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貫徹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和省委九屆六次、七次全會精神,全面落實《中共河南省委關於科學推進新型城鎮化的指導意見》(豫發〔2014〕1號)、《河南省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和《中共新鄉市委關於科學推進新型城鎮化的實施意見》(新發〔2014〕8號),明確2014-2016年新型城鎮化發展的目標任務、具體措施,科學有序推動城鎮化健康發展,特制定本行動計畫。
一、總體要求
(一)基本思路
把科學推進新型城鎮化健康發展作為事關經濟社會發展的綜合性戰略舉措,按照“做強主城、突出縣城、示範集鎮、提升社區”的工作思路,以“三城三區”(中心城區、副中心城市、縣城、產業集聚區、商務中心區、特色商業區)建設為重點,以人的城鎮化為核心,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城鄉發展一體化、機制體制改革創新,為建設中原經濟區強市提供有力支撐。
(二)主要目標
城鎮化水平和質量穩步提升。到2016年,全市城鎮化率達到50%以上,大中小城市和中心鎮功能互補、協調發展格局進一步最佳化。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規模達到120萬人以上,全市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年均提高1.6個百分點。中心城區人口達到120萬人以上,平原城鄉一體化示範區人口達到20萬人,輝縣市人口達到30萬人左右,其他縣城人口達到20萬人左右。
城鎮化發展體制機製取得新突破。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更加健全,戶籍管理、社會保障、財稅金融、生態環境、土地管理、城鄉規劃管理等制度改革取得重大進展,阻礙城鎮化健康發展的體制機制逐步消除。
二、重點任務
(一)有序推進農村轉移人口市民化。堅持“一基本兩牽動”(產業為基,就業為本,住房和學校牽動),逐步把符合條件的轉移人口轉為城鎮居民,確保未落戶農業轉移人口享有城鎮基本公共服務。
1.發展城市經濟,強化城鎮產業支撐。以突出發展戰略新興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為重點,加快提升改造傳統優勢產業,積極承接產業轉移,提高城鎮吸納就業能力。
——擴大產業集聚區就業規模。擴大產業集聚區就業規模。以壯大集群、擴大產出、突出主導、完善配套為重點,著力提升產業集聚區承接轉移和產城互動發展水平,進一步提高產業集聚區支撐帶動能力。強力實施《新鄉市千百億產業集群培育壯大三年行動計畫》,著力培育和形成一批千百億產業和千百億園區,推動全市產業集聚區晉位升級。力爭通過3年努力,全市培育裝備製造、生物醫藥和電池電動車新興產業等2—3個超千億元產業集群,新鄉經開區、新鄉高新區、新鄉經濟技術集聚區等達到千億規模。到2016年,每個縣(市)區力爭形成1—2個超百億元特色產業集群,全市形成主營業務收入超百億元的產業集群13個以上。培育扶持50家重點企業加快發展,帶動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從業人員達到30萬人。
——提升城區服務業就業規模。充分發揮服務業最大就業容納器的作用,著力發展金融、現代物流、文化、旅遊、信息、電子商務等高成長性服務業,推動房地產業、商貿流通業等傳統支柱服務業轉型升級,培育發展健康服務、教育培訓、商務服務、科技服務、養老及家庭服務等新興服務業,顯著擴大產業規模和就業規模。把商務中心區和特色商業區作為提振城區經濟、促進服務業發展的重要平台,通過創新運作模式,重點培育城市綜合體、樓宇經濟、特色商業街和專業市場4大形態,切實打造業態高度集聚的服務業集群,形成高容量、高密度的就業區域。重點推進萬匯、匯金城市廣場等12個城市綜合體、紅星美凱龍5A級寫字樓等12個商務樓宇和關帝廟歷史文化街等12條精品商業街建設,全面提升城區服務業發展規模和水平。到2016年,全市服務業增加值達到700億元以上,從業人員達到96萬人左右。
