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作家小說精選大系:少兒不宜》精選了80後代表作家鄭小驢的《少兒不宜》《和九月說再見》《七月流血事件》《我略知她一二》《坐在雪地上張著嘴》《白虎之年》等十五篇中短篇小說,刻畫人物頗具功力,故事敘述有聲有色。《少兒不宜》文風沉鬱頓挫,具有知識分子的傳統擔當和悲憫情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新生代作家小說精選大系:少兒不宜
- 出版社:安徽文藝出版社
- 頁數:293頁
- 開本:32
- 品牌:安徽文藝出版社
- 作者:鄭小驢
- 出版日期:2014年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539646411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媒體推薦,圖書目錄,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少兒不宜》精選了80後代表作家鄭小驢的《少兒不宜》《和九月說再見》《七月流血事件》《我略知她一二》《坐在雪地上張著嘴》《白虎之年》等十五篇中短篇小說,刻畫人物頗具功力,故事敘述有聲有色,文風沉鬱頓挫,具有知識分子的傳統擔當和悲憫情懷。本書由80後著名代表作家鄭小驢著。作者借本書來抒發自己對於少兒問題的一些看法以及一些想法。
作者簡介
鄭小驢,原名鄭明。1986年出生於湖南省隆回縣金石橋鎮華群村,2007年在大學期間開始嘗試寫小說並發表。在《十月》、《青年文學》、《山花》、《上海文學》、《江南》、《清明》、《西湖》、《創作》、《黃河文學》、《文學界》等刊物發表小說等作品三十餘萬字。有作品入選年度小說、詩歌選本,被《作品與爭鳴》、《中篇小說選刊》、《文藝報》等轉載和評論,是80後實力派農民作家。
媒體推薦
鄭小驢的小說富有痛感,有心靈的緊張、沉重、燃燒,有土地和歷史的堅實依託,離哀而不傷的詩學大道已不遠。
——韓少功
1986年出生的鄭小驢有才氣與靈氣,他比一般作家,有著更清晰的文學史傳承,作品中也貫徹著他獨特的生活經驗和精神立場。這幾年,他寫作了一大批在風格、寫法和精神特徵上都引人注目的作品,值得認真研究。
——謝有順
鄭小驢是懂小說,寫小說的天才,他懂小說的密碼,同時不附和世事的喧囂,深知文學金線的標準在哪。
——阿乙
——韓少功
1986年出生的鄭小驢有才氣與靈氣,他比一般作家,有著更清晰的文學史傳承,作品中也貫徹著他獨特的生活經驗和精神立場。這幾年,他寫作了一大批在風格、寫法和精神特徵上都引人注目的作品,值得認真研究。
——謝有順
鄭小驢是懂小說,寫小說的天才,他懂小說的密碼,同時不附和世事的喧囂,深知文學金線的標準在哪。
——阿乙
圖書目錄
疏遠時尚,親近經典(賀紹俊)
少兒不宜
少兒不宜
和九月說再見
七月流血事件
我出生了,但
彌天
我略知她一二
犯忌
讓所有豬都活著
坐在雪地上張開嘴
騎白虎旅行
秋天的殺戮
白虎之年
與一具薄皮棺材有關的
青春祭
少年與蛇
望下去是地球
歸去來
蠻荒
最後一個道士
等待掘井人
少兒不宜
少兒不宜
和九月說再見
七月流血事件
我出生了,但
彌天
我略知她一二
犯忌
讓所有豬都活著
坐在雪地上張開嘴
騎白虎旅行
