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黑陶貫耳壺是良渚文化時期的一件文物,現收藏於浙江省博物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黑陶貫耳壺
- 館藏地點:浙江省博物館
- 所屬年代:良渚文化
- 級別 :一級
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黑陶貫耳壺是良渚文化時期的一件文物,現收藏於浙江省博物館。
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黑陶貫耳壺 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黑陶貫耳壺是良渚文化時期的一件文物,現收藏於浙江省博物館。文物特徵 高128,口徑63,底徑80 口微內斂,長頸,頸部近口沿處置二貫狀耳
雙鼻壺是流行於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晚期的壺,也稱“貫耳壺”。形狀特徵 見上海金山區亭林遺址出土器,陶製,口沿有對稱的豎鼻,鼻比貫耳要小,圜底,門二圈足。有的高頸扁鼓腹,直口,直頸,高鼓腹,假圈足上置杯形鈕平蓋;有的折肩,束頸,口微侈,器形豐滿;有的折腹,侈口,圈足外撇;有的折肩折腹,...
黑陶異形壺,是以黑陶為原料製成的壺。良渚文化的存在時間是5300年前到4000年前,是一支環太湖流域一帶分布的新石器時代中晚期文化,以擅長製作玉器和黑陶而著稱,其製作的黑陶器已掌握了快輪拉坯、慢輪修坯的技法,所以加工的陶器器型規整,器壁勻薄。這件黑釉器造型較為特殊,兩立耳稍外撇,應是新石器時代的...
細刻紋黑陶把壺 細刻紋黑陶把壺現藏於上海博物館。現藏上海博物館。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高1.2厘米、足徑7.7厘米。泥質黑衣陶,器表施黑色陶衣,磨製光亮,並細刻曲折紋和禽鳥紋。為良渚文化罕見的陶器。
大部分已經破碎,其中一件完整的高頸壺的腹部,刻劃4隻鳥紋,第一隻似正在疾走的駝鳥,細頸前傾,拱背長腿。第二隻和第四隻是展開雙翅迎面飛來的大鳥。第三隻為低飛著地的小鳥。刻劃流暢,形象生動,是一幅研究新石器時代繪畫藝術的少見資料。木筒壁水井在中國井史上,是繼馬家浜和崧澤文化土井之後,第一次...
《中國歷代陶瓷壺圖鑑》是2011年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姚志卿。內容簡介 壺的出現最早從新石器時代,裴李崗文化、仰韶文化、大溪文化、良渚文化、曇石山文化、龍山文化、紅山文化等及夏商至秦漢的遺址墓葬多有出土,造型各異,灰陶、紅陶、彩陶、黑陶等。瓷壺自漢代以後開始流行,從造型上一改前史的...
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黑陶高柄蓋罐 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黑陶高柄蓋罐是史前新石器時期的一件文物,現收藏於上海博物館。文物特徵 尺寸:通高21.7cm 口徑7.5cm 腹徑15.7cm 底徑9.5cm 出土環境 1986年上海市青浦區福泉山遺址出土。
黑陶橢圓形豆是良渚文化時期文物 黑陶橢圓形豆 口徑12.6~16 .6 厘米 ,高 23.1 厘米 ,福泉山遺址出土。食物器皿。器柄細長,飾幾道扁寬凸紋,猶如修長挺拔的秀竹;豆柄下端擴展成喇叭形圈足,圈足近邊沿處飾 3 道弦弧紋;上部的豆盤為橢圓形。陶豆是我國新石器時代最常見的盛器,器型富於變化,絕大多數...
明龍泉窯青瓷執壺 明龍泉窯青瓷執壺所屬朝代是明朝,底徑11,口徑8, 高29.3,口徑11,底徑8 厘米,收藏單位是浙江省博物館。概況 詳情 喇叭口,垂腹,流上部有如意形雲板與壺頸相連,流與把手均向外撇,與下部對應,圈足。總體造型均衡,線條流暢。釉色碧綠,清亮潤澤。該執壺是明早期較為流行的壺式。
上海馬橋遺址位於上海閔行區南部,東經121°18′,北緯30°0′,馬橋鎮俞塘與竹港的匯合處,俞塘北岸,該遺址是以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和青銅時代遺存為主的遺址。上海馬橋遺址海撥4.46一6.29米,東西寬60米,南北長80餘米,面積約5000平方米,為4000多年前村落遺址。第五層為青灰土,深210一270厘米,東半部出土...
最早的玉琮見於安徽潛山薛家崗第三期文化,距今約5100年。至新石器時代中晚期,玉琮在江浙一帶的良渚文化、廣東的石峽文化、山西的陶寺文化中大量出現,尤以良渚文化的玉琮最發達,出土與傳世的數量最多。蘇州石器 此琮為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時期作品,高31.6厘米, 上寬7.8×7.8厘米,內徑5.6厘米,下寬6.8×6....
泥質黑皮陶貫耳壺 新石器時代 良渚文化 口徑9.5厘米 底徑11.1厘米 高18厘米 1973年同里九里湖遺址出土。夾砂紅陶甗 新石器時代 良渚文化 口徑31.2厘米 高27.2厘米 1988年梅堰隴南遺址出土 文化背景 吳江地處江蘇最南端,西瀕太湖。在吳越交匯之間,素有吳頭越尾之稱,吳文化與越文化兼而得及之,是不可多...
新石器時代遺址。1958年發現,1959年江蘇省文物工作隊與蘇州市文物管理委員會進行發掘,揭露面積143平方米。遺址的文化堆積以第4、6層為主要文化層,故此稱第4層為上文化層,第6層為下文化層。上層出土有大量黑陶,形制、製法均與浙江良渚出土的相似,其中的貫耳壺尤為突出,應屬良渚文化。下層均為紅陶,無黑陶...
