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史志三十團志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史志三十團志》是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二師三十團史志編纂委員會編纂的地方志。

基本介紹

  • 書名: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史志三十團志
  • 作者:杜奎林、時新芝
  • 類別:地方志
  • 出版時間:1999年12月
  • 內容時限:1958-1996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

內容簡介

本志記述了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二師三十團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發展的歷史與現狀。

作品目錄

  • 三十團志
  • 領導題詞
  • 序一
  • 序二
  • 序三
  • 三十團政單位區劃圖
  • 農二師三十團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圖
  • 新老領導歡聚一堂
  • 原三十團團長龐德潤及蔣國華在三十團視察鹿群
  • 原孔四場場長馬順元(左三)和原三十團政委時孔明(左四)在參觀三十團雙豐鎮兒童文化園時留影
  • 師長宋建業在團長孫天佑陪同下檢查三十團園林工作
  • 師政委葛政法在團政委姚培華陪同下檢查棉花生長情況
  • 國家文化部及兵師有關領導為三十團雙豐鎮兒童文化園開園剪彩
  • 兵團政委王傳友在團政委姚培華陪同下到連隊看望職工
  • 兵團金雲輝司令員慰問三十團幹部職工
  • 自治區政協副主席趙乾卿及兵團司令員劉雙全視察三十團農業生產
  • 兵團副政委王貴振代表兵團黨委向三十團雙豐鎮兒童文化園贈送禮品
  • 原團長王聚昌在鹿群與參觀者暢談
  • 原團政委王澤在政工會上講話
  • 原三十團政委張之柱在三十團觀看圖片展覽
  • 原團政委劉向松在園三連視察小康連隊建設
  • 原三十團政委榮殿甲在學習中
  • 原三十團老領導龐德潤、李之珍在團慶會上為老同志頒發榮譽證書
  • 收工歸來
  • 鐵姑娘班在平地會戰中
  • 吃住在墾荒工地上
  • 原團政委李之珍在開荒工地
  • 挖渠
  • 青年突擊隊科技植棉現場經驗交流
  • 推廣寬膜植棉新技術
  • 三十團培育的新品種巴引-1號
  • 水稻收割
  • 喜交豐收棉
  • 雜交水稻制種田
  • 棉花又獲好收成
  • 飛機施肥
  • 水稻航播前的裝載
  • 節水噴灌
  • 雄厚的農業機械化實力
  • 挖掘機工程作業
  • 棉田葉面噴施微肥
  • 香梨喜獲豐收
  • 兵團司令員金雲輝視察三十團園林工作
  • 香梨外銷
  • 外國專家考察養鹿工作
  • 棉包待運
  • 碾米車間
  • 軋花車間
  • 浸油機
  • 制磚
  • 團機關辦公樓
  • 團白雲商場
  • 團雙豐鎮兒童文化園
  • 團醫院門診、住院樓
  • 團職工培訓中心
  • 團蓓蕾幼稚園
  • 團中學教學樓
  • 三十團雙豐鎮境貌
  • 三十團園林三連一角
  • 三十團八連俱樂部一瞥
  • 三十團二連俱樂部一瞥
  • 醫護人員崗位練兵
  • 幼兒啟蒙教育
  • 中學生運動會開幕
  • 中學電化教學
  • 團領導到輪台縣陽霞鄉進行慰問
  • 為民族同志送醫送藥
  • 團領導和地方民族同志熱情交談
  • 到民族地區為民族同志義務理髮
  • 場鄉共建座談會
