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橋村(廣東省深圳市寶安區沙井街道下轄村)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99+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新橋村隸屬於廣東省深圳市寶安區沙井街道。位於沙井街道東北部,距沙井街道辦事處約3千米。相鄰自然村有新二村上星村洪田村松崗街道潭頭村。主要山嶺有大頭崗,海拔237.3米;芙蓉尾,海拔172米。主要河流有新橋河,發源於長流陂水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新橋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華南地區
  • 地理位置:廣東省深圳市寶安區沙井街道
  • 車牌代碼:粵B
歷史沿革,經濟,人口,歷史文化,村民由來,地方方言,傳統建築,歷史遺蹟,地方習俗,本地美食,公共設施,

歷史沿革

宋元至明萬曆元年(1573年),屬東莞縣;明萬曆元年至清朝,屬新安縣。1914年,屬寶安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屬寶安縣松崗、沙井、新橋、雍睦、鳳凰聯鄉;1951年,屬寶安縣第四區上南鄉;1958年10月,屬超美公社;1959年,屬沙井公社新橋大隊;1979年1月,屬深圳市沙井公社;1981年10月,屬深圳市寶安縣沙井公社;1983年7月,屬寶安縣沙井區新橋鄉;1986年10月,屬沙井鎮新橋行政村;1993年1月,屬深圳市寶安區沙井鎮新橋行政村;2004年,屬沙井街道新橋社區。

經濟

傳統經濟包括種植水稻及養魚。改革開放後,村民主要收入來源為房屋出租、集體經濟分紅、工資性收入等。

人口

2015年末,戶籍人口2776人,其中男性1309人,女性1467人;80歲以上103人,最年長者100歲(女)。非戶籍外來人口約10萬人。祖籍該村的港澳台同胞約3000人。祖籍該村的華人華僑約30人,主要分布在美國、澳大利亞、越南、馬來西亞。

歷史文化

村民由來

村民主要為曾姓。據族譜記載,新橋曾氏發源於魯西北武城。西漢末年,十五世祖曾據率家族南遷江西廬陵吉陽(今江西永豐縣),後再遷贛州西門,繼遷廣東南雄保昌珠璣巷;北宋末南宋初曾中美長子 的五世孫仕行與仕貴從南雄珠璣巷徙羊城,其後兄弟分遷,並剖石為記,各持其半而去。仕行卜居番禺小龍,仕貴則南遷東莞縣城,後遷歸德鹽場(今新橋村一帶),立村定居。明代初年歸德鹽場曾在這裡設新橋社,為十三社之一。據清嘉慶《新安縣誌》記載,從清康熙二年(1663年)曾太元癸卯恩科副榜,到清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曾省己卯恩貢,新橋曾氏子弟共有34人取得了功名。

地方方言

世居村民為漢族廣府民系,使用粵方言

傳統建築

傳統民居為廣府民居,入門為廚房,接著是天井,過了天井是正房,正房後部是臥室,臥室有樓廊。三合土牆,房頂以杉木為梁、桁、桷。以天井、明瓦和牆上開一小窗採光,臥室光線很暗。80年代以後,傳統民居被拆,新建樓房。現存宗祠有9座,分別為曾氏大宗祠、古喬曾公祠、貫傳公家祠、翠松公家祠、維魯公家祠、藩北曾公祠(用作村治安隊辦公室)、延光公家祠(已空置)、塘面北二巷曾氏宗祠(已成為民居)、益孫曾公祠(已廢棄)。
曾氏大宗祠位於大宗祠路,始建於清乾隆年間(1736—1795年),清嘉慶三年(1798年)擴建。坐西南朝東北,占地面積1050平方米,五開間三進,面闊21米,通深50米,由門樓、牌樓、中堂、後堂等組成。門樓與中堂之間為天井,天井中央建石牌樓一座。中堂前天井左右各建重檐歇山亭一座,後堂五開間,進深三間。石牌樓用花崗岩砌築。立柱前後用抱鼓石相護,橫額書寫楷書“大學家風”四個大字。左刻“大清嘉慶三年戊午初冬之吉立”,右刻“堂下孫騰光拜題,應中敬書”小楷。兩側浮雕著袍服長須風度翩翩的人物和雲鶴圖案。次間左右檐額分別陽刻“體忠”“行恕”。背面橫匾“片石流輝”“堂下孫煜拜題”“堂下孫應中敬書”“型仁”“講讓”等字樣。祠內牆壁均有人物故事壁畫,大門懸掛“曾氏大宗祠”匾額,“天下斯文宗一貫;古今喬木第三家”對聯一副。四周尚有分祠多間和觀音天后古廟、桐軒書室、“風水池”等。曾氏大宗祠是深圳市現存的最大的一座宗祠建築。1984年被公布為深圳市文物保護單位。2007年被公布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新橋村
曾氏大宗祠
觀音天后古廟位於曾氏大宗祠右前方,三開間兩進,門前有包園。始建時間不詳,清道光年間(1821—1850年)重修。前殿供奉彌勒佛、韋馱、七姐、太元祖,中間天井有屋面覆蓋,左右供奉文、武財神,後殿供奉玉皇大帝、觀音、天后。
新橋村(廣東省深圳市寶安區沙井街道下轄村)
觀音天后古廟

歷史遺蹟

永興橋,全橋用花崗岩石砌築,橋長50米,寬3.4米,三個橋洞。結構嚴謹,造型美觀,橋欄有龍鳳圖案的浮雕。清康熙年間(1662—1722年),監生曾橋川在新橋村西的前溪上建了一座橋,日久傾頹。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武生曾大雄,欽賜翰林曾聯魁,貢生曾騰光、曾應中等人倡議捐資重建。1984年永興橋被公布為深圳市文物保護單位。
永興橋下的新橋河與茅洲河相通,與珠江口相連,古代往來船隻如梭,北橋頭設有碼頭供船隻停靠。橋東原有一墟市,叫清平墟,是當時松崗、石岩、沙井等地的貿易區。抗日戰爭爆發後,清平墟開始衰落,現在新橋村仍保存一間舊日當鋪。橋東原有一座五層高的文塔,與永興橋交相輝映,頗為壯觀。60年代取磚建糖廠而被拆毀。

地方習俗

舞麒麟,從清初至20世紀80年代末一直盛行,新橋的舞法因從東莞傳入,稱為東莞麒麟。鼎盛時期附近各村(新橋、上寮、上星、新二、黃埔、南洞、長圳、玉律、塘家曾氏)均有一支隊伍,每逢各村的喜慶日、祭祖及春節都會相互拜賀交流,一直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開始興起醒獅團隊,成立新橋聯合醒獅武術隊。

本地美食

傳統節慶食品有炒米餅、煎堆、菱角、月餅。

公共設施

村內有新橋國小,共6個年級,24個班,2015年,在校學生1352人,教職工80人。有明德幼稚園、陽光第二幼稚園、虹繽幼稚園,在園幼兒共1860人,教職工130人。建有籃球場、網球場、足球場、桌球室、羽毛球館、新橋公園。村民活動中心有景城花園會所、古喬曾公祠,並建有新橋圖書館,藏書5萬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