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聯播天氣預報

新聞聯播天氣預報

1980年7月7日,電視節目《新聞聯播天氣預報》誕生了,由於緊跟著中央電視台《新聞聯播》播出,因此被稱為“新聞聯播天氣預報”。

30多個年頭中,《天氣預報》節目領航式地開啟了公共氣象服務的先河。

基本介紹

播出信息,播出時間,播報城市,片頭變遷,標誌性事件,預報之最,欄目組介紹,歷屆主播,

播出信息

播出時間

首播:CCTV-1/13 每晚19:32(《新聞聯播》結束後2分鐘左右廣告完並機播出,CCTV1香港版播無廣告版本),特殊時期延遲或停播。
重播:中國氣象頻道 每晚19:40(有時播無廣告版本)

播報城市

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北京)、各直轄市、28個省(自治區)的省會城市、特別行政區(香港澳門),計畫單列市、革命老區、沿海開放城市、高雄三沙(南沙、中沙、西沙)和釣魚島等城市,並重播北京。

片頭變遷

最早的《天氣預報》片頭背景是中央氣象台的大樓。
之所以選擇這個建築物,最直接的考慮就是直觀,告訴大家天氣預報就是從這裡“出來”的;而且當時的技術手段和思維模式都相對比較落後,也沒有“設計理念”這樣的概念,所以研發出來的三維動畫科技,剛開始也是在當年還算宏偉的這座九層大樓上小試牛刀。
1992年開始有了氣象衛星(FY-1極軌氣象衛星),於是衛星圍繞地球旋轉的動畫取代了中央氣象台大樓。
後分別在1993年3月1日、1995年1月1日、1995年7月1日、1996年12月16日、1999年7月5日更換片頭。
2001年11月5日,天氣預報更換為根據季節變換的片頭。
2008年5月19日至2008年5月21日,因悼念汶川地震死難者,天氣預報片頭臨時更換為黑白色調“抗震救災眾志成城”片頭。至5月22日恢復正常片頭。
2009年9月28日,因CCTV-1高清頻道開播,天氣預報更換片頭至今。