  • 大合唱: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
  • 高蹺、旱船表演
  • 快樂的牧羊人
  • 背上新書包
  • 幸福的日子象朵花
  • 中老年人迪斯科
  • 老一代領導在規劃藍圖
  • 新領導班子在規劃發展藍圖
  • 三十團志編纂人員合影杜奎林(中)、時新芝(左)、盧清華(左後)、潘世明(右)、陳光義(右後)
  • 師史志辦副主任蔡其壽和團主管史志工作領導及辦公室部分編纂人員合影
  • 三十團精神
  • 團歌再鑄豐碑
  • 第一章 自然地理
  • 第一節 位置面積
  • 一 位置
  • 二 面積
  • 第二節 地形地貌
  • 第三節 氣候
  • 一 氣候特點
  • 二 氣溫
  • 三 日照、蒸發量
  • 四 降水、相對濕度、霜期
  • 五 風向風速及土壤凍層
  • 第四節 水資源
  • 一 地表水
  • 二 地下水
  • 第五節 礦產資源
  • 一 水晶石、雲母、石墨、銅、石膏
  • 二 煤
  • 第六節 土壤
  • 一 棕漠土
  • 二 鹽潮土
  • 三 沙壤土
  • 第七節 野生動植物資源
  • 一 野生動物
  • 二 野生植物
  • 第八節 自然災害
  • 一 鹽鹼災
  • 二 旱災
  • 三 風災
  • 四 雹災
  • 五 洪災
  • 六 霜凍、病蟲災
  • 第二章 建制區劃
  • 第一節 建制沿革
  • 一 三十團建制沿革
  • 二 營級單位建制沿革
  • 三 連級單位建制沿革
  • 第二節 村鎮區劃
  • 一 雙豐鎮(團部)
  • 二 自然村及所在單位簡介
  • 三 駐墾區外單位
  • 第三章 人口
  • 第一節 人口規模
  • 第二節 人口來源
  • 一 來源
  • 二 自然增長
  • 第三節 人口構成
  • 一 民族結構
  • 二 性別結構
  • 三 年齡結構
  • 四 文化結構
  • 五 職工從業結構
  • 第四節 計畫生育
  • 一 組織機構
  • 二 節制生育
  • 第四章 經濟綜述
  • 第一節 三十團經濟的形成和發展
  • 一 確立生產規模時期的孔雀四場經濟
  • 二 “文化大革命”時期的三十團經濟
  • 三 社會主義建設新時期的三十團經濟
  • 第二節 經濟區的劃分
  • 一 山前洪積—沖積扇香梨、速生用材林區
  • 二 沖積平原糧、棉、養畜區
  • 第三節 經濟結構與生產水平
  • 一 產業結構
  • 二 大農業的內部結構
  • 三 生產水平
  • 第四節 經濟體制改革
  • 一 農業經濟體制的改革
  • 二 工交建商經濟體制的改革
  • 第五章 水利
  • 第一節 灌溉工程
  • 一 渠道工程
  • 二 揚水工程
  • 三 機井灌溉工程
  • 第二節 排水工程
  • 一 排渠工程
  • 二 揚排工程
  • 第三節 防滲工程
  • 一 支幹渠防滲
  • 二 支渠防滲
  • 三 斗渠防滲
  • 第四節 飲水工程
  • 第五節 防洪工程
  • 一 防洪工程建設
  • 二 洪水的利用
  • 第六節 水利管理
  • 一 管理機構
  • 二 用水管理
  • 第六章 土地
  • 第一節 土地資源及利用
  • 一 土地資源
  • 二 土地利用
  • 第二節 開荒造田
  • 第三節 灌區開發
  • 一 渠灌農業區
  • 二 井灌園林區
  • 第四節 土地改良
  • 一 治理鹽鹼
  • 二 培肥地力
  • 第五節 農業綜合開發
  • 第六節 土地管理
  • 一 機構
  • 二 土地管理工作
  • 第七章 種植業
  • 第一節 發展概況
  • 第二節 作物結構
  • 一 糧食作物
  • 二 經濟作物
  • 三 油料作物
  • 四 飼料作物
  • 五 瓜菜
  • 第三節 耕作制度
  • 一 耕翻地
  • 二 播前整地
