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石器時代骨針是新石器時代的一件文物,現收藏於河北博物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新石器時代骨針
- 館藏地點:河北博物院
- 所屬年代:新石器時代
- 類別:骨角
新石器時代骨針是新石器時代的一件文物,現收藏於河北博物院。
新石器時代骨針是新石器時代的一件文物,現收藏於河北博物院。文物特徵尺寸:通長7厘米出土地:邯鄲市沁河T22(2)出土器體為細長彎弓形,一端為針尖,一端有穿孔,製作精細,磨製光滑。1...
骨針是原始人的縫紉工具,用骨頭製成。骨針表明山頂洞人的鑽孔技術已相當熟練,製造鑽孔工具的技術已達到相當水平。裝飾品說明山頂洞人掌握了磨製技術。儘管這種技術僅用於製造裝飾品。工具簡介 1.人類最早期的縫紉工具。在我國,骨針從舊石器時代晚期開始出現,到新石器時代和商周時期普遍使用,直到戰國秦漢時期鐵針...
針眼直徑0.1厘米。長圓錐形,針尖尖銳,尾端有一圓形針眼,通體磨光,乳白色,製作精美。現收藏於煙臺市牟平區博物館。文物介紹 此藏品為新石器時代文物。長4.6厘米,最大直徑0.2厘米,針眼直徑0.1厘米。長圓錐形,針尖尖銳,尾端有一圓形針眼,通體磨光,乳白色,製作精美。現收藏於煙臺市牟平區博物館。
新石器時代馬家浜文化骨針 新石器時代馬家浜文化骨針是馬家浜文化時期的一件文物,現收藏於浙江省博物館。文物特徵 縱9.6,橫0.6 用管骨剖條磨製而成,針壁光滑,針尖呈斜錐尖狀,針尾呈鑿刃狀,其上鑽一小孔。
新石器時代刻花骨針 新石器時代刻花骨針是一件新石器時代文物,現藏於南京博物院。新石器時代刻花骨針長13.1厘米。
磁山文化,是指分布於中國華北地區的一種新石器時代文化,因首在河北省邯鄲市武安磁山發現而得名。磁山文化是仰韶文化的源頭之一,也就是華夏族的源頭之一。磁山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器物是陶盂及陶支架、石磨盤及磨棒。據碳14法測定年代,距今約8000年至7600年前,與1977年在河南省新鄭裴李崗村發現的裴李崗文化的年代...
裴李崗文化,是指分布於黃河中游的一種新石器時代文化。是中原地區發現地最早的新石器時代文化之一,因最早在河南新鄭的裴李崗村發掘並認定而得名。裴李崗文化是仰韶文化的源頭之一,也就是華夏文明的來源之一。分布範圍以新鄭為中心,東至河南東部,西至河南西部,南至大別山,北至太行山。重要遺址還包括臨汝中山寨...
調查結束後,由湯文興同志執筆,撰寫了一份署名“臨汝縣文化館”的《臨汝閻村新石器時代遺址調查報告》。報告指出:“閻村遺址面積約25000平方米,文化層厚約1-3米。1964年以來不斷出土瓮棺葬、白衣彩陶、石斧、石鏟、骨針和大量的砂紅陶片。1978年11月間,當地社員挖出了十一座瓮棺葬,還有一些瓮棺葬出土後已被...
到舊石器晚期,人們已經能製造箭鏃等要求很高的石器了。18000年前的北京周口店山頂洞人,已經能夠磨製非常精緻的骨針,說明當時的人類已經發現了磨製技術和鑽孔技術,掌握了縫紉技術。還發現了用於裝飾的鑽孔石珠,說明當時的人已具有了原始的審美觀念。人類發展進入“新人”階段,進入了新石器時代。中國境內的新石器時代...
人們開始用骨針縫製皮衣以抵禦寒冷的侵襲。他們還懂得了將死者掩埋,把一些裝飾物品作為隨葬品放入墓中,還將墓葬與居住地分開,以避免腐屍的污染與疾病的傳播。正是由於生產手段的改進,才使人們開始走出山間洞穴,向平原遷徙。湖北江陵雞公山發現的舊石器時代晚期遺存,距今約四、五萬年,在發掘的425平方米麵積內揭露...
2006年5月至2007年1月,在烏江彭水水電站工程建設中,貴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於電站水淹區貴州沿河縣境搶救性發掘新石器時代晚期至商周時期遺址群7處。此次發掘面積近 5000平方米,清理出房址、窯址、灰坑、墓葬、溝和石器加工場所等大量遺蹟,出土陶器、石器、骨器、銅器等大量遺物。 7處遺址主要分布在沿河縣北部的洪...
穿洞古人類遺址位於貴州省安順市以北26公里的普定縣城郊,是距今16000年前古人類生活遺蹟,是舊石器時代晚期遺址。該遺址發掘出人類完整頭骨兩件,哺乳動物碎骨18000件,單個牙齒500多枚,動物化石13個屬或種。出土石制器物20000餘件,骨器1000餘件,以骨錐最多,另有骨鏟、骨針、骨棒等。此外,發現用火遺蹟多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