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
1.體溫調節中樞發育不成熟
當環境溫度降低保暖不夠時,攝入的熱量過少,不能通過自身調節產熱而出現低體溫。
2.受寒冷影響
新生兒體表面積相對較大,散熱大於產熱,冬春季環境溫度降低時,未有效保暖,最容易發生低體溫。
3.攝食不足
新生兒肝臟儲存的糖原量很少,如果攝入熱量不足,在生後18~24h內即可耗盡。產熱過少,當環境溫度降低時易發生低體溫。
能量儲備少,攝入的熱量少,體溫調節能力更差,胎齡越小,出生體重越低,發生低體溫的風險越大。
5.疾病影響
新生兒患
敗血症、
肺炎、化膿性
腦膜炎等感染性疾病時,由於進食減少,熱量攝入不足;因
休克、
酸中毒和微循環障礙等影響棕色脂肪分解,使體內產熱減少,此時如環境溫度偏低,保暖不夠,很易引起低體溫。新生兒在缺氧和神經系統功能障礙時,棕色脂肪不能利用,易出現體溫不升。
臨床表現
新生兒低體溫時,皮膚溫度常因末梢血管收縮,體溫降至35℃以下,首先表現全身冰涼,反應低下,嗜睡、拒乳、少哭、少動。部分患兒可以出現皮膚硬腫,始於四肢、大腿、臀部,嚴重時遍及全身。
早期可以出現心動過速,嚴重時可有多臟器損害:呼吸減慢、呼吸暫停、甚至肺出血,血壓下降,甚至死亡。神經系統出現昏迷、瞳孔擴大,對外界反應消失。尿量明顯減少甚至無尿,
急性腎功能衰竭,瀰漫性血管內凝血。電解質紊亂,免疫功能降低合併嚴重感染。
檢查
1.血氣分
有明顯
代謝性酸中毒提示組織缺氧嚴重,各臟器功能不良,病情較重。
2.血象
血細胞比容增高,血小板數明顯減少,血小板數減少常與病情嚴重程度並行。
3.腎功能衰竭
4.心電圖
可見QRS時間延長,ST段延長和降低,T波有時可倒置。可出現
心律失常。
5.X線胸片
無肺部併發症的低體溫嬰兒X線胸片顯示肺野清晰,系肺血管收縮所致,如血管紋理增粗,出現斑片狀或團塊狀影,應警惕肺出血的可能。
6.微循環障礙
用甲皺微循環顯微鏡觀察(低體溫)新生兒甲皺微循環的變化,可見甲皺毛細血管變形,血流變慢,血球分節淤滯。從肢體血流可見肢體血流速度變慢,表明新生兒低體溫時確有微循環障礙存在。
診斷
1.有環境溫度過低或保溫不當的病史,同時要考慮原發病和合併症的情況以及熱量攝入的情況。
2.體格檢查:體溫過低,肛溫低於35℃。呼吸心率減慢,嚴重時
休克。
3.血氣分析有低氧和
酸中毒,部分患兒血小板減少,凝血酶原時間延長,血糖降低,電解質紊亂。
4.心電圖T波低平,ST段下降。
治療
1.復溫
逐漸復溫,體溫愈低,復溫愈應謹慎。復溫過快可造成
休克、抽搐或呼吸暫停。慢復溫適用於輕度低體溫兒,即置患兒於一溫暖的室內,並以溫毛毯或小被包裹。並可望於12~24h內恢復到正常體溫。
重度低體溫者,慢復溫常無效。目前多主張外加溫,進行主動復溫,以減少低溫對機體的損害。
(1)溫毛毯包裹。
(2)電熱毛毯 設伺服控制或手控在38~40℃。
(3)溫水浴 浸於40℃溫水,10~15min,1~2次/d。
(4)培養箱或輻射加熱。
2.預防和控制感染
感染可能是低溫的誘因,也可能是一種併發症。應積極查找感染的證據,給予抗生素治療或預防感染。
3.餵養與液體療法
在復溫過程中應補充熱量,限制液體入量,糾正
酸中毒和微循環障礙,監測血糖等。能量的供應於復溫開始時即應給予,但因為低體溫及循環紊亂,對食物的消化吸收功能受到抑制,壞死性小腸
結腸炎、
胃食管反流、氣管內吸入及呼吸紊亂可能發生。低溫時不能經胃腸道餵養時,可給與腸外營養進行補充。
4.心血管系統的支持
低體溫時新生兒心肌受損,心功能不全,血漿容量增加。復溫時限制液量,使用利尿藥,以增加尿量,減低高容量血症,甚至使用用正性肌力藥物。
5.肺出血的治療
大量肺出血發生,藥物治療難以收效,可試用人工呼吸機治療。
6.原發病治療
如低體溫只是新生兒某些疾病的一個表現,則應在合理的環境溫度和充分保溫條件下,積極尋找病因,治療原發病。
預防
新生兒出生時應保證產房室溫在25℃以上,新生兒出生後復甦應置輻射台上。應在新生兒娩出的瞬間就重視保暖。利用可以利用的保暖措施儘可能保證新生兒的環境溫度。
積極預防產前和出生後的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