  • 三 播種要求
  • 四 輪作倒茬
  • 第四節 主要作物栽培
  • 一 水稻栽培
  • 二 春小麥栽培
  • 三 棉花栽培
  • 第五節 種子
  • 一 種子管理
  • 二 種子的引進繁育
  • 第六節 植物保護
  • 一 植保組織
  • 二 主要農作物的病蟲草害
  • 三 主要病蟲草害防治
  • 第七節 生產規模、效益
  • 一 生產規模
  • 二 種植業基本建設投入
  • 三 效益
  • 第八章 畜牧業
  • 第一節 飼料資源
  • 一 山區草場
  • 二 墾區內草場
  • 三 飼料
  • 第二節 畜牧生產
  • 一 品種
  • 二 結構
  • 三 產品產量
  • 第三節 飼養管理
  • 一 組織機構
  • 二 飼養設施
  • 三 飼養方法
  • 第四節 病疫防治
  • 一 病疫防治組織機構
  • 二 主要疫病
  • 三 防治措施
  • 第五節 經營管理
  • 第九章 林園業
  • 第一節 林業
  • 一 樹種
  • 二 防護林
  • 三 野生胡楊林
  • 四 林業管理
  • 第二節 果園
  • 一 果園建設
  • 二 果樹品種
  • 三 果品產量
  • 四 果樹栽培
  • 五 果園管理
  • 第三節 林園病蟲害及防治
  • 一 林園病害及其防治
  • 二 林園蟲害及其防治
  • 第四節 經濟效益
  • 第十章 農機
  • 第一節 機構隊伍
  • 一 機構
  • 二 隊伍
  • 第二節 農機具
  • 一 傳統主要手工農具
  • 二 畜力農具
  • 三 主要機械農具
  • 四 農機
  • 第三節 農機作業
  • 一 拖拉機作業
  • 二 航空作業
  • 三 收割機作業
  • 第四節 維修與管理
  • 一 維修網路設備
  • 二 維修保養制度及機務區建設
  • 三 經營管理
  • 四 技術管理
  • 五 油料管理
  • 六 標準化管理
  • 第十一章 工副業
  • 第一節 工副業發展概況
  • 第二節 工業結構與效益
  • 一 工業結構
  • 二 產值與效益
  • 第三節 農產品加工及釀造業
  • 一 糧食加工業
  • 二 糕點
  • 三 飼料加工
  • 四 釀造
  • 五 肥皂
  • 第四節 建材工業
  • 一 紅磚
  • 二 水泥
  • 第五節 煤炭工業
  • 第六節 造紙及紙製品工業
  • 第七節 重點工業廠家簡介
  • 一 加工廠
  • 二 水泥廠
  • 三 磚廠
  • 四 煤礦
  • 五 造紙廠
  • 第八節 副業
  • 第九節 經營管理
  • 一 管理機構
  • 二 經營管理
  • 第十二章 交通運輸
  • 第一節 道路橋涵
  • 一 道路
  • 二 橋涵
  • 第二節 運輸工具
  • 一 人力運輸工具
  • 二 畜力運輸工具
  • 三 機械運輸工具
  • 第三節 運輸
  • 一 汽車運輸
  • 二 拖拉機運輸
  • 第四節 經營管理
  • 一 管理機構
  • 二 經營管理
  • 第十三章 建築業
  • 第一節 機構
  • 一 行政機構
  • 二 企業機構
  • 第二節 建築設計
  • 第三節 建築施工
  • 一 技術裝備
  • 二 施工管理
  • 三 質量管理
  • 四 管理體制
  • 第四節 房屋建設
  • 一 生產性用房
  • 二 非生產性用房
  • 第五節 材料預製
  • 第六節 建築計畫
  • 第十四章 村鎮建設
  • 第一節 雙豐鎮
  • 一 房屋建築
  • 二 道路
  • 三 文化娛樂設施
  • 四 供水
  • 五 供電
  • 六 供暖
  • 七 綠化美化環境
  • 第二節 連隊(居民點)
  • 一 房屋建設
  • 二 配套設施
  • 三 道路綠化
  • 第三節 示範區園林三連簡介
  • 一 概況
