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熱

復熱(rewarming)系新生兒寒冷損傷綜合徵(neonatal cold injury syndrome)的治療方法之一。其目的是在體內產熱不足的情況下,通過提高環境溫度(減少失熱或外加熱),以恢復和保持正常體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復熱
  • 外文名:rewarming
  • 病症:新生兒寒冷損傷綜合徵
  • 領域:醫學
臨床指標及操作,簡介,操作,
復熱(rewarming)系新生兒寒冷損傷綜合徵(neonatal cold injury syndrome)的治療方法之一。其目的是在體內產熱不足的情況下,通過提高環境溫度(減少失熱或外加熱),以恢復和保持正常體溫。

臨床指標及操作

簡介

新生兒由於腋窩部皮下含有較多棕色脂肪,寒冷時氧化產熱,使局部溫度升高,此時腋窩溫度高於或等於肛溫(核心溫度)。正常狀態下,棕色脂肪不產熱,T A-R <0℃;重症 新生兒冷凍傷,因棕色脂肪耗盡,故T A-R 也小於0℃;新生兒冷凍傷初期,棕色脂肪代償產熱增加,則T A-R >=0℃。因此,腋溫-肛溫差(T A-R)可作為判斷棕色脂肪產熱狀態的指標

操作

(1)若肛溫>30℃,T A-R >=0℃,提示體溫雖低,但棕色脂肪產熱較好,此時可通過減少散熱,使體溫回升。將患兒至於已預熱至中性溫度的暖箱中,一般在6-12小時可恢復正常體溫。
(2)當肛溫<30℃時,多數患兒T A-R <0℃,提示體溫很低,棕色脂肪被耗盡,雖然少數患兒T A-R>=0℃,但體溫過低,靠棕色脂肪自身產熱難以恢復正常體溫,且易造成多器官損害,故若肛溫<30℃,一般均應將患兒置於溫箱溫度比肛溫高1-2℃的暖箱中進行外加溫。每小時提高溫箱0.5-1℃(溫箱不超過34℃),在12-24小時內恢復正常體溫。然後根據患兒體溫調整暖箱溫度。在肛溫>30℃,T A-R <0℃時,仍提示棕色脂肪不產熱,故此時也應採用外加溫使體溫回升。
若無上述條件,也可採用溫水浴、熱水袋、火坑、電熱毯或母親將患兒抱在懷中等加熱方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