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管理方格

新管理方格

《新管理方格》是美國羅伯特·布萊克簡·穆頓創作的管理學著作,首次出版於1978年。

《新管理方格》不是一本學究式理論著作,而是一本提供給經理人員進行自我檢測和自我訓練的套用型著作。從它的銷售量就可以看出這一點。為了實際運用的方便,他們的書中用了大量俚語俗詞,簡明易懂。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新管理方格
  • 外文名:The New Management Grid
  • 作者:羅伯特·布萊克、簡·穆頓
  • 首版時間:1978年
  • 字數:279千字
  • 類別:管理學著作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創作背景,作品思想,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作者在第1章“對你自己的管理方式進行評價”中首先指出,對於一個管理者,實現更為有效的管理的起點是對自己管理行為中的交往進行正確的評價。為此,作者設計了一張問卷,針對管理人員的決策、信念、衝突、性情、涵養及努力等六個行為要素,分別列出各種可能的答案,由管理人員根據其管理中的真實行為進行選擇。
在第2章“經理們怎么想”中,作者認為,由於管理是發生在一個組織中的,因此必須先研究組織本身。一般來說,所有組織普遍具有三個主要特徵:(1)目的。每個組織都有自己的目的,在目前,組織的目的表示為生產。(2)人。這是組織的另一特徵,沒有人,組織的目的無法實現,而且組織必須在許多人的環境下才能存在。(3)權力。即組織的等級制度。要達到組織的目的,結果是有些人得到了行使計畫、控制和指揮別人的權力。
這三種普遍特徵緊密結合的關係反映在圖形上,即形成管理方格圖,這就是管理方格理論的核心內容。其中橫軸表示對生產的關心,縱軸表示對人的關心。每根軸等分為9個小格,按數字由小到大表示其關心程度由低到高,表明了不同因素的各種組合。
在第3-7章,“9.1定向”、“1.9定向”、“1.1定向”、“5.5定向”、“9.9定向”和第8章“方格管理的組合”中,作者強調了四角和中心的位置,並分別詳細闡述。
“9.1定向”,是對生產最大關心(9)和對人最少關心(1)相結合的方格,這是權威和服從型管理。它採用使人的因素干擾最小的方法達到工作效率。在短期內可能取得較高的生產效率,但在長期內卻可使生產效率真正下降。
“1.9定向”,是對生產最不關心(1)和對人最大關心(9)的結合方格,這是一種鄉村俱樂部式的管理。它高度估價溫暖而友好的關係,但生產率無論長期或短期都不可能高,而且會給企業帶來深遠的腐蝕作用。
“1.1定向”,對人和生產都極不關心。是一種貧乏的管理,是管理人員個人的失敗。
“5.5定向”,是一條“中間道路”,是一種“應答式”的管理。即通過兼顧必須完成的工作和人們有較高士氣來獲取適當的組織成績。
“9.9定向”,是一種對生產和人的關心都處於高水平的管理方式,是協作式管理方法。它能最大限度激發組織成員的創造力,在高質量完成組織目標的同時,使每個參與人得到一種在創造重大貢獻時的喜悅、熱情和興奮。
除上述五種基本定向外,作者還概要敘述了其他方式,但都是五種基本方式的不同組合。
在第9-12章,即:“9.9的多面性”、“9.9協作”、“管理人員兼顧問”、“9.9協作通過評論總結經驗”,作者對“9.9定向”進行了深入討論。指出,只有“9.9定向”所具有的坦率,正視衝突、對事物採取實驗的科學態度,才能使人們真正收到評論的好處,從而不斷提高協作的有效性。作者強調這是一種可以實現的最理想的方式。
在第13章“方格組織開發”中,作者進一步指出組織的第四個普遍特徵是文化。管理是在一定的文化中進行的。為求得最高效率,必須使企業文化發生改變。改變的步驟共分六個階段:(1)學習。主要學習管理方格法的基本原理;(2)評價。專門討論確定本部門處於管理方格圖中的位置,並提高其評價能力;(3)小組討論。對9.9方式的規範進行討論和分析;(4)確定組織目標。在利潤、成本控制、安全等方面要達到什麼要求;(5)討論如何實現目標;(6)鞏固成果。把培訓過程中的成就鞏固下來。
在第14章“個人管理方格分析”中,作者在具體論述了方格理論的基本內容和實際運用的有效性後,又回過頭來,對學過方格理論的管理者如何確立科學的合理的管理風格,提高自己管理能力作了有益的啟示。
在第15章“未來可能的趨勢和實踐”中,作者指出,在企業管理方式演變的過程中,未來的趨勢只能是以信念、獻身精神及創造力為基礎的,誠摯地溝通情況,相互尊重的頭頭一一部屬關係為特徵的“9.9定向”管理。

作品目錄

第1章 對你自己的管理方式進行評價
第2章 經理們怎么想
第3章 9.1定向
第4章 1.9定向
第5章 1.1定向
第6章 5.5定向
第7章 9.9定向
第8章 方格理論的組合
第9章 9.9的多面性
第10章 9.9協作
第11章 管理人員兼顧問
第12章 9.9協作通過評論總結經驗
第13章 方格組織開發
第14章 個人管理風格分析
第15章 未來可能的趨勢和實踐