  • 二 營區建設
  • 三 生產區建設
  • 第十五章 商業
  • 第一節 發展概況
  • 第二節 經營體制與經營管理
  • 一 國營商業
  • 二 個體商業
  • 第三節 機構隊伍
  • 一 機構
  • 二 隊伍
  • 第十六章 物資供銷
  • 第一節 物資採購
  • 第二節 物資供應
  • 第三節 產品銷售
  • 第四節 物資管理
  • 一 機構
  • 二 管理
  • 第五節 糧油肉供應
  • 一 糧食供應
  • 二 食油供應
  • 三 肉食供應
  • 第十七章 經營管理
  • 第一節 計畫管理
  • 一 年度計畫
  • 二 階段計畫
  • 第二節 統計
  • 一 統計管理
  • 二 統計工作
  • 第三節 財務管理
  • 一 資金管理
  • 二 固定資產管理
  • 三 成本費用管理
  • 四 經營效果
  • 第四節 審計監督
  • 第五節 物資產品倉儲管理
  • 一 物資管理
  • 二 產品管理
  • 三 倉儲管理
  • 第十八章 金融 保險
  • 第一節 金融
  • 一 機構和儲蓄網點
  • 二 儲蓄
  • 四 國庫券代理業務
  • 第二節 保險
  • 一 機構
  • 二 險種設定
  • 三 經營情況
  • 第十九章 中國共產黨三十團組織
  • 第一節 黨的組織
  • 一 中共三十團(場)委員會
  • 二 黨總支(營黨委)委員會
  • 三 黨支部委員會
  • 第二節 黨員大會和黨員代表大會
  • 一 黨員大會
  • 二 黨員代表大會
  • 第三節 黨委工作部門
  • 第四節 黨員
  • 一 黨員發展狀況
  • 二 黨員結構
  • 三 黨員行業分布
  • 第五節 黨的思想政治工作
  • 第六節 紀律檢查
  • 一 機構沿革
  • 二 紀檢工作
  • 三 黨風廉政建設
  • 第七節 幹部工作
  • 一 幹部發展概況
  • 二 幹部結構
  • 三 幹部管理和選拔使用
  • 四 離退休幹部安置
  • 第八節 重要政事簡要
  • 一 反右傾
  • 二 社會主義教育運動
  • 三 “文化大革命
  • 四 揭批查鬥爭
  • 五 落實政策
  • 第二十章 行政
  • 第一節 行政機構
  • 一 團行政機構
  • 二 團以下行政建制
  • 第二節 團行政工作部門
  • 第三節 生產代表大會及表彰大會
  • 一 1959年社會主義建設積極分子代表大會
  • 二 1964年農牧業生產及機務代表大會
  • 三 1964年度孔四場生產代表大會
  • 四 1965年學習毛主席著作及青年社會主義建設積極分子代表大會
  • 五 1972年度慶功授獎大會
  • 六 1974年度慶功授獎大會
  • 七 1975年度“農業學大寨”先進集體及先進個人表彰太會
  • 八 1976年度“農業學大寨”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表彰大會
  • 九 1977年度“農業學大寨”、“工業學大慶”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表彰大會
  • 十 1978年度群英大會
  • 十一 1979年度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代表大會
  • 十二 1980年度三十團生產代表大會
  • 十三 1981年度先進集體暨先進生產(工作)者代表大會
  • 十四 1982年度先進集體暨先進個人表彰大會
  • 十五 1983年度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表彰決定
  • 十六 1984年度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表彰大會