2.提升勞動力職業技能——完善職業技能培訓工作機制。以初高中畢業生、農村轉移勞動力、企業在職職工等勞動力為重點,開展中長期職業技能培訓、職業能力培訓,統籌做好高校畢業生、城鎮就業困難人員、退役軍人、失地農民等各類就業群體的就業技能培訓和創業培訓工作。堅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教育、民政、農業、扶貧和殘聯等部門六路並進,協同配合,擴大職業培訓規模,每年完成各類培訓8.8萬人次以上。
——加強職業技能培訓能力建設。實施職業教育攻堅計畫,加快推進新鄉市職業教育改革實驗區建設。組織實施新鄉全民技能振興工程項目建設,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技能培訓示範基地、高技能人才培養示範基地、技能大師工作室和公共實訓中心等項目建設,提升職業技能培訓能力。推進各類教育培訓資源整合,共建共享公共實訓基地,支持技工院校、職業院校與企業聯合組建一批職業教育集團。
3.促進就業創業服務能力
——加強公共就業創業服務體系建設。推動各縣(市)、區加快公共就業服務機構整合,3年建設衛輝市、獲嘉縣、延津縣等3個縣級就業和社會保障服務中心,輝縣市、封丘縣、新鄉縣、原陽縣各建4個鄉級就業和社會保障服務站。提升創業服務能力,以大學生、城鎮登記失業人員、復轉軍人為重點,積極鼓勵自主創業,擴大自主創業就業規模。
——加強就業信息服務網路建設。組織專家開展職業規劃、職業指導、創業諮詢和輔導服務,開發徵集一批適合高校畢業生的創業項目,為高校畢業生提供項目展示平台和創業項目信息。大力推進以創業帶動就業,推進創業服務大廳、大學生創業孵化園、創業導師團隊和創業項目諮詢室建設。開發就業創業培訓網路服務平台,實現就業創業公共服務網路與社會招聘網路互聯互通、信息共享。
4.促進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全覆蓋
——住房保障全覆蓋。編制城市住房發展規劃,加快構建以政府為主提供基本保障、以市場為主滿足多層次需求的住房供應體系。實施保障性安居工程。結合城市城中村和棚戶區改造,鼓勵通過政府統一租賃、差額補貼的方式,積極擴大公共租賃住房供給規模。對城鎮低收入和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難家庭,實行租售並舉、以租為主,提供保障性住房。建設共有產權住房。增加中小戶型普通商品房供應,研究出台鼓勵措施,促進本地農民工在縣城置業安居。
——公共教育全覆蓋。以流入地政府管理為主、以公辦中國小為主,保證應入盡入,同城同待遇,將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義務教育納入城鎮教育發展規劃和財政保障範疇,教育支出達到教育法定支出要求。根據城鎮常住人口增長趨勢和空間分布,擴大城鎮學前和義務教育資源,重點加強新城區、城鄉結合部幼稚園和中國小建設,3年新建、改擴建幼稚園189所、國小207所、中學75所,逐步降低中國小大班額率。——醫療衛生全覆蓋。加快城鎮衛生服務體系建設,3年新建、改擴建縣級綜合醫院(含中醫院)3個、縣級婦幼保健院3個,市級兒童醫院1個。到2016年累計新增城鎮醫療機構床位3000張,每年每千人口醫療床位數提高比重超過1.9%。依託省、市大型綜合醫院,建設1個全科醫生規範化培養基地。把農業轉移人口及其隨遷家屬納入社區衛生醫療服務體系,免費提供健康教育、婦幼保健、預防接種、傳染病防控等公共衛生服務。持續推進居民健康推廣工作,加快市中心醫院、市第一人民醫院及縣(市、區)人民醫院用卡環境以及部分鄉級醫療機構用卡環境改造,滿足參合農民對健康卡的使用需求。繼續開展全市農村居民健康信息的採集、核對工作,力爭兩年內為全市參合農民全部發放健康卡。
——社會保障全覆蓋。完善不同群體參保政策,農業轉移人口及其隨遷家屬按戶籍選擇參加當地新農合或城鎮居民醫保,並連續參保。貫徹執行《城鄉養老保險制度銜接暫行辦法》,做好參保人員特別是農民工在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和城鄉居民養老保險直接的制度銜接工作。強化企業繳費責任,提高農民工參加城鎮職工工傷、失業保險比例。適時調整最低生活保障標準,逐步將農民工及隨遷家屬納入城鎮社會救助、養老服務範圍。