標誌性事件

1980年:開播
1979年,中央氣象台副台長王世平隨團到日本訪問。日本當地一家氣象台熱情招待,晚餐被安排在一家極富特色的居酒屋,通往後廚的過道上,放了一台電視機,螢幕里正在播日語新聞。
突然,螢幕上走出個小伙子,指著背後的一幅日本地圖認真講解,屋裡的日本人一下全不說話了,眼睛齊刷刷地盯著螢幕,幾分鐘後講解結束,大家才繼續喝酒聊天。這景象讓王世平吃驚不已,日方代表說,這就是日本的電視天氣預報,這些氣象信息由國家提供,由公司加工製作成電視節目,再通過電視向公眾發布。
這讓中國氣象人第一次見識到以電視傳播氣象信息的巨大效應。在回國的路上,代表團就開始討論,中國的天氣預報也應該有電視版。
1979年開始,中央氣象台中央電視台開始協商合辦天氣預報電視欄目,前後長達一年半的時間。既要通俗易懂,又要形式不沉悶,這一全新的節目形式,雙方都沒有經驗,最後大家決定,先效仿國外。
當時,西方的氣象節目大部分由氣象專家來主持。央視本身主持人不多,對氣象知識也不了解,就決定由氣象台派人擔任主持。很快,中央氣象台內部開始“海選”主持人,最後篩出一男一女兩個人選。34歲的韓建鋼當時已經是氣象台的預報員,專業知識紮實,人長得精神,雖然說話帶點鄉音,但很清楚,不妨礙觀眾理解,他成為最後選定的男主持人,女主持人則定為氣象台職工李援。
1980年7月7日,《天氣預報》節目在央視一套亮相,“跟新聞一樣是直播,在國內新聞和國際新聞之間播出,時間也只有兩分鐘。”最初的一個半月,每天下午5點中央氣象台數據一出來,韓建鋼和李援就把專業術語改為通俗易懂的電視語言,半個小時後拿著墨水還沒幹的稿子,出發去中央電視台播音。韓建鋼說,那時“直播室里沒有現在的冷光燈,幾盞大燈一開,足有40多度,但是為了直播錄音,不能開電扇,常常是汗流浹背。”因為技術水平落後,開播初期的節目影像甚至沒有留存檔案。
當時的天氣預報主持人,就是單純念稿子。一個多月後,節目就改由中央電視台主持人播報了,大家熟悉的《新聞聯播》主持人邢質斌羅京都曾經播報過。當時中央氣象台通過專用電話把稿子傳給中央電視台,再把製作好的天氣形勢圖由專人送過去,那時候沒有光纜,也沒有專車,氣象台的曲聲浦每天下午騎個腳踏車到電視台送帶子,風雨無阻。
最初,氣象主持人背後是事先印好的中國地圖,上面的圖示都是手繪上去的。1983年3月,曲聲浦製作的城市燈光顯示圖板,被安裝在新聞聯播演播室,主持人念到哪個城市,哪個城市就會亮起燈,由工作人員在幕後操作。這樣觀眾可以在最短的時間內找到正在播報的城市。
《天氣預報》播出初期,也有觀眾寫信說,本來半小時的新聞時間已經很緊張,再插上一條天氣信息,新聞就播得更少了。為此,央視和國家氣象局還聯合搞了一個為期兩個月的民意調查,最後《天氣預報》以80%的支持率得以倖存。
羅京主持“天氣預報”(1983年)羅京主持“天氣預報”(1983年)
1985年:新面孔
早期24小時天氣預報圖早期24小時天氣預報圖
1985年,觀眾看到了由衛星拍攝的颱風動畫雲圖。之後還增加了中國責任海區天氣預報,為海上航運、捕撈、勘探進行氣象服務(1989年2月6日改在午間新聞(1995年4月3日改名為《新聞30分》)結束後播出;現已改在CCTV-13《新聞直播間》13點檔結束後播出);另外在夏天還增加了颱風預報圖。以那個年代的技術水平,天氣預報畫面還是非常具有視覺震撼力的。
伴隨著新一代廣播級電視天氣預報製作系統的建成,1993年電視天氣預報迎來了又一次重大突破。就背景圖而言,形式上出現了三維立體天氣符號;內容上全國天氣趨勢時效由24小時延長到48小時。
跨入21世紀,新的背景畫面還在繼續增加或者更新。2003年3月3日預報時效再次拉長到72小時。另外根據觀眾對氣象信息的不同需求,按季節、天氣氣候和配合重大活動等熱點,陸續推出了一系列小欄目:如24節氣、春播天氣、麥收天氣、各種災害性天氣成因以及防災減災、一周天氣回顧、天氣氣候評述、節日天氣、香港和澳門天氣氣候、長江三峽天氣氣候以及天氣知識和術語等科普小欄目等等,畫面想不豐富都不行了。
2004年初增加了最高氣溫預報,針對重大影響天氣的5天天氣預報。
2005年1月18日首次發布了“空間天氣預警”,利用FY-2C星的監測資料向社會公眾發布。
總之,既有傳統意義上的短期預報預警、中期預報和展望,也有區域性的監測預警、典型城市或區域的個例分析,在針對當前熱點事件進行天氣解說等等。所有這些,科技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由此也連帶印證著氣預報的內容越來越豐富,天氣預報的依據更多、準確性更高了。
1986年的制播分離