  • 十七 1985年度先進集體、先進個人代表大會
  • 十八 1986年度先進集體、先進個人表彰大會
  • 十九 1987年度先進集體、先進個人表彰大會
  • 二十 1988年度先進集體暨先進個人表彰大會
  • 二十一 1989年度“雙先”表彰大會
  • 二十二 1990年度“雙先”表彰大會
  • 二十三 1991年度“雙先”表彰大會
  • 二十四 1992年度“雙先”表彰大會
  • 二十五 1993年度“雙先”表彰大會
  • 二十六 1994年度先進集體、先進個人表彰大會
  • 二十七 1995年度先進集體、先進個人表彰大會
  • 二十八 1996年度先進集體、先進個人表彰大會
  • 第四節 民政事務
  • 一 人民代表的選舉工作
  • 二 優撫
  • 三 婚姻登記
  • 四 殘疾人工作
  • 五 殯葬改革
  • 第五節 檔案
  • 一 檔案管理
  • 二 檔案利用
  • 第六節 史志、信訪
  • 一 史志
  • 二 信訪工作
  • 第七節 通訊
  • 一 機構
  • 二 通訊設施
  • 三 通訊工作
  • 四 傳真通訊
  • 五 郵電局(駐境單位)
  • 第八節 援外工作
  • 一 援建中巴公路
  • 二 援建索馬里費諾力農場
  • 三 援建伊拉克農場
  • 四 援建古巴
  • 第九節 施政紀要
  • 一 農業學大寨
  • 二 農業區劃
  • 三 企業整頓
  • 第二十一章 政法
  • 第一節 治安
  • 一 機構
  • 二 治安工作
  • 三 戶政管理
  • 第二節 司法
  • 一 機構
  • 二 法制宣傳教育
  • 三 調解工作
  • 四 法律服務
  • 第三節 勞教工作
  • 一 機構隊伍
  • 二 接納勞教人員
  • 三 教育改造情況
  • 四 解教人員的安置
  • 五 生產財務情況
  • 第二十二章 人民武裝
  • 第一節 機構
  • 第二節 民兵組織
  • 一 武裝民兵
  • 二 基於民兵和普通民兵
  • 第三節 軍事訓練
  • 第四節 兵役
  • 一 徵兵
  • 二 復退軍人安置
  • 第五節 武器管理
  • 第六節 預備役登記
  • 第二十三章 勞資
  • 第一節 職工來源
  • 一 首批進場職工
  • 二 接納安置支邊青年
  • 三 接納安置復轉軍人
  • 四 分配來團知識分子
  • 五 接納安置集體遷調職工
  • 六 接納安置“上山下鄉”再教育知識青年
  • 七 社會招工
  • 八 勞動力的自然增長
  • 九 安置河南勞務工
  • 第二節 勞動管理
  • 一 用工制度
  • 二 勞動力的調配
  • 三 勞動組織與管理
  • 第三節 安全生產和勞動保護
  • 一 安全生產
  • 二 勞動保護
  • 第四節 工資調整及職工工資水平
  • 一 工資調整
  • 二 職工工資水平
  • 第五節 職工福利
  • 一 職工冬季取暖待遇
  • 二 職工假日待遇
  • 三 職工醫療待遇
  • 第二十四章 民眾團體
  • 第一節 工會
  • 一 組織機構
  • 二 職工會員代表大會
  • 三 勞動競賽
  • 四 民主管理
  • 五 建設“職工之家”
  • 六 婦女工作
  • 七 工會經費管理和使用
  • 第二節 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
  • 一 組織機構
  • 二 組織建設
  • 三 歷屆共青團團員代表大會
  • 四 政治思想教育工作
  • 五 組織青年突擊隊
  • 六 開展新長征突擊手活動
  • 七 組織目標管理,定向達標活動
  • 八 多渠道籌措資金,豐富青年業餘文化生活
  • 第三節 中國少年先鋒隊
  • 一 組織
  • 二 活動
  • 第二十五章 民眾工作