秋天的殺戮
白虎之年
與一具薄皮棺材有關的
青春祭
少年與蛇
望下去是地球
歸去來
蠻荒
最後一個道士
等待掘井人
序言
“80後”作為一個專門的文學詞語,自然是特指出生於上個世紀80年代的一批年輕作家的文學寫作。鄭小驢當然屬於這一範圍之內,然而如果我們想當然地把鄭小驢的小說當成“80後”文學來閱讀的話,很可能我們反而讀不出小說的獨特價值來。因為“80後”這個詞語已經被媒體固化一種時尚化的詞語,特指“80後”文學中那些能夠引起媒體興趣的時尚元素,特指“80後”中的被明星化的作家,“80後”文學作為一個特定詞語流行了十來年,卻也對廣大讀者誤導了十來年,甚至我們一些不認真讀書思考的專家學者也跟在媒體的背後走,把“80後”文學當成一種時尚化的文學來研究。事實上,“80後”逐漸成為了當代文學的一支最富生機的力量,他們遠不是所流行的“80後”文學那么單調、時尚、淺薄。因此,強調鄭小驢是一名“80後”,也是為了校正“80後”文學這個詞語在大眾中已形成的印象。
疏遠時尚,親近經典,這是鄭小驢文學寫作的最鮮明的特點,也是他最可貴的精神品格。
“80後”成長在新的時代,整個社會的價值系統和生活方式都發生的根本性的改變,他們多少帶有新新人類的特徵,他們在崇拜時尚的文化語境中完成他們的成人禮,這決定了他們是追逐時尚的。鄭小驢儘管也是“80後”,但他對時尚保持著警醒和疏遠的姿態。因此他的小說基本上不是許多“80後”所痴迷的青春寫作,青春寫作是“80後”被時尚化的產物,似乎也培育了龐大的“80後”擁躉。青春寫作如今在文學圖書市場占有可觀的份額,消費對象基本上是“80後”以及更年輕的讀者。但充斥在圖書市場的青春寫作,絕大部分都是淺薄的讀物,時尚化的青春寫作也許是新世紀的一場文學悲劇。它敗壞了一代年輕人的審美口味。鄭小驢的內心卻駐紮著文學精神,他知道時尚是一道腐蝕劑,因此他疏遠時尚,而是對歷史和知識感興趣,對時尚背後的黯淡的現實感興趣。他所感興趣的東西恰恰是能夠構成文學質地的原材料。
親近經典體現在他以文學精神為標準,不拒絕中外文學一切有益的養分。從他的作品裡,總是能感覺到各種文學經典的影子在他的筆下隱隱地跳動著。顯然他讀了很多的書,他不像有些“80後”斷然以徹底否定的態度對待過去的文學傳統和文學經典,因此他的寫作與傳統以及經典連線上了,他就能夠站在一定的文學高度去處理自己的現實經驗。從他的小說敘述里,我們可以發現,鄭小驢決不像有些作家那樣匍匐在地下,陷在現實的泥淖里,他的心是飛翔著的,他的精神是特立獨行的。他是一個思想的叛逆者。
另外,他雖親近經典,但並不迷信經典;他雖從經典中吸取養分,但他不被經典牽著鼻子走,因此在“80後”作家群體中,他像一個另類。大多數的“80後”作家並不是時尚寫作,事實上,時尚寫作有一兩個郭敬明就足夠了,真正追求文學的“80後”還是會與時尚保持距離,依舊延續著文學的傳統。鄭小驢走的是延續文學傳統的道路,但他在學習和延續的過程中總是讓思想上的叛逆保持著張力,他的叛逆精神就像是一張繃緊了的弓,隨時都有可能讓弦上的箭射將出去。
