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中日戰後,清朝政府為加強陸軍力量,下令由湖廣總督張之洞、直隸提督聶士成、溫處道、袁世凱等創立新式陸軍,“習洋槍,學西法”,史稱新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新軍軍制
- 年代:甲午中日戰後
- 相關人員:張之洞、聶士成
- 目的:習洋槍,學西法
- 所處時期:清朝
甲午中日戰後,清朝政府為加強陸軍力量,下令由湖廣總督張之洞、直隸提督聶士成、溫處道、袁世凱等創立新式陸軍,“習洋槍,學西法”,史稱新軍。
甲午中日戰後,清朝政府為加強陸軍力量,下令由湖廣總督張之洞、直隸提督聶士成、溫處道、袁世凱等創立新式陸軍,“習洋槍,學西法”,史稱新軍。新建陸軍1894年底,清政府接受李鴻章的德國軍事顧問漢納根的建議,派長蘆鹽運使胡燏棻...
新軍制 新軍制,清代末期按照西方資本主義軍制編練新式陸軍的制度。到宣統三年(1911年)全國編成新軍14個鎮、18個混成協、4個標和1支禁軍。鎮下編制為協、標、營、隊、排、棚;有步、馬、炮、工程等兵種。又稱“新軍營制”。
這支軍隊的特色是完全使用西式的軍制、訓練以及裝備,一切依照德日制度,由德國人為主的洋人教習,是清朝最後一支有戰鬥力的正規軍。新軍作為清朝的最後也是最新的一種軍制,原是清政府用來鞏固維持統治地位的,但由於政治的徹底腐敗,光靠...
雲南新軍為清朝末年雲南駐軍,採用全新西式編練軍制。是後來雲南地方武裝滇軍的前身。簡介 20世紀初,清政府決定在全國編練新軍36個鎮(師)。地處邊疆的雲南,因國防需要,計畫建立新軍兩鎮。1909年2月,雲南新軍編成一個鎮,被授予第...
中華民國(1912~1949)經歷了南京臨時政府、北洋政府、國民黨政府 3個時期。中華民國官制和軍制在各個時期依其所依附的國家和效仿的制度不同而改變.中央軍事機構 南京臨時政府由臨時大總統統率軍隊,設陸軍部、海軍部分掌陸、海軍行政,又設...
時人對兩軍的評價是:北洋新軍“以勇氣勝”,湖北新軍“以學問勝”。1907年,清廷確定新軍軍制,規劃擬練全國陸軍36鎮(相當於師),分配給湖北兩鎮指標,為第8鎮和第11鎮,當時第11鎮尚未完全練成,湖北實只練成一鎮和一混成協即...
因其武器裝備全用洋槍洋炮,編制和訓練盡仿西方軍隊,故稱新軍。《辛丑條約》簽訂後,清政府決定進行軍事制度改革,在中央設練兵處,在各省設督練公所,並計畫在全國編練新軍36鎮。以北洋新軍作為中央軍(亦稱國軍),以各省新軍為地方軍...
1840年鴉片戰爭後,封建軍制開始全面崩潰,清朝八旗、綠營兵為勇營和新軍取代。新軍和近代海軍的出現,標誌著中國古代軍制向近代軍制的過渡。封建軍制的特點 概況 封建軍制的特點封建軍制的核心是與君主專制主義政治制度相配合的軍事集權制,...
新軍軍制採用了資本主義國家的編制、結構,也保留了一些傳統軍制的作法,具有一種半資本主義半封建性質的特點,新軍制的實行結束了中國傳統的封建軍制。前期用兵制度 清朝前、中期,兵權主要控制在皇帝手中。雍正時設軍機處,以親信充任軍...
公元一九二年,士大夫官僚集團成員曹操帶兵鎮壓青州黃巾軍,收得降兵三十餘萬,他從中挑選精銳,擴充自己的隊伍,組成新軍“青州兵”。一九六年,曹操藉口洛陽殘破,把漢獻帝接到由他控制的許縣,暫定許為漢都。同年,鑒於長期兵荒馬亂...
第三章北洋新軍之編練 第一節新軍軍制 第二節練兵時之軍事設施 第四章民國之陸軍軍制 第一節陸軍之編制 第二節陸軍服制 第五章國民革命軍軍制 第一節革命軍擬定之軍制 第二節黨軍之編制 第三節黨軍之特殊制度 第六章編遣後之...
新建陸軍是中國建立真正意義上的近代軍隊的首次努力,是中國近代軍事史上重要的一頁,對日後中國軍隊的軍制、作戰、訓練、編制等方面都有重大影響。儘管它最後的發展方向並未與這場軍事變革的發動者——清政府所預期的一致,但是新軍建設...
以陸軍第一鎮而言,陸軍第一鎮雖然以京旗兵丁為主要兵源,但由於其以新軍規制創練,因此在陸軍部內管理其事務的機構主要為陸軍部軍制司下的步、馬、炮、工、輜重各科管理;但是原有的八旗事務則主要歸軍衡司下的旗務科管理。這使得...
新軍 1894年,清廷在甲午戰爭中慘敗,於是又有“新建陸軍”、“自強軍”代之而起。因其武器裝備全用洋槍洋炮,編制和訓練盡仿西方軍隊,故稱新軍。《辛丑條約》簽訂後,清政府決定進行軍事制度改革,在中央設練兵處,在各省設督練公所...
練兵處是清末新軍編練的領導機關,在清末新軍編練、促使中國陸軍近代化方面,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1903年為統一軍制,編練全國軍隊而置。會辦、襄辦提調各一人。分軍政、軍令、軍學三司,各有正使、副使。司下分科,軍政轄考功、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