  • 第一節 地方支援農場
  • 第二節 團場支援地方
  • 一 人力、物資支援
  • 二 技術支援
  • 三 醫療支援
  • 第三節 民族團結
  • 一 共建民族團結引水渠
  • 二 保護瑪扎古墓
  • 三 幫助民族牧民聞過冬季牧羊關
  • 四 快樂的“六一”兒童節
  • 五 咱們都是一家人
  • 第四節 場鄉共建
  • 第五節 擁軍活動
  • 第二十六章 科 技
  • 第一節 機構
  • 一 管理機構
  • 二 科技機構
  • 第二節 科技隊伍
  • 一 科技人員
  • 二 技術職稱
  • 第三節 科研成果
  • 一 成果
  • 二 主要科研項目簡介
  • 第四節 科技活動
  • 一 科普活動
  • 二 新技術的引進與推廣
  • 第五節 品種引進與推廣
  • 一 水稻
  • 二 小麥
  • 三 棉花
  • 第二十七章 文 化
  • 第一節 文化設施
  • 一 職工俱樂部
  • 二 兒童文化園
  • 三 電影設施
  • 四 有線廣播站
  • 五 電視台
  • 六 新華書店
  • 七 圖書閱覽室
  • 第二節 文藝演出
  • 一 文藝團體
  • 二 文藝活動
  • 第三節 文學藝術
  • 一 文學創作
  • 二 美術、書法、攝影
  • 三 音樂舞蹈
  • 第四節 電影、電視
  • 一 電影放映
  • 二 電視播放
  • 第五節 新聞廣播
  • 一 新聞報導
  • 二 廣播
  • 第六節 體育
  • 一 職工體育
  • 二 學校體育
  • 第二十八章 教育
  • 第一節 幼兒教育
  • 一 幼兒教育概況
  • 二 蓓蕾幼稚園簡介
  • 第二節 國小教育
  • 一 發展概況
  • 二 學制與課程
  • 三 教學與考試
  • 第三節 中學教育
  • 一 發展概況
  • 二 教學方法
  • 三 考試制度
  • 四 學制與課程
  • 第四節 職業教育
  • 第五節 成人教育
  • 一 掃盲和文化補課
  • 二 農業廣播學校
  • 三 成人自學考試
  • 第六節 教師隊伍
  • 一 教師隊伍與培訓
  • 二 教師待遇
  • 第七節 教學設備
  • 一 校舍
  • 二 儀器、圖書、文體、電教設備
  • 第八節 教育管理
  • 一 管理機構
  • 二 教育經費
  • 三 勤工儉學
  • 第二十九章 醫療衛生
  • 第一節 機構隊伍
  • 一 機構
  • 二 醫療衛生隊伍
  • 第二節 醫療設備
  • 一 醫院房屋設備
  • 二 醫療器械設備
  • 第三節 醫療技術與技術培訓
  • 一 醫療技術
  • 二 技術培訓
  • 第四節 醫療制度
  • 一 醫院制度
  • 二 公費醫療制度
  • 第五節 藥械供應與管理
  • 一 藥械採購與供應
  • 二 藥品製造與管理
  • 第六節 預防保健
  • 一 健康檢查與普查
  • 二 傳染病防治
  • 三 婦幼保健
  • 第三十章 人物
  • 第一節 傳
  • 閔志敏
  • 塗光生
  • 何普生
  • 第二節 英模簡介
  • 艾曉宏
  • 第三節 正團級人物簡介
  • 一 團(場)長
  • 二 政委
  • 第四節 團職領導幹部簡歷表
  • 第五節 科級幹部簡歷表
  • 第六節 正連級幹部簡歷表
  • 第七節 個人榮譽名錄
  • 一 獲自治區、兵團級個人榮譽稱號名錄
  • 二 獲巴州、師級個人榮譽稱號名錄
  • 三 三十團授予“三等功”、“生產模範”、“行業標兵”名錄
  • 附錄一
  • 附錄二
  • 旱直播地膜水稻試驗研究
  • 1997年《三十團志》編纂委員會
  • 1998年《三十團志》編纂委員會
  • 編輯組
  • 初稿編寫人員
  • 提供資料人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