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東南部中-下侏羅統沉積演化與聚煤規律》是2017年8月石油工業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韋波、田繼軍。
基本介紹
- 書名:新疆東南部中-下侏羅統沉積演化與聚煤規律
- 作者:韋波、田繼軍
- ISBN:9787518318391
- 頁數:219頁
- 定價:120元
- 出版社:石油工業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7年8月
- 裝幀:平裝
- 開本:16開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新疆東南部中-下侏羅統沉積演化與聚煤規律》在對新疆東南部構造、區域地層、岩漿岩、含煤地層等煤炭資源賦存條件分析的基礎上,探討了中下侏羅統的層序地層、地層對比、沉積環境、原型盆地、聚煤規律、煤岩煤質、煤變質規律及控煤構造樣式等,分析了煤炭資源的時空分布特點,總結了煤炭資源聚集和賦存規律,在上述基礎上開展了資源預測工作,提出了5個有利勘探靶區,以期為南疆煤炭資源潛力預測和勘查前景評價提供科學參考依據。
《新疆東南部中-下侏羅統沉積演化與聚煤規律》可供煤田地質與勘探、沉積學、能源礦產預測等領域的科技人員、大專院校師生等廣大地質工作者參考。
圖書目錄
1 煤炭資源賦存的基礎
1.1 區域構造背景
1.1.1 印支期(三疊紀,250~208Ma)
1.1.2 燕山早期(早-中侏羅世,208~175Ma)
1.1.3 燕山中期(晚侏羅世-早白堊世早期,175~135Ma)
1.1.4 燕山晚期(早白堊世中期-早始新世,135~52Ma)
1.1.5 早喜馬拉雅期(中始新世-漸新世,52~23.3 Ma)
1.1.6 晚喜馬拉雅-新構造期(中新世-全新世,23.3 Ma~至今)
1.2 構造格局特徵
1.2.1 塔東南坳陷
1.2.2 阿爾金構造帶
1.2.3 西崑侖構造帶
1.2.4 東崑崙構造帶
1.3 區域地層
1.3.1 且末地層小區
1.3.2 江尕勒薩依-安西地層小區
1.3.3 柳什塔格地層小區
1.3.4 肅拉穆寧地層小區
1.3.5 阿羌地層小區
1.3.6 木孜塔格地層小區
1.3.7 庫木庫里地層小區
1.3.8 柴達木地層小區
1.4 岩漿岩
1.4.1 元古宙侵入岩
1.4.2 加里東期侵入岩
1.4.3 海西期侵入岩
1.4.4 印支期-燕山期侵入岩
1.5 含煤地層
1.5.1 塔東南坳陷
1.5.2 東崑崙構造帶
1.5.3 柴西構造帶
2 層序地層劃分與地層對比
2.1 概述
2.2 露頭層序界面識別
2.2.1 布雅煤礦剖面
2.2.2 普魯煤礦剖面
2.2.3 且末縣煤礦
2.2.4 阿拉巴斯套剖面
2.2.5 嘎斯煤礦剖面
2.3 層序劃分方案
2.3.1 層序界面標誌
2.3.2 初次湖泛面的識別
2.3.3 最大洪泛面的識別
2.3.4 層序劃分方案
2.4 地層劃分對比
2.4.1 地層劃分現狀
2.4.2 地層劃分對比標誌
2.4.3 地層對比方案
2.5 層序地層格架
2.5.1 布雅煤礦層序地層分析
2.5.2 于田普魯煤礦層序地層分析
2.5.3 且末縣煤礦層序地層分析
2.5.4 吐勒塔格剖面層序地層分析
2.5.5 柴西清水溝剖面層序地層分析
2.5.6 聯井對比
3 沉積特徵與古地理演化
3.1 概述
3.2 古地理與古氣候
3.2.1 中-下侏羅統常見古植物化石
3.2.2 上侏羅統常見古植物化石
3.2.3 古氣候特徵
3.3 沉積體系及其特徵
3.3.1 沖積扇體系
3.3.2 近岸水下扇
3.3.3 扇三角洲體系
3.3.4 湖泊體系
3.3.5 沼澤相
3.4 盆地構造屬性與原型盆地
3.4.1 構造破壞
3.4.2 盆地構造屬性
3.4.3 原型盆地
3.5 沉積演化
3.5.1 初始斷陷期(SQ1+SQ2)
3.5.2 首次聚煤期(SQ3)
3.5.3 坳陷期(SQ4+SQ5)
3.5.4 氣候變化期(SQ6)
3.6 盆地充填特徵與沉積模式
3.6.1 斷陷盆地
3.6.2 坳陷盆地
4 聚煤規律及其控制因素分析
4.1 概述
4.2 孢粉、古氣候、煤相
4.2.1 孢粉組合特徵
4.2.2 煤相特徵與演化
4.2.3 地球化學判別
4.3 斷坳轉換控制聚煤期的形成
4.3.1 斷陷期
4.3.2 斷坳轉換期
4.3.3 坳陷期
4.3.4 擠壓反轉期
4.3.5 兩期聚煤
4.4 層序結構樣式與煤層發育
4.4.1 低位體系域的聚煤作用
4.4.2 湖侵體系域的聚煤作用
4.4.3 高位體系域的聚煤作用
4.4.4 主要煤層的分布
4.5 有利沉積相帶的發育
4.6 有利聚煤帶的發育
4.6.1 布雅有利聚煤帶
4.6.2 普魯有利聚煤帶
4.6.3 且末縣煤礦有利聚煤帶
4.6.4 紅柳溝有利聚煤帶
4.6.5 艾西有利聚煤帶
5 煤岩、煤質變化規律與主控因素分析
5.1 概述
5.2 煤岩、煤質特徵
5.2.1 民豐凹陷
5.2.2 瓦石峽凹陷
5.2.3 吐拉-柴西地區
5.2.4 鏡質組與惰質組相關性
5.3 煤化指標及煤質特徵
5.3.1 民豐凹陷
5.3.2 瓦石峽凹陷
5.3.3 吐拉-柴西地區
5.3.4 主要煤層煤質指標之間的關係
5.4 煤類分布規律
5.4.1 煤類分布特徵
5.4.2 古地溫變化規律
5.4.3 煤變質成因
5.4.4 討論
6 典型賦煤構造與找煤方向
6.1 概述
6.2 賦煤構造單元劃分
6.2.1 塔東南賦煤帶
6.2.2 吐拉-柴西賦煤帶
6.3 後期構造改造與煤田勘探範圍
6.3.1 塔東南坳陷構造特徵
6.3.2 吐拉盆地構造特徵
6.3.3 柴西構造特徵
6.3.4 東崑崙構造特徵
6.4 典型控煤構造
6.4.1 擠壓構造樣式
6.4.2 伸展構造樣式
6.4.3 走滑構造樣式
6.4.4 反轉構造樣式
6.5 勘探建議
6.5.1 艾西-阿拉巴斯套
6.5.2 紅柳溝
6.5.3 黃羊溝-兩個泉
6.5.4 布雅東部
6.5.5 民參2井北部
6.6 結論和建議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