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行為主義教育流派

新行為主義教育流派,19世紀50年代形成於美國,60年代波及眾多國家的國際性教育流派。主要代表人物有美國心理學家普萊西金和B·斯金納。新行為主義教育流派的產生是以行為主義心理學為基礎的,而其在教育實踐上的主要表現是程式教學。美國心理學家普萊西金1924年首次設計了一種自動教學機器,被稱之為“機器教學”。1954年B·斯金納發表《學習的科學和教學的藝術》,系統闡述了對當時教育的看法和自己的教育主張,認為必須以操作主義學習心理學指導學習和教學工作。並且建立了自己的教育理論和教學模式——程式教學。遵循“操作性條件作用”和“積極強化”的思想,制定出程式教學的基本原則如小步子。積極反應、即時強化、自定步調、低錯誤率等。50年代程式教學在美國形成主流,60年代初波及到蘇聯、英國、日本、中國以及其他一些國家、被稱之為“教育史上的第四次產業革命”。作為新行為主義的程式教學已完成了它的使命,然在其影響下發展起來的各種適合各國國情的程式教學和計算機輔助教學,仍對教育有促進作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