1984年底,按照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李鵬同志“電視天氣預報需要改革”的指示,國家氣象中心中央氣象台)開始籌建我國第一代電視天氣預報節目製作系統,具體的名稱叫做“微機圖形動態顯示系統”(在電腦中輸入代碼,生成預報圖)和“數字/模擬信號轉換編碼器”(供切換台播放)。這個系統雖然在21世紀看起來非常簡陋,但卻是那個年代信息顯示方式上的一次飛躍,當屬“科技進步”。
最早的電腦圖形顯示畫面最早的電腦圖形顯示畫面
1985年夏天,人工手繪的預報圖退出了大家的視線。而採用攝像機翻拍的方式,黑白的颱風動畫雲圖開始出現在節目中,多少給大家帶來一些新鮮的視覺衝擊,老百姓也能看到地球上空的模樣了(衛星雲圖至今依然是最直觀通俗的專業圖形)。再後來,城市預報的畫面還配上了拉洋片式的風景照片,背景音樂《漁舟唱晚》也開始家喻戶曉。
1986年,中國成為世界上唯一由氣象部門獨立製作天氣預報節目的國家。
按照部門分工:《天氣預報》節目由國家氣象中心製作,中央電視台負責播出並進行技術指導和人員培訓。 從1986年10月1日開始,《天氣預報》成為中國電視界最早實現“制播分離”的日播節目。
1993年上主持
節目開播最初,正值是天氣最為複雜多變的夏天,那時候中央台是派氣象台的專家來播講;後來的7年時間轉為幕後配音,直到1993年3月1日,這一歷史性的時刻讓觀眾眼前一亮。因為就在這一天,氣象主持人從幕後走到了台前,第一個亮相的是宋英傑
1993年央視天氣預報1993年央視天氣預報
因為《天氣預報》主持人走到台前根本沒有做過任何宣傳,以至於後來的報導標題竟是《螢幕上“跳”出一個氣象先生》。記者之所以稱之為“跳”,是因為所有觀眾都非常意外,保密工作堪稱完美。
更有意思的是,在主持人出鏡後的半年左右的時間裡,畫面里是沒有主持人姓名的。後來應廣大觀眾的強烈要求,節目中才出現了一行通欄字幕:主持人 中央氣象台 XXX。由此開始,人們一改“聽”天氣預報的習慣,更願意仔細看了,收視率節節攀升,觀眾紛紛說“節目好看了,有人情味了”。
中國地圖縮小並右移
在《天氣預報》節目中,主持人慣常都是站在畫面的左側,但這樣主持人的身體有時候就會擋住新疆西藏的部分地區。尤其當主持人伸出手來指華北尤其東北地區的時候,身體幾乎擋住整個西北地區。為了不影響新疆和西藏的朋友觀看自己家鄉的地理信息,節目組設身處地考慮到當地民眾的想法,把中國地圖縮小並右移了一點,以保證版圖上的領土完整。
2000年的綠色主題
《天氣預報》節目最早使用的地圖顏色是黃色調的,看起來就是一個從 頭到腳都金燦燦的節目。或許是因為這種黃色調讓人總聯想到“沙塵暴”, 2000年之後節目進行改版,製作人員大刀闊斧地把地圖顏色改成了清新淡雅 的綠色,一來讓節目顯得更加環境友好,二來也給觀眾一種生態環境保護的 心理提示。
2012年:釣魚島
2012年9月11日,央視在新聞聯播後首次播出釣魚島天氣預報。
央視首次播出釣魚島天氣預報央視首次播出釣魚島天氣預報
依據9月10日中國政府宣布的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領海基線,自9月11日起,中央氣象台把釣魚島及周邊海域的天氣預報納入到國內城市預報中。
釣魚島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固有領土,釣魚島附近海域也是中國的傳統海疆,中國對此擁有無可爭辯的主權。中國氣象局承擔著管理全國陸地、江河湖泊及海上氣象情報預報警報等責任,氣象部門開展釣魚島及周邊海域的氣象服務在歷史上由來已久。提供釣魚島及周邊海域的天氣預報是中國氣象局的一項重要職責,也是世界氣象組織賦予作為區域專業氣象中心之一的國家氣象中心的一項重要責任。
2014年:無廣告模式
2014年6月22日,中國氣象頻道在重播天氣預報節目時改為無廣告模式,開頭和結尾的廣告全是以公益廣告為主,每個城市的圖片也從原先的各種推銷廣告改為該城市的風景圖片。
這種情況下在CCTV1香港版本也會出現(先前因植入廣告等香港相關法規而未播出天氣預報節目,改播大量公益廣告和節目宣傳片)。不過中國氣象頻道只會偶爾出現,大部分時段該頻道仍與CCTV1內地版本、CCTV13版本一樣,推銷廣告的情況仍然出現並一直持續至今。
2015年:16:9模式
2015年1月19日,中國國際廣播電台旗下數位電視環球購物頻道聯合華風集團開播全新欄目《天氣預報》,開啟2015年全面關注民生新起點。該檔欄目分早中晚三檔播出,分別為早間版、午間版和晚間版,播出時間依次為上午10:39、中午12:00以及晚上21:00。其中,早間版為8:55檔即《朝聞天下》結束後,午間版為《新聞30分》結束後天氣預報,晚間版為《新聞聯播》後天氣預報。
與CCTV1播出版本不同的是,CCTV1標清版本為切邊播出,高清版本亦為左右黑色信箱模式。而環球購物頻道為16:9播出形式,其播出的節目亦為純16:9版本且無廣告更改版。實際上華風氣象一直以16:9製作。