假如覺得箭的比喻還能成立的話,那么,對於鄭小驢來說,就有一個標準目標的問題。他其實一直在尋找文學的目標,他的筆下涉獵的有悲憫和反思以及一些當前依然屬於禁忌和敏感的話題。苦難也是他小說中的一個重要因素。鄭小驢來自湖南鄉村,鄉村的童年記憶多少都與苦難有關。他用苦難調和出了他的小說底色:陰鬱、滯重。但他的青春氣息和叛逆精神並沒有被苦難壓抑住,因此在陰鬱和滯重的底色上經常會跳蕩出陽光般的亮色。這是鄭小驢帶給我們的一種對苦難的特別處理。中華民族近一百年來遭受的苦難太多了,有著沉重的歷史思想負擔,因此苦難也就成為中國現當代文學的重要母題。事實上,鄭小驢書寫苦難不僅是在書寫自己的體驗,也是在書寫他對文學經典和社會自我認知的理解。鄭小驢處理得很好,他沒有跟在前輩作家的後面學步。尤其難得的是,苦難母題自新時期以來,逐漸蛻變成一種道德豁免權的通行證,仿佛只要給人物穿上苦難的外衣,就具備了精神上的優越感,一切行為都可以綠燈放行。而在有些小說中,苦難不過是作家的精神咖啡,他們關於苦難的敘述透出他們品嘗咖啡時的精神滿足。又比如湖南鄉村的神秘文化,是鄭小驢瞄準的另一目標,他願意戴上鄉村神秘文化的眼鏡去觀察世界。但是我們也從中看到一個迷惑不定的鄭小驢,他有一篇小說的主人公叫作游離,游離不妨看作是作者的自我寫照,他行走的人生的道路上,他對自己走向何方還不確定,但他沒有停止行走,也沒有停止尋找,他在尋找更多的目標,更大的目標。
可以說,鄭小驢是一位虔誠的文學探索者,雖然他還有不成熟之處,但他在探索中不斷地修正著自己的坐標。這本小說集《少兒不宜》收入了鄭小驢近些年來創作的十餘箇中短篇小說,我相信讀者會在閱讀中獲得某種驚喜,因為小說中的異質性非常突出,這也有理由使我們對鄭小驢的未來充滿期待。鄭小驢說過這么一段話:“寫作終究是件漫長的事情,就好比馬拉松賽跑,80後這一代里,是曾有過一批人跑得很快,但是我想文學並不是百米衝刺,拼的是耐力和能否熬得住一萬米過程中的寂寞。我想我還在路上,並將永遠在路上,而文學,本就是一眼望不到盡頭的事。”
我對他充滿期待。
(賀紹俊,男,1951年9月16日出生於湖南長沙。1983年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系。現為瀋陽師範大學中國文化與文學研究所副所長,教授。曾任文藝報社常務副總編輯、小說選刊雜誌社主編。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常務理事,副秘書長。)
疏遠時尚,親近經典,這是鄭小驢文學寫作的最鮮明的特點,也是他最可貴的精神品格。
“80後”成長在新的時代,整個社會的價值系統和生活方式都發生的根本性的改變,他們多少帶有新新人類的特徵,他們在崇拜時尚的文化語境中完成他們的成人禮,這決定了他們是追逐時尚的。鄭小驢儘管也是“80後”,但他對時尚保持著警醒和疏遠的姿態。因此他的小說基本上不是許多“80後”所痴迷的青春寫作,青春寫作是“80後”被時尚化的產物,似乎也培育了龐大的“80後”擁躉。青春寫作如今在文學圖書市場占有可觀的份額,消費對象基本上是“80後”以及更年輕的讀者。但充斥在圖書市場的青春寫作,絕大部分都是淺薄的讀物,時尚化的青春寫作也許是新世紀的一場文學悲劇。它敗壞了一代年輕人的審美口味。鄭小驢的內心卻駐紮著文學精神,他知道時尚是一道腐蝕劑,因此他疏遠時尚,而是對歷史和知識感興趣,對時尚背後的黯淡的現實感興趣。他所感興趣的東西恰恰是能夠構成文學質地的原材料。
親近經典體現在他以文學精神為標準,不拒絕中外文學一切有益的養分。從他的作品裡,總是能感覺到各種文學經典的影子在他的筆下隱隱地跳動著。顯然他讀了很多的書,他不像有些“80後”斷然以徹底否定的態度對待過去的文學傳統和文學經典,因此他的寫作與傳統以及經典連線上了,他就能夠站在一定的文學高度去處理自己的現實經驗。從他的小說敘述里,我們可以發現,鄭小驢決不像有些作家那樣匍匐在地下,陷在現實的泥淖里,他的心是飛翔著的,他的精神是特立獨行的。他是一個思想的叛逆者。