(二)最佳化城鎮化布局和形態
按照“核心帶動、軸帶發展、節點提升、對接周邊”的總體要求,樹立全域新鄉規劃理念,推動城鎮發展由速度型向品質提升型轉變。
1.提升中心城市輻射帶動能力。按照“一主、一副、五組團”的發展理念,最佳化空間功能布局,構建周邊與中心城市的便捷交通網路,加快形成以中心城市為核心、周邊縣城、功能區和重點鎮為依託的市域城鎮集群。推進棚戶區(城中村)改造和沿街連片舊住宅、商業街區和廢舊工業片區綜合整治。2016年中心城區73個城中村全部啟動改造,爭取50%以上安置房竣工。重點推進機場遷建、高鐵站功能區、鐵西區域開發、銀河科技城、平原體育(會展)中心、平原文化藝術中心、寶龍五星級商務酒店、娃哈哈城市綜合體等一批對完善城市功能、改善城市布局有較大影響的項目建設,滿足居民購物、娛樂、就醫、入學、文化、社會活動等多層次、全方面需求。
2.培育縣級中小城市。全面提高縣城規劃建設標準,提升城市現代化水平,著力培育壯大一批新興中等城市。堅持拆建並重,著力轉變城鎮發展方式,以拆遷引領內涵式發展,推動縣城面貌和環境大幅改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水平不斷提高,實現舊城區改造和新區建設均衡發展。7個縣(市)3年內計畫完成拆遷800萬平方米。在縣城、產業集聚區周邊規劃建設一批中國小校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擴大中小套型商品住房、保障性住房開發規模,以城鎮優質教育和配套的綜合醫療衛生服務吸引農村人口向縣城集中。
3.加快示範中心鎮建設。推進鎮區集約式發展。加快示範中心鎮建設,對中心鎮區進行統一規劃,合理分區,形成“井”字型或網狀型布局,居住、工業、商貿、生態等功能分區合理,建成完善的鎮村路網體系,完善供水、排水及污水處理、垃圾收運、燃氣設施、供電、通信、消防等市政“七項”設施及教育、衛生、文化、體育等設施建設。
4.分類推進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按照“民眾可接受、政府可承受、發展可持續”的要求,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積極穩妥推進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全力推進117個一類社區建設,爭取到2015年基本建成。穩步推進76個二類社區建設,慎重推進59個三類社區建設,完善提升20個四類社區建設,3年內新增入住農戶6萬戶,拆除舊宅面積4.4萬畝,復耕或恢復生態面積1.5萬畝。堅持把新型農村社區納入城鎮體系,率先將城中村、城市規劃區內城郊村和產業集聚區內的村莊,納入城市統一規劃、建設和管理體系,有序推進城市化改造,3年內基本完成產業集聚區內村莊搬遷改造。
5.提升綜合交通支撐能力
建設現代綜合交通樞紐。強力推進鄭州至濟南快速鐵路和鄭濟、鄭太鐵路新鄉連線線的規劃建設,著力打造中原經濟區北部快速鐵路樞紐。完成列入新鄉國家公路運輸樞紐規劃的客、貨運場站建設,建成國家級公路運輸樞紐。構建鐵路、公路高效銜接的區域性綜合交通樞紐,提升中心城市的輻射帶動力,為新型城鎮化提供戰略支撐。實現鄭州、新鄉交通一體化。適時建設鄭州捷運系統與新鄉城市軌道交通系統的連線線,實現兩市快速公交系統的直接對接。規劃研究國道107新鄉段東移工程,形成新鄉、鄭州的鐵路、公路快速連線。積極推動鄭州和新鄉平原城鄉一體化示範區互通公車。
完善公路路網。建設“三縱三橫”高速公路網,建成鶴輝高速公路,加快新晉高速公路建設,啟動林州至焦作高速公路新鄉段、原陽至蘭考高速公路原陽至封丘段項目前期工作。完善國省幹線路網和農村公路網,3年總計劃改造幹線公路200公里,新改建農村公路1700公里,到2016年,國省道路將全面覆蓋我市121個鄉鎮,所有產業集聚區均有兩條以上國省幹線公路通達,縣道將覆蓋全部鄉鎮,鄉道將覆蓋所有行政村,形成內聯外暢的公路運輸網路體系。
(三)提高城鎮綜合承載能力