創作背景

長期以來,管理學家的研究陷入了非此即彼的怪圈,或以生產為中心,或以人為中心;或是科學管理,或是人群關係;或以X理論為依據,或以X理論為依據。布萊克和穆頓在研究中發現,因在“對生產的關心”和“對人的關心”這兩方面沒有找到平衡點,以上的理論都失之偏頗。為此,羅伯特·布萊克和簡·穆頓提出了“管理方格”的理論,以提醒企業領導避免在管理中出現極端現象。
《新管理方格》是美國德克薩斯大學的羅伯特·布萊克和簡·穆頓合著,在1964年出版了《管理方格》一書,提出了的“管理方格理論”。1978年作者修訂再版時,又以兩版期間的研究成果對該理論在許多方面進行了深化和完善,因此改書名為《新管理方格》。

作品思想

(1)管理能力與管理效率。社會的進步,除了靠人們具有明確的、有意義的、人道的目標以促進人們之間的相互信任和尊重以外,一個再重要不過的因素大概就是不斷增進管理工作的有效性了。如果沒有勝任管理的能力,人們將會成為維持現狀、官僚主義和腐敗衰退的受害者,而有了管理的能力,人們就有無限的可能性去改革和發展人們的事業,以提高和豐富人類生活。
(2)管理理論與領導行為。每個人都會傾向於按他自己的假設來處世行事。因為這些假設控制著人們對本身經驗的認識。它們構成人們個人行為的理論,它們指導人們的行為。但是,人們的假設是可以改變的。當有了新的經驗或別人把他們察覺到的人們行動後面的假設反饋給人們時,改變假設才成為可能。當人們已經意識到人們假設的性質和深度時,人們就能分析它們和確定基於它們而採取的行動的結果的好壞了。怎樣改變自己的不正確指導思想和領導行為呢?作者談到了管理理論的作用:一個人用管理理論去辨別自己的假設,他就可以更客觀地去了解自己和別人;可以更清楚地與別人進行意見溝通,了解彼此之間差異的由來,可以懂得如何改變他們自己,愈熟練地運用正確的理論,就愈能減少沮喪、氣憤、對立、憤怒、恐懼、傷痛、漠不關心、冷淡、焦急和猶豫不決,並使他在管理別人時減少採取報復、羞辱、殘暴或欺騙等手段的可能性。他能將那些不愉快的情緒變為熱情、獻身、成熟的責任心,並能享受到一種在管理得很出色時可能產生的個人貢獻意識和對個人成就的滿足感。
(3)管理者與下屬。管理人員面臨的挑戰是他必須找到與經過檢驗的行為法則相一致的解決生產與人的難題的辦法。解決辦法是開發一種社會系統,使人們在按照新的社會準則做好工作上造成輿論一致,抵制而不是獎勵弄虛作假,並由此而使那些一起工作者的獻身精神轉向公開、信任、尊重,等等。領導者的這種“了解問題和問題解決辦法對取得那些必須貫徹決策者的認可可能是必需的。”
(4)領導者與管理諮詢。每個領導者要做好領導工作,應當與管理諮詢人員結合,需要管理諮詢人員的幫助。同樣,每一個領導者也應當成為諮詢人員。“管理人員兼顧問”,才是好的領導者。他認為,頭頭不僅必須成為更有效的管理者和教育者,以資減少一些嚴重問題的成因,同時他們必須學會做顧問,尤其是對下屬,以顧向諮詢方式幫助他們,其實也就是實現著有效的領導過程。
(5)領導的有效性和總結經驗的及時性。有效的管理和總結經驗教訓的時機關係極大。如果事後評論在一項活動完成後拖得太久,那么對所發生的事情的追憶就可能是不完全的或是片斷的。這樣,能真正利用所取得的經驗教訓的機會就極少,因為所需要的改革即使已經認識到,也不大可能再付諸行動。只有在活動一結束立即隨之評論才能收到最大效益。
(6)管理文化與領導方式的改革。作者指出,領導方式問題除與領導者自身的素質相關外,還同管理文化有關。管理是在一定文化中進行的。隨著形勢發展變化,傳統文化已經不那么適宜現在和將來的管理了。它使“依靠傳統的管理和監督方法已不能帶來所想往的和必需的作業結果。”因此,要建立一個高效的組織和進行有效的領導,“組織的文化必然是任何變革努力的中心部分。”

作者簡介

羅伯特·布萊克,1918年出生於美國麻薩諸塞州。1940年獲貝利學院學士學位。1941年獲維吉尼亞大學碩士學位。1942—1945年曾在美國空軍中服役。1947年獲德克薩斯大學博士學位。1947—1964年為德克薩斯大學心理學教授。1949—1950年成為富布賴特學者。1961年起任德克薩斯州奧斯汀科學方法公司總裁。此外他還先後為英國里茲大學講座教授、倫敦塔維斯托克診所的臨床心理學家、美國哈佛大學研究協會講座教授、日本東京工商行政管理學院行為科學系榮譽成員、美國心理學學會特別會員、國際套用社會科學家協會會員、通用語義學研究所理事等。
簡·穆頓,1930年生於美國德克薩斯州,1957年獲德克薩斯哲學博士學位。職業經歷:大學任助教,並擔任多種公職和公司的顧問。他是行為學派的代表人物,主要研究領域包括:小群體和群際動力學,管理的行為科學方法,人際關係的實驗室訓練。主要著作:《管理方格法》(1964,合著)、《社團的達爾文主義》(1966)、《通過方格組織發展達到社團:一種系統方法》(1968)。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