另外,他雖親近經典,但並不迷信經典;他雖從經典中吸取養分,但他不被經典牽著鼻子走,因此在“80後”作家群體中,他像一個另類。大多數的“80後”作家並不是時尚寫作,事實上,時尚寫作有一兩個郭敬明就足夠了,真正追求文學的“80後”還是會與時尚保持距離,依舊延續著文學的傳統。鄭小驢走的是延續文學傳統的道路,但他在學習和延續的過程中總是讓思想上的叛逆保持著張力,他的叛逆精神就像是一張繃緊了的弓,隨時都有可能讓弦上的箭射將出去。
假如覺得箭的比喻還能成立的話,那么,對於鄭小驢來說,就有一個標準目標的問題。他其實一直在尋找文學的目標,他的筆下涉獵的有悲憫和反思以及一些當前依然屬於禁忌和敏感的話題。苦難也是他小說中的一個重要因素。鄭小驢來自湖南鄉村,鄉村的童年記憶多少都與苦難有關。他用苦難調和出了他的小說底色:陰鬱、滯重。但他的青春氣息和叛逆精神並沒有被苦難壓抑住,因此在陰鬱和滯重的底色上經常會跳蕩出陽光般的亮色。這是鄭小驢帶給我們的一種對苦難的特別處理。中華民族近一百年來遭受的苦難太多了,有著沉重的歷史思想負擔,因此苦難也就成為中國現當代文學的重要母題。事實上,鄭小驢書寫苦難不僅是在書寫自己的體驗,也是在書寫他對文學經典和社會自我認知的理解。鄭小驢處理得很好,他沒有跟在前輩作家的後面學步。尤其難得的是,苦難母題自新時期以來,逐漸蛻變成一種道德豁免權的通行證,仿佛只要給人物穿上苦難的外衣,就具備了精神上的優越感,一切行為都可以綠燈放行。而在有些小說中,苦難不過是作家的精神咖啡,他們關於苦難的敘述透出他們品嘗咖啡時的精神滿足。又比如湖南鄉村的神秘文化,是鄭小驢瞄準的另一目標,他願意戴上鄉村神秘文化的眼鏡去觀察世界。但是我們也從中看到一個迷惑不定的鄭小驢,他有一篇小說的主人公叫作游離,游離不妨看作是作者的自我寫照,他行走的人生的道路上,他對自己走向何方還不確定,但他沒有停止行走,也沒有停止尋找,他在尋找更多的目標,更大的目標。
可以說,鄭小驢是一位虔誠的文學探索者,雖然他還有不成熟之處,但他在探索中不斷地修正著自己的坐標。這本小說集《少兒不宜》收入了鄭小驢近些年來創作的十餘箇中短篇小說,我相信讀者會在閱讀中獲得某種驚喜,因為小說中的異質性非常突出,這也有理由使我們對鄭小驢的未來充滿期待。鄭小驢說過這么一段話:“寫作終究是件漫長的事情,就好比馬拉松賽跑,80後這一代里,是曾有過一批人跑得很快,但是我想文學並不是百米衝刺,拼的是耐力和能否熬得住一萬米過程中的寂寞。我想我還在路上,並將永遠在路上,而文學,本就是一眼望不到盡頭的事。”
我對他充滿期待。
(賀紹俊,男,1951年9月16日出生於湖南長沙。1983年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系。現為瀋陽師範大學中國文化與文學研究所副所長,教授。曾任文藝報社常務副總編輯、小說選刊雜誌社主編。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常務理事,副秘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