備與加工過程的工藝最佳化
組織-性能關係

材料製備新技術與新工藝的基礎研究

快速凝固霧化噴射沉積成形新技術與新工藝
注射成形製備加工技術
半固態加工與連鑄連軋技術與工藝
機械合金化的原理與工藝
定向凝固特種材料製備技術

材料的計算機模擬與輔助設計

原子層次上的計算材料學
計算機模擬經
驗勢、原子鬆弛技術以及熱力學計算方法的套用
材料多層次模型化、仿真及其套用
各種材料的顯微組織定量表征與組織-性能定量關係
材料力學性能的計算機模擬和壽命預測
材料合成新技術的計算機模擬與最佳化控制

近年承擔科研項目

1997-2002年間,本實驗室承擔和完成的科研項目有134項,其中國家"863計畫"14項、"973"國家重點基礎研究8項、國家科委攀登項目子課題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重大項目和面上項目25項、國家攻關項目4項;國際合作項目12項、省部委科研重大(點)項目12項;開放課題和訪問學者基金項目21 項;橫向協作課題27項;其它類(包括產學研合作和校際合作項目)31項。實到經費3126.21萬元。
1997-2002年承擔科研項目一覽表 國家"863"計畫
顯微力學探針在薄膜和表面力學性能評價中的套用
鑄造大塊金屬玻璃材料研究
大塊金屬玻璃功能結構材料和套用研究
新金屬合金及複合材料
多孔與泡沫金屬及其複合材料
稀土超磁致伸縮材料及其套用研究
噴射成形技術及套用開發研究
超高強度高韌性鋁合金的研究開發和產業化
高性能Al基非晶/納米塗層製備技術和套用研究,
高強度塊體納米結構材料實用化製備技術研究及套用
Fe3Al基金屬間化合物的焊接與非真空熔煉
低成本高性能鋼製造技術-500MPa級碳素鋼先進工業製造技術
金屬粉末注射成形新材料、新工藝和新產品研究
半固態輕合金設計、製備與成形技術開發套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