預報之最

最長的天氣預報
1999年12月31日,8分30秒,迎接千僖年特別節目,從關注新千年的第一縷陽光開始。由宋英傑和楊丹共同主持
最短的天氣預報
2008年8月8日,主持人出鏡時間40秒。北京奧運會開幕式即將舉行,天氣預報自豪地為奧運會濃縮了一次。
最素色的天氣預報
2008年5月19日至21日全國哀悼日,《天氣預報》的片頭、字幕信息板、景觀視窗以及主持人都是黑白的,主持人神情凝重、語調低沉,無背景音樂,那是一段舉國同悲的日子。(註:片頭文字為“抗震救災眾志成城·天氣預報”)
天氣預報最快的語速
記得陳佩斯曾經在央視春節聯歡晚會的一個小品中說,全國說話最快的人是—天氣預報主持人! 在外語教學中,老師經常說:學外語最難的,就是你能夠用外語流利地播報天氣預報。 可見世界各國天氣預報主持人的語速普遍比較快。因為《天氣預報》本身節目時間短,而大家又希望不漏掉可能導致災害的天氣內容,所以天氣預報主持人經常像機關槍一樣說話。一般正常的新聞播報速度在250-300字/分鐘,而我們曾經好奇地測算過,最快的時候,天氣預報主持人的語速曾經達到530字/分鐘,屬於嚴重“超速行駛”。
國際視野的天氣預報
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海嘯發生。《天氣預報》隨即開始每天講解印度尼西亞、孟加拉國、斯里蘭卡等國的天氣狀況,這是《天氣預報》節目第一次持續播報外國的天氣。
“搬”到春節聯歡晚會現場的天氣預報
1997年春節聯歡晚會:楊丹現場預報1997年春節聯歡晚會:楊丹現場預報
1997年2月6日,在中央電視台春節聯歡晚會上,午夜鐘聲敲響,楊丹現場直播天氣預報,“北方除了內蒙古東部和東北地區瑞雪紛飛之外,基本上都是風和日麗的晴朗天氣,而南方地區則沐浴在綿綿細雨之中。新春的陽光雨露給我們帶來新的希望,預祝來年又是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的豐收年。”它象一首報春的小詩,深深地留在我們很多人的記憶之中。
讓路給慶祝文藝晚會而停播的天氣預報
2015年9月3日,因紀念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加上晚上《新聞聯播》延遲20分鐘,故為了配合晚上的文藝晚會提前10分鐘開始了,故當天的《新聞聯播天氣預報》停播了一天。而中國氣象頻道則正常播出。
1997年6月30日《天氣預報》節目1997年6月30日《天氣預報》節目
首次以兩人主持的天氣預報
1997年6月30日香港回歸前夕,《天氣預報》首次以兩個主持人的形式進行播出,由宋英傑和趙紅艷主持。