推進智慧城市、暢通城市、生態宜居城市、文明城市建設和城鎮擴容提質工程,推動集約智慧型綠色低碳發展。
1.建設智慧城市
加快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和升級,推動信息化與城鎮化協同發展。推進實施政務、交通、醫療、衛生、環保、教育、城管、公安、環境監控、農業農村、城市安防、養老、社區服務等領域信息化套用,構建智慧型、協同、高效、安全的城市管理體系。擴大信息消費,大力發展電子商務,加強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第四代移動通信技術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創新套用。到2015年,初步建成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信息基礎設施。光纖到戶、無線寬頻覆蓋城鎮化地區,基本實現城市光纖到樓入戶,城市家庭寬頻接入能力基本達到20兆比特每秒(Mbps),構建起多層次、廣覆蓋、多熱點的無線寬頻網路。到2016年,城市家庭寬頻接入能力基本達到24兆比特每秒(Mbps)。堅持“積極防禦,綜合防範”方針,加強信息安全保障基礎建設,構建健康安全的網路環境。
2.建設暢通城市
圍繞中心商務區和特色商業區,加快城市道路建設改造,完善城區路網系統,提高城市道路路網的連通性和可達性。3年內,計畫完成宏力大道、新中大道、解放大道等48條道路新建或改造,加快環路提升改造、城市東區路網等重大項目建設。增加老城區城市支路,對現有道路斷面進行最佳化,完成華蘭大道—和平大道、人民路—和平大道等16個交叉口渠化改造建設。規劃建設大型公用停車設施,基本改變老城區交通狀況。實施公交優先戰略,積極推進城鄉道路客運一體化改造工程,統籌城際城鄉公交與城區公交協調發展,按計畫完成國家“公交都市”示範工程創建任務。建設由新鄉中心城區輻射周邊的8條快速公交走廊,實現中心城區在30分鐘內與6個周邊縣(市)城區、產業聚集區之間的快速通達。
3.建設生態宜居城市實施城市河流清潔行動計畫,到2016年基本完成市中心城區和縣城建成區河流綜合治理,現狀水質較差的河流消除黑臭現象,消滅劣V類水質,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達到100%,加快水源地保護計畫實施,城市集中飲用水源地取水水質達標率達到98%以上。
實施藍天工程,深化工業大氣污染綜合治理,開展燃煤鍋爐集中治理,2016年底市區建成區全部完成10蒸噸/時及以下燃煤鍋爐清潔能源改造或拆除工作,強化施工揚塵治理、遏制道路揚塵。做好PM2.5指標監測公布工作,到2017年,全市PM10和PM2.5平均濃度削減達到省規定要求,優良天數逐步提高,市區城市環境質量好於Ⅱ級標準天數比例達到60%以上。
鞏固國家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全國綠化模範城市創建成果,結合城鄉環境綜合整治、城中村改造、棄置地生態修復等,加強園林綠化建設,提升綠化建設品質,形成城鄉一體的生態環境,到2016年城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40%以上,縣城綠化覆蓋率大幅提升。鞏固國家可再生能源建築套用示範城市。大力發展綠色建築,推進可再生能源建築套用,促進技術領域節能降耗。
加快全市污水處理廠新建、擴容工程和升級改造工程進度;加快實施市區污水處理廠管網完善工程、鳳泉區污水管網建設工程等項目,進一步完善污水收集網路;全面推進中水回用工程和新鄉市污泥處理廠等項目建設;開工建設鐵西、牧野工業園區、風泉區等3個污水處理廠。到2016年,包括產業集聚區和重點鎮在內,城鄉建成區全部建成污水處理和生活垃圾收集轉運設施,城市污水、生活垃圾處理率均達到90%以上。
4.建設文明城市
