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墩寺遺址位於安徽省六安市葉集區姚李鎮,淮河之南,該遺址包括新石器時代到西周不同時期的堆積。儘管地表散落有新石器時代和西周時期的遺物,但我們選擇的採樣點卻未見西周時期的文化層堆積。根據採集到的新石器時代陶片觀察,其陶器以紅陶為主,有泥質、夾蚌和夾炭陶,火侯不一,應有早晚的差別。該遺址曾進行過試掘,發掘者認為第一期文化比侯家寨上層階段略早,相當於侯家寨遺址早晚之間的階段,距今約6000年,如若是,則紅墩寺第一期與濉溪石山子遺址大體相當,第二期文化相當於侯家寨上層,是屬於侯家寨文化的一個重要遺址 。在紅墩寺的土塊和紅燒土中,共發現了11個樣品,12個稻殼的印痕,其中可以判斷其粒型的有8個,全部為粳稻。另有4個標本因殘缺較甚無法判斷其粒型。 1987年,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霍邱紅墩寺遺址進行了發掘,布方在遺址的東北角,揭露面積300平方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紅墩寺遺址
- 地理位置:六安市葉集區姚李鎮
- 氣候類型:亞熱帶季風氣候
- 開放時間:全天
文物遺存,文物價值,
文物遺存
參加發掘的有楊德標、楊益峰、劉皖紅等。遺址堆積包含遺存:二層為西周,三層為商代,四層為二里頭時期,五、六、七層為新石器時期。夏商周時期的地層中發現有豎穴土坑兒童墓1座、陶窯1座及一批灰坑,出土遺物以陶器為主,有鼎、鬲、罐、缽、碗、豆、瓮、花邊罐等,其他有石錛、石斧、陶紡輪、玉琮、陶塤等。文化面貌既有地方特色又有中原文化的影響,還有岳石文化的因素。新石器文化遺存可分三期,早期與定遠侯家寨、肥西古埂的遺存面貌相近,大體年代相當;二、三期的年代相當於龍山時期,含有造律台類型文化的因素。出土陶器有鼎、豆、壺、碗、杯、盆、甑(音zēng)、釜、等,石器有斧、錛、鑿、鐮、棒、礪石,其他有陶紡輪、玉飾等。
文物價值
地處江淮丘陵的六安,擁有溫和的地理環境和豐富的物產資源,是人類理想的棲息地。華夏先民在此長期生活、居住,創造出輝煌燦爛的古代文明,新石器時代遺址數以百計,有的延續至商周。據考古發掘資料顯示,距今六千年前的霍邱紅墩寺遺址和扁擔崗遺址真實留存著人類生活的印記,這是目前皖西境內發現的最早人類遺蹟。與之相當或稍遲的還有霍邱繡鞋墩、古城子、青蓮寺、鬥雞台,舒城葉墩、黑虎城,裕安區謝後墩,金安區鄔墩以及金寨高廟子、小磨盤山遺址等。在這些遺址中檢選出的標本有鼎、鬲、豆、盉等陶製器物;紋飾有繩紋、劃紋、方格紋等;胎質有泥質、泥質夾沙等;陶色有灰、紅、黑等;石器均為磨製,有斧、錛、鏟、鐮等工具;還出土有炭化的稻穀。這表明在新石器時代,六安農業及手工業生產已具有了較高的水平。大約在新石器時代晚期,氏族部落聯盟在六安地域內形成。
該遺址文化內涵豐富,年代跨度大,對探索江淮地區先秦古文化具有重要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