欄目組介紹

《天氣預報》這個平台,說大不大,每天只有短短的五分鐘,主持人說天氣的時間更是短到一分30秒左右;說小也不小,不僅幕後有十五個人組成的專業團隊來打造她,而且這是一檔全國收看人數最多的天氣預報。當然大家除了承擔這個節目之外,還要承擔其他很多的氣象節目。
主持人集體照主持人集體照
在這個共同的平台上,無論是各有千秋的主持人也好,還是點評風雲的氣象編導也好,還是化專業化為通俗化的電視編導也好,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那一小片天氣。
主持人隊伍
宋英傑,是前輩,大家尊稱為宋老師或者宋老。螢幕上專業權威的形象,不單單是源自於深厚的氣象底蘊,加之幾十年如一日的創作激情,期期節目都堅持原創、堅持說天氣,引欄目組眾成員競折腰。每每一句精準到位的點評,總能讓深奧的氣象數據和圖形變得充滿生機和神韻。
趙紅艷,也是前輩,大家尊稱趙姐。如同大家的稱謂一般具有親和力的螢幕形象,一直深入人心。無論陰晴冷暖,總能娓娓道來、不急不緩,天氣仿佛也和了韻律、章法。一句輕聲的問候像一段暖場的音樂,引領觀眾不知不覺地進入狀態。
裴新華,可謂中輩,大家尊稱裴姐,前輩眼中的小裴。知性、成熟、幹練、國際化,這幾個詞用在她身上再貼切不過,指點江山的魅力,讓地圖在她的手下也仿佛有了生命,恰如其分的拿捏,讓天氣預報的煽情也變得自然。
楊丹,亦是中輩,大家眼中更像是個鄰家的姐姐。清新如一縷陽光映入屋檐,甘甜如一汪清泉沁入心田,甜美的外表下還擁有著一顆尋找天氣表情的執著的心,在她的字典里,陽光代表開心,雨天代表傷心,多雲代表無奈,陰天代表憂鬱,每一種天氣都代表一份特殊的心情。
藍一馮殊,兩位新進聯播組的成員,一個如藍天中的一朵白雲,另一個如夏日裡的一絲清風;她能傳遞出感同身受的天氣通感,他亦能告訴你權威的另一種表情。
在電視螢幕的後面,還有真正的幕後英雄,那就是每天節目的氣象編導和電視編導,一個氣象專家、一個電視行家,一個是信息源、一個是解碼器。從某個角度來說,氣象編導是聯播天氣預報的核心成員,也是這個欄目組靈魂人物。 在電視天氣預報創辦之初,還沒有引入電視編導這個角色,不過到2003年,隨著電視手段的介入,電視手段的豐富成為電視天氣預報發展的必然趨勢,因此而誕生了天氣預報的電視編導這一角色。
台前幕後的班子交代完了,那剩下“製片人”到底是一個什麼角色呢?天氣預報節目是製片人負責制的,簡而言之是一個負責統籌安排的大管家。具體細化到每天的節目錄製,她需要協調編導、主持人、製作和技術人員、以及化妝、機房、燈光、攝像、製作、傳輸等各個環節的資源,以保證每天正常製作和播出,並在節目內容和質量方面起到總體把控的作用。
新年迎接新主播
2017年2月1日,《新聞聯播天氣預報》迎來了新面孔——張泰源。
張泰源首次出鏡《新聞聯播天氣預報》張泰源首次出鏡《新聞聯播天氣預報》
其實他在天氣預報節目中不算是新面孔了,尤其在央視《朝聞天下天氣預報》中,張泰源一直以清晰親切的“說天氣”風格,與觀眾朋友們冷暖相伴。

歷屆主播

在職主播離職主播調離主播
裴新華、楊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