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腎靜脈血栓

新生兒腎靜脈血栓(RVT)即新生兒腎靜脈血栓形成,是指腎靜脈主幹和(或)分支血栓形成而致腎靜脈部分或全部阻塞引起的一系列病理生理改變和臨床表現,可發生於單側或雙側腎臟。有學者報導,新生兒腎靜脈血栓占新生兒死亡數的1.9%~2.7%,男女比例為2:1。

基本介紹

  • 就診科室:新生兒科
  • 多發群體:男新生兒
  • 常見病因:紅細胞增多,高危兒和危重兒的缺氧、感染、循環障礙、低體溫等所導致
  • 常見症狀:腹痛、血尿和腎腫大
病因,臨床表現,檢查,診斷,治療,預後,預防,

病因

任何原因導致新生兒血液出現高凝狀態,腎血流障礙及血管壁損傷時,均可誘發腎靜脈血栓形成。
新生兒RVT的發病過程與以下4個環節有關:腎原發病變,腎門血管蒂受累,腎血流量下降,腎局部血液的高凝狀態。
1.血液高凝
糖尿病母親嬰兒及紅細胞增多症時易發生新生兒RVT,與患兒高凝傾向有關。
2.腎血管受累
如高危兒和危重兒的缺氧、感染、循環障礙、低體溫、酸中毒等均可導致血管壁損傷,從而誘發新生兒RVT發病,尤其早產兒更易發生。
3.血液黏滯度增高
新生兒RVT的主要原因為“隱性”脫水,包括早期新生兒的餵養不足、不顯性失水增加、輕度嘔吐和(或)稀便、高危兒入量控制過嚴、套用利尿藥或造影劑、產傷、窒息、缺氧、缺血及環境溫度過高而相對濕度過低等原因均可使血液濃稠,血黏滯度呈指數增加。

臨床表現

RVT在新生兒期臨床表現缺乏特異性,常被原發疾病掩蓋。典型的RVT有腹痛、血尿和腎腫大三大主症,但腹痛在新生兒期很難發現,代之以血小板減少。
1.血尿
約60%的患兒在發病24小時內可見到肉眼血尿,繼之有持久性的鏡下血尿及蛋白尿。少尿或無尿者約占30%。
2.腎臟腫大
約60%的患兒可觸及突然腫大的腎臟,其張力和硬度遠遠高於生理狀況。雙側腎腫大者,兩側腎腫大的程度和硬度可有差異,常以右側較重。
3.其他  
可有呼吸困難、腹脹、嘔吐、發熱、休克、面色灰白、代謝性酸中毒及黃疸。血壓可正常,或先下降後升高,嚴重高血壓可持續數日、幾個月或更長。

檢查

1.血液檢查
氮質血症多見。半數患兒有代謝性酸中毒。血鉀升高。90%患兒有進行性消耗性血小板減少,也可有微血管病性溶血。凝血酶原時間和部分凝血酶原時間延長。
2.尿液檢查
顯示肉眼或鏡下血尿。
3.影像學檢查
腎臟的各種影像學檢查均可能有陽性所見,但以超聲學檢查最為重要。
(1)X線平片  腹部平片可估計腎臟大小及腎區是否有鈣化影。
(2)超聲檢查  因其無痛、無放射性和非侵入性,為首選的檢測方法和監測手段。早期在發病後30分鐘即有陽性改變,包括腎腫大,腎皮、髓質分界不清,腎葉結構破壞和回聲減弱;中期在病後10~21天出現因腎實質細胞浸潤、出血或纖維化而致回聲波增強,腎皮質和髓質間界線又趨清晰;可見到擴張的腎內靜脈和腎周靜脈的回聲影,若有腎上腺出血可有強回聲波;晚期在病後2個月行都卜勒超聲檢查可證實血管內有無血流通過,尤以早期即可發現腎小靜脈在舒張期即無血流通過。若能見到腎靜脈搏動,則可排除該側的新生兒RVT。

診斷

危重新生兒若有上述陽性病史、症狀、體徵以及實驗室和影像學改變,不難診斷。

治療

近20年已摒棄了外科治療而採取保守治療。
1.阻斷血栓形成  
補液、擴容、供氧和抗休克以阻斷血栓形成。
2.抗凝及溶栓藥物
儘管抗凝劑可引起繼發性出血和溶血,尤以體重1500克以下極低體重兒的顱內出血多發,但近年來的文獻均趨向於用肝素治療新生兒RVT。也有用鏈激酶或尿激酶等溶栓藥物治癒新生兒RVT的報導。應同時給予新鮮血漿以補充凝血因子。
3.原發病治療  
針對不同病因進行相應治療。
4.透析  
後期腎功能不全者可行透析治療。

預後

不伴氮質血症的單側腎動脈血栓患兒長期隨訪顯示這是一種自限性的疾病,高血壓可緩解,但即使在腎血流已恢復的情況下腎發育仍可能受損。若得不到及時診治,終至腎萎縮或頑固性高血壓或進展為腎衰竭。

預防

積極防治胃腸道疾病,合理餵養,防治嚴重脫水、窒息、缺氧、產傷、缺血等可使血液黏滯度增加的情況。防治感染休克和母親的妊娠高血壓綜合徵或糖尿病等使腎血流減少的病因,防治新生兒紅細胞增多性高血液黏稠症,以預防本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