加大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建設力度,實施文化博覽和歷史文化展示工程,抓好市圖書館二期工程建設,力爭2016年底前建成並投入使用。市級兩館在未來5年內打造2-4個公共文化服務品牌項目;縣(區)級兩館實現每館至少一個優質文化服務品牌。深化文明城市建設,促進經濟社會發展與城市建設管理水平全面提升,城市面貌有新突破,城市品位有新提高,社會風氣更加良好,文明程度進一步提高,為2017年參與新一輪全國文明城市評選奠定堅實基礎,早日實現成功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目標。
5.實施城鎮擴容提質工程
大力實施城鎮建設擴容提質工程,全市謀劃實施城市道路和防汛能力提升建設、公用事業項目和園林綠化工程96項,總投資449億元。加快推進平原路緩堵保暢、石武高鐵區域基礎設施二期等重大項目建設。加快推進地下管網、排水溝渠、排澇泵站等設施建設,努力形成水系利用和城區排澇相互協調的雨水收集、調蓄、入滲、河湖聯調系統。加快推進供水、供氣、供熱等公用設施建設,重點推進中心城區3個水廠升級改造,完成南水北調受水配套主體工程建設;加快西氣東輸沿線用氣城鎮燃氣配套設施建設;實施集中供熱二期管網項目建設,完善集中供熱一期管網建設,城區供熱能力達到1700萬平方米。
(四)推動城鄉發展一體化
1.加快現代農業發展——實施高標準糧田“百千萬”建設工程。加強高標準糧田區內技術集成,提高示範方產量,擴大示範效果。2016年高標準糧田建設累計達到300萬畝。
——實施農業產業化集群培育工程。積極培育發展優質小麥、原陽大米、優質金銀花、綠色果蔬、花生油料等11類34個農業產業化集群,爭創省級產業化集群。做大做強龍頭企業,深入實施品牌創建,進一步提升“中國第一麥”、“中國第一米”等特色農產品品牌知名度、美譽度和市場影響力。到2016年全市累計形成超10億元的農業產業集群達到13個。
——實施都市生態農業發展工程。按照“基地園區化、園區景點化”的基本思路,以園區、基地建設為龍頭,加快供給保障、生態休閒、物流配送、科技示範四大功能區發展步伐。在市區近郊和各縣城、新型農村社區周邊,建設以設施蔬菜為主的高效農業基地。積極發展林果採摘、苗木花卉觀賞、農家餐飲、生態度假、果蔬保鮮物流等新型業態,打造以城區為中心、輻射郊區及周邊部分縣(市)的“半小時都市生態農業圈”。
——實施新型現代農業經營主體培育工程。積極發展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企業等多種經營主體,落實財政、金融、保險、用地、人才等扶持政策,健全管理服務制度,加強示範引導,完善服務體系,2016年全市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累計達到10000戶。
2.推進新農村建設
——分類推進新農村建設。按照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要求和美麗鄉村建設標準,堅持產業、新農村、土地、公共服務和生態規劃“五規合一”,科學編制實施新農村建設規劃。抓住全省實施“三山一灘”扶貧搬遷規劃的機遇,加大扶貧搬遷力度,穩步推進衛輝市、輝縣市太行深石山區和黃河灘區村莊扶貧搬遷,與產業扶貧相結合,確保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結合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深入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推進農村垃圾、污水處理和土壤環境整治,實現村莊無垃圾堆放、無污水橫流、無雜物擋道,日常生產生活物品堆放規範,道路兩側環境乾淨的“三無一規範一眼淨”目標,創建一批農村人居環境達標村、示範村,有條件的地方建成一批示範鄉鎮。
——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實施農村公路三年行動計畫和安全飲水工程、清潔工程、電網改造升級工程,3年新改建通村公路1740公里,解決50萬農村居民和8.38萬農村中國小師生飲水安全問題,實現城鄉用電同網同價。加快農村國中校舍改造,推進鄉鎮衛生院和村衛生室標準化建設,3年改造17個鄉鎮衛生院;新建60個行政村文化大院,實現行政村農家書屋、文化活動室、農民體育健身工程全覆蓋。
