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石器時代陶塤是一件新石器時代文物,現藏於南京博物院。
新石器時代陶塤高6厘米,寬7厘米,孔徑1厘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新石器時代陶塤
- 館藏地點:南京博物院
- 所屬年代:新石器時代
- 類別:陶器
新石器時代陶塤是一件新石器時代文物,現藏於南京博物院。
新石器時代陶塤高6厘米,寬7厘米,孔徑1厘米。
新石器時代陶塤 新石器時代陶塤是一件新石器時代文物,現藏於南京博物院。新石器時代陶塤高6厘米,寬7厘米,孔徑1厘米。
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紅陶塤,現藏於開封市博物館,整體呈紅色,上方有三孔,長6厘米,最寬處有4.3厘米。文物特徵 這件陶塤是龍山文化的遺物。整個陶塤呈紅色,上有三孔,長6厘米,最寬處4.3厘米。陶塤是最原始的吹奏樂器,它的...
第一節 新石器時代塤的測音分析 第二節 商塤的測音分析 第三節 兩周塤的測音分析 第四章 敬神娛人:塤的社會功能 第一節 樂以助祭:作為神器的塤 第二節 中和之音:作為樂器的塤 第五章 薪火相傳:塤的保護與傳承 第一節...
山東維坊姚官莊、山西垣曲古城關東、垣曲豐村、太原市郊義井村、河南鄭州大河村、安徽汪洋廟遺址、江蘇邳縣大墩子遺址均發現新石器時代陶塤,分屬於不同的區域。製作陶塤要選用土質純淨、不帶砂石雜質的粘土,顏色不拘,紅、黃或黑土均...
原始樂舞是中國新石器時代的氏族先民的一種舞蹈。一般來說,早期的陶塤都是橄欖形,體積較小,除一個吹孔外,僅有一至二個音孔;晚期的陶塤才呈蛋形,體積增大,音孔增多。陶塤中隱藏著古老的原始音樂的奧秘,已有許多音樂史家對此...
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三孔陶塤 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三孔陶塤 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灰陶土鼓 夏灰陶繩紋甗 夏繩紋出戟三足陶鼎 夏彩繪幾何紋雙系紅陶壺 夏灰陶釜形斝 春秋蟠螭紋鐘鼓陶模 春秋鳳紋鐘舞陶模 春秋匕陶范 春秋鋪首陶范 春秋...
據考證,瓷笛的前身是中國古代的塤。所知年代最早大約七千年前河姆渡遺址陶塤,也是原始社會出現的吹奏樂器。在山西萬金縣荊村遺址出土的陶塤,現為山西省博物館收藏。甘肅玉門火溝文化遺址古墓出土,二十餘件,約為新石器時代晚期或夏朝...
火燒溝文化遺址是甘肅六大古文化遺址之一,出土於1976年。這是一處新石器時代後期的人類文化遺址,距今約3700年。該遺址位於玉門市清泉鄉境內312國道邊,範圍約20平方公里,中心面積0.2平方公里,距玉門市區20公里。因火燒溝文化的出土地...
距今六千七百年至七千餘年的新石器時代,先民們可能已經可以燒制陶塤,挖制骨哨。(河南舞陽縣賈湖遺址的骨笛溯源於距今8000年左右,是全世界最古老的吹奏樂器。其中的一支七孔骨笛保存得非常完整,專家們進行過實驗,發現仍然能使用該骨笛...
從舊石器向新石器過渡時期的吉縣柿子灘遺址上,又有兩處岩畫引起了學術界重視,被視為人類最早的藝術珍品。距今四五千年的陶寺遺址中,出土了屬於夏文化早期的木鼓和石磬,太原義井出土的一音孔和二音孔陶塤樂器屬於新石器時代。晉國大音樂...
《中國音樂的歷史》是2018年中國商務出版社出版的圖書。內容簡介 “事實上,在古典西方哲學廣泛使用視覺‘幾何’語言的地方,中國傳統更多地使用了聽覺的‘連通’語言。”《劍橋中國史》如是說。早在新石器時代,我國先民已經可以燒制陶塤...
史前古樂是中華民族音樂的蒙昧時期早於華夏族的始祖神軒轅黃帝兩千餘年。據今六千七百年 至七千餘年的新石器時代,先民們可能已經可以燒制陶塤,挖制骨哨。這些原始的樂器 無可置疑地告訴人們,當時的人類已經具備對樂音的審美能力。遠古...
山西萬榮縣荊村出土的新石器時代的陶塤,已能分別吹奏出小三度、純五度音程,而距今八千年的舞陽骨笛多達七個音孔,這反映了我們祖先最初的音高、音程感的形成,以及民族音樂審美尺度在聽覺上的朦朧意識。歌唱則起源於語言及共同勞動中...
從河姆渡遺址發現的距今七千年前 (新石器時代)的吹奏樂器骨哨,到火燒溝遺址出土的距今四千年前(約夏代)的魚形陶塤;從公元前433年(戰國)隨縣擂鼓墩一號墓中的編鐘、瑟、笛、笙、排到明清的古琴真品,樂器的發展進程在這裡得到...
如江蘇吳江梅堰和浙江餘姚河姆渡出土的骨哨(經測定,河姆渡骨哨為距今7000年左右新石器時代的遺物)。在一些古文化遺址中遺存較多的古樂器是陶塤,南京安懷村、浙江河姆渡、西安半坡村、山西萬榮、荊村等地均有發現。西安半坡村的塤,經...
儘管地表散落有新石器時代和西周時期的遺物,但我們選擇的採樣點卻未見西周時期的文化層堆積。根據採集到的新石器時代陶片觀察,其陶器以紅陶為主,有泥質、夾蚌和夾炭陶,火侯不一,應有早晚的差別。該遺址曾進行過試掘,發掘者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