蔣莊遺址,位於江蘇省興化市張郭鎮蔣莊村東約500米的泰東河西岸。蔣莊遺址屬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類型,距今已有5000多年的歷史,已經探明的遺址核心區域規模2萬多平方米,呈中部高、四周漸低的台形,良渚文化堆積平均厚度2米左右,遺蹟現象豐富。良渚墓地豐富多樣的葬制葬俗、保存完好的人骨與葬具、高規格的隨葬玉器、...
阿崗寺遺址,位於河南省漯河市舞陽縣馬村鄉崗寺村,總面積約21萬平方米,是新石器時代遺址。阿崗寺遺址,遺址覆壓有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良渚文化、裴李崗文化等類型的文物和遺存,出土文物有有石斧、石鐮、石鏟、骨錐、陶紡輪、陶拍、網墜、陶鼎、陶豆、陶罐、陶觚、陶壺以及稻粒和動物骨骼。阿崗寺遺址的...
③良渚文化黑陶,分布於浙江北部、江蘇南部,良渚文化為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特徵與龍山文化有相同之處,其黑陶亦較發達,器形有豆、盤、尊、鼎、簋、壺等,多以輪制,表面打磨,黑而有光。白陶 用高嶺土燒制,質地潔白細膩。它起源於新石器時代,至商代因製作技術的提高,使原料的淘洗更加精細,燒制火度的掌握也...
石山頭村歷史悠久,1971年在村北發現良渚文化遺址。據發掘的木壁水井、侈口鼓腹黑陶罐、紅陶卷沿瓮口沿和黑陶貫耳壺器等文物考證,遠在4000多年前,這裡已有村落,石山頭的村名,始於神話傳說。相傳有三仙女見這一帶風景秀麗,只遺憾有水而無山。故三仙女約定分別在此造山,以一夜為期。大姐來到石山頭,用村...
黑陶折肩折腹壺、罐,盤形豆和長方形弧刃穿孔石斧,長條形石錛及玉璜、玉塊、玉管 安樂遺址 (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年 代:新石器時代 公布時間:1997年8月29日 ;屬馬家浜文化的有紅衣陶腰沿釜,里黑外紅豆盤殘件等。良渚文化層因遭破壞,僅採集到一些黑陶殘片。
1982年,會同上海市文管會對重固福泉山古文化遺址進行了考古發掘,取得了重大的收穫,發現了大量新石器時代崧澤文化、良渚文化以及戰國至漢代的墓葬,出土了大批精美文物,在考古學上有非常重要的價值,為上海史的研究提供了豐富翔實的資料。1984年,陳雲同志為青浦縣博物館親筆題寫了館名。1985年1月21日,青浦縣博物...
在文本撰寫上,本篇案例從設計藝術學的角度出發,以功能、形態、工藝、材料以及設計價值評估、文化寓意等方面為分析重點,力圖展現中國傳統廚具設計和食材造型的精髓。本篇案例所涉及的時間,上起史前社會(主要是新石器時代),下至民國時期。有些沿用至今的案例設計,因其設計的優點和生命力,也選入本卷。而所涉...
根據地層堆積和出土器物分析,除第1層耕土層、第2層明清時期的文化層外,大致分為兩個文化層,上層即第3、第4層,為商周時期文化層,下層即第5—8層,為新石器時代文化層。上文化層可細分為相連的兩期,其中一期遺存為西周中晚期,二期遺存為西周晚期。下層文化可分為緊密銜接的一、二兩期,但文化共性是要的,...
新石器時代/1 河姆渡文化 夾炭黑陶罐/4 崧澤文化 黑衣陶釜/5 崧澤文化 黑衣陶豆(2件)/5 良渚文化 黑衣陶豆/6 良渚文化 高把手黑衣陶豆/7 良渚文化 高把手泥質黑陶豆 良渚文化 豬形泥質薄胎黑陶罐 良渚文化 鼠形泥質蛋殼黑陶卮 馬家窯文化 彩陶壺 馬家窯文化 半山類型彩陶罐(2件)馬家窯文化 馬廠類型彩...
餘杭博物館館舍建築面積8000平方米,其中展廳面積達4000餘平方米。一樓為“我們的家園—餘杭歷史文化”展廳及庫房;二樓為良渚文化精品展廳及臨時展廳;三樓、四樓為江南水鄉文化展廳;公共空間包括辦公區域、接待室、學術報告廳、保全值班監控室等。展廳 基本陳列 餘杭博物館內設4個單元展覽,共7個展廳,展示文物共...
“中國考古”的第一陳列室是從新石器時代到漢代出土的早期文物,一共111件展品,涵蓋了骨器、石器、陶器、玉器、青銅器等品種。陶器部分,有中國甘肅省、青海省出土的齊家文化紅陶雙耳壺、褐陶水差形土器(公元前2200年-前1600年),也有中國河南省安陽市殷墟出土的商代白陶豆(公元前13世紀-前11世紀),西周時代...
1.紅山文化玉龍 2.良渚文化玉琮 3.腰佩寬柄器玉人 4.玉仙人奔馬 5.“長樂”谷紋璧 6.玉 環 7.和闐青玉鏤雕牡丹花熏 8.葉爾羌青玉秋山行旅圖山子 (二)金銀器 1.鷹形金冠頂、金冠帶 2.金 獸 3.舞馬銜杯銀壺 4.銀 槎 5.金甌永固杯 6.金桂月掛屏 7.金嵌珠天球 (三)牙角工藝 1.象牙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