(五)加快平原城鄉一體化示範區建設
堅持一二三次產業複合和經濟、生態、人居功能複合的理念,對接鄭州,協作發展,建設鄭新一體化重要節點。爭取開通鄭州至平原示範區公交線路,謀劃龍湖至鳳湖快速通道。加快引資項目、產業培育、城市建設、統籌城鄉發展,突出“一環、一軸、兩區”建設,(以鳳湖為中心環狀開發、以平原大道為軸構築城市立體形態、以平原工業區、教育農業科研區為平台加快產城和諧發展),圍繞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信息網際網路主導產業定位,積極承接鄭州航空港的輻射作用,主動融入鄭州航空港建設。產城互動、以城帶鄉、城鄉一體,力爭三年時間建成高品質的城市形態,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速高於全市5個百分點以上,公共財政收入年均增速高於全市5個百分點以上,城鄉居民收入增長高於全市2個百分點以上,實現平原示範區“五年成規模”的目標,初步建成平原示範區核心區,人口規模超過20萬,成為支撐新鄉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向副中心城市邁進,率先建成全省城鄉一體化的先行區域。
(六)創新城鎮化發展的體制機制
1.城鄉規劃管理制度改革
著力改革現行城鄉規劃管理體制,把城市規劃管理的方式向農村延伸,逐步建立“市城鄉規劃局—縣(區)規劃(建設)局—鄉鎮規劃管理所—村規劃管理員”的規劃管理體系;提高城鄉規劃管理水平,嚴格規劃落實,強化執法力度,推行全民規劃監察,確保規劃區範圍內重要區域查處率達到100%;不斷加大規劃信息平台建設投入,立足管理創新,以數據為基礎,以套用為導向,逐步建立起“一書三證”為核心,覆蓋規劃編制、規劃實施、規劃監督等業務,整合市域各類規劃信息、多時段多比例尺地形信息、航空攝影信息和衛星影像信息的規劃信息平台,有效提升規劃管理辦公自動化、信息網路化和政務公開化水平。建設綠色生態城區,確保新建項目嚴格執行綠色建築標準,其中30%達到二星級以上綠色建築標準。
2.深化農村綜合配套改革
——保障進城落戶農民土地承包權益。保留進城落戶農民土地承包經營權不變。全面完成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賦予農民對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轉及承包經營權抵押、擔保權能。圍繞實施高標準糧田“百千萬”工程,鼓勵支持農民承包地向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流轉,到2016年土地流轉面積累計達到225萬畝。建立統一的農村土地流轉信息網路平台,3年內實現市縣鄉農村土地流轉服務體系全覆蓋。
——保障進城落戶農民宅基地用益物權。開展農村宅基地確權登記和頒證工作。推動城鎮規劃區內城中村、城鄉結合部村莊根據城市化改造進度有序退出宅基地。根據省統一部署,慎重穩妥開展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建立兼顧國家、集體、個人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機制。探索土地整治騰退建設用地指標有償調劑、指標收益返還制度,確保土地指標收益真正用於農村和農民。
——保障進城落戶農民集體經濟收益分配權。加強督導培訓,制定操作指南,分類指導,因地制宜,一村一策,穩步推進以股份合作制為主、多種形式並存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產權制度改革,將集體財產評估折股,量化到人,賦予農民對集體資產股份占有、收益、有償退出及抵押、擔保、繼承權,保留進城落戶農民原有財產權不變。探索總結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界定辦法,股權轉移流動、抵押、擔保的條件、方法等。加快構建農村集體產權交易平台,到2015年基本實現縣級全覆蓋。
3.人口管理制度改革
健全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制度,堅持農民自願,逐步把符合條件的農業轉移人口轉為城鎮居民。破除城鄉居民身份壁壘,實行城鄉統一的戶口登記制度。在全市範圍內取消農業戶口、非農業戶口的戶口性質差別,按照依公民經常居住地登記戶口的原則,凡在新鄉市行政區劃內居住的常住人口,統稱為新鄉市居民戶口。根據國家關於加快推進人口基礎信息庫建設的要求,分類完善職業勞動就業、教育、收入、社保、房產、信用、計生、稅務等信息系統,做好跨部門、跨地區信息整合和共享。
4.土地保障機制改革
嚴格執行城市用地分類與規劃建設用地標準,實行增量供給與存量挖潛相結合的供地、用地政策,提高城鎮建設使用存量用地比例。統籌安排年度新增建設用地計畫指標、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鈎等用地指標,重點保障產業集聚區、城鄉一體化示範區、商務中心區和特色商業區等載體建設合理用地需求。按照省統一部署,研究制定引導和規範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的具體辦法。完善人地掛鈎制度。
5.資金多元籌措機制改革
發揮政府資金引導作用,建立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的資金籌措機制,為城鎮化建設提供資金保障。做大做強符合條件的投融資公司,加強地方政府性債務管理,建立合理償債機制。努力開拓新的融資渠道,推進我市城投集合債券的創新試點工作,採取永續債券、債貸結合、企業債券、信託資金、中期票據、區域集優、資產證券化等融資方式,籌集城鎮化建設資金。推動符合條件的縣(市)、區發行市政債券,擴大融資規模,3年力爭融資達到20億元以上。採取措施落實與國家開發銀行、農業發展銀行等金融機構的合作協定,3年內力爭融資支持50億元左右。以縣(市)、區為主體,每年組織篩選一批投資規模較大的城市基礎設施項目,面向社會推介,鼓勵和吸引民間資本和金融機構參與建設。
6.生態環境保護制度改革
建立生態文明考核評價機制,完善資源有償使用和環境產權交易機制,加快自然資源及其產品價格改革,實行居民生活用水、用電、用氣等階梯價格制度。執行主要污染物總量預算管理制度,推進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建立水權交易制度,實施最嚴格的水資源保護制度,積極推進考核制度落實。實施能源消費總量控制,探索建立能源消費預警和節能目標預警機制。加大生態環境保護財政投入,擴大財政支出比例。完善生態補償制度,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污費標準,開展環境污染責任保險試點。按照要求開展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定量考核。深化環評管理,突發環境事件調查和應急處置辦法,健全生態環境保護責任追究制度和環境損害賠償制度,建立區域環境聯防聯控機制。全面落實能評制度,適時開展節能監察執法工作。
三、組織實施
(一)加強組織協調。調整充實新鄉市推進城鎮化工作領導小組,健全工作機制,統籌研究、協調、解決方案實施過程中的重大問題,負責綜合協調具體工作。各縣(市)、區政府建立完善工作機制,抓緊研究制定具體實施方案,確保各項工作順利推進。市有關部門要按照職責分工,制定相關配套政策措施,形成齊抓共管的強大合力。
(二)推進試點示範。充分發揮全國農村改革試驗區、省統籌城鄉發展試驗區試驗示範優勢,積極爭取全省新型城鎮化改革試點,探索建立比較完善的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擔機制、多元化可持續的城鎮化投融資機制、農村閒置宅基地市場化流轉退出機制,為全省提供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和模式。
(三)強化考核評價。研究制定新型城鎮化發展考核辦法,加強督查指導和監督考核。建立定期觀摩機制,對各縣(市)、區新型城鎮化推進情況進行觀摩點評,推動各地相互學習借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