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店鎮(山西省長治市沁縣下轄鎮)

新店鎮(山西省長治市沁縣下轄鎮)

新店鎮位於縣城南部15公里處,緊臨襄垣縣,是沁縣的南大門。“太焦”鐵路、“208”國道、省道東長線穿鎮而過,新河線、棟三線、新次線等輻射周邊五個鄉鎮,地勢平坦,交通便利,景色宜人,土地肥沃,物產豐富,民風淳樸,社會穩定,商貿經濟發達,文化底蘊深厚,是沁縣南部區域經濟重心和交通網路中心。全鎮轄34個行政村,99個自然村,4123戶,14417口人,耕地面積44088畝,2012年人均收入4738元。鎮黨委下設39個黨支部,其中機關支部1個,學校支部2個,其它事業支部2個,農村黨支部34個,共有黨員918名,全鎮共有村兩委幹部190名,其中:村支部委員104人、村委會委員134名,交叉任職的48人,農村街巷硬化實現全覆蓋。歷史文物有銅鞮宮遺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新店鎮
  • 外文名稱:XinDian Town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山西省長治市沁縣
  • 下轄地區:34個行政村,99個自然村
  • 政府駐地:山西省長治市沁縣新店鎮委(208國道東)
  • 電話區號:0355
  • 郵政區碼:361101
  • 地理位置:沁縣南邊
  • 面積:118平方公里
  • 人口:14838口人
  • 方言:晉南方言
  • 氣候條件:大陸性氣候
  • 著名景點:銅鞮宮遺址
  • 車牌代碼:晉D
  • 耕地面積:44088畝
歷史沿革,地理環境,自然資源,礦藏資源,土地資源,水資源,動植物資源,人口統計,社會事業,交通運輸,風景名勝,

歷史沿革

新店鎮春秋戰國時為越地。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地屬閩中郡。
建安初閩地設五縣,屬候官縣。
三國時期及晉武帝平定孫吳後,均屬東安縣。
西晉太康三年(公元282年)析東安縣置同安縣,後又省入晉安縣。[1]
南朝宋泰始四年(公元468年)晉安郡改為晉平郡,梁天監年中(公元503-519年)又分晉平郡,置南安郡,新店均屬其轄。
唐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析南安縣西南四鄉置大同場。
五代後唐長興四年(公元993年)升大同場為同安縣,屬同安縣的綏德鄉。
一千多年來,新店鎮行政建制歷經多次變更,宋至民國前期,大部屬翔風裡13、14都,小部(10個行政村)屬民安里10都。
清乾隆四十年(1755年),劃歸馬巷廳管轄。
民國元年(1901年)仍屬同安縣,
民國二十三年(1924年)同安縣實行保甲制度,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屬於同安縣第二區第十五辦事處,聯保取名"仁風",設有17個保。
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屬同安縣仁風鄉、振南鄉。
解放初屬於同安縣第五、第六區。
1952年7月改屬於第十區。
1955年8月屬於洪鐘區,
1956年6月屬於馬巷區。
新店鎮黃昏的人們1958年3月撤區,新店分設為新岩、鹽山、前線3鄉。1958年10月,為東風公社。
1959年建新店公社,
1960年4月,屬馬巷公社。
1961年10月為新店區和縣屬漁業公社,
1964年4月為新店公社和東坑公社。
1969年1月,撤消東坑公社,埯山、湖頭等8個大隊劃歸新店公社。
1971年3月,南安石井公社的蓮河、霞浯2個大隊劃歸新店公社。
1984年9月,撤社建新店鄉。
1987年10月,撤鄉建新店鎮至今。
1997年05月01日,同安撤縣設區,屬於同安區
2003年10月設立翔安區,劃歸翔安區管轄。[1]

地理環境

新店鎮位於東經112度44分,北緯36度38分,屬大陸性氣候,夏季為東南風,春冬季為北到西北風,海拔在916—1100米,年均氣溫9攝氏度。最低氣溫-28攝氏度,最高氣溫36攝氏度,無霜期170天,年降雨量600毫米。
鎮域內高原丘陵區和河谷盆地各占一半,湖泊3座,80%河流經新店,從萬泉湖流入襄垣境內,水資源極其豐富。

自然資源

礦藏資源

新店鎮境內已發現的礦產8種,礦產地38處。其中高嶺土、花崗岩石是最多的非金屬礦,分布比較廣、具有較大開發價值。

土地資源

新店鎮有土地83.4平方公里,灘涂18.67平方公里,鹽田16.22平方公里(至2005年6月,鹽場全部廢轉)。土地總面積中有耕地36703畝,淡水域3987畝,山林1.4萬畝。

水資源

新店鎮地下水資源面積為94.87平方公里。河流總流域面積80.6平方公里,幹流長2.5公里。已探明溫泉2處。

動植物資源

新店鎮九溪沿岸風光新店鎮植被為亞熱帶雨林區。植被均為次生植被和人工植被,覆蓋率38.2%。植物資源豐富,各類主要植物1065種。森林植被以馬尾松、木麻黃為多。農作物以水稻、花生為著。蔬菜以紅蘿蔔、大蔥等為主。果樹以龍眼聞名。家養禽畜有9類23種,以豬、牛、雞、鴨為大宗。海水魚類400多種,以文昌魚、石斑魚、真鯛魚(佳臘)為名貴,有"文昌魚故鄉"之美稱。淡水魚類25種,以羅非魚、福壽魚為多。野生動物以麻雀、家燕、八哥為多,蛇類以草蛇、青竹絲蛇、海蛇、蟒蛇等為主。
有機玉米1000畝、密植玉米23000畝,沁州黃種植6000畝、設施蔬菜950畝、核桃經濟林種植5500畝,生豬規模化養殖、規模化肉牛育肥,肉雞規模化養殖,另有生態莊園2處。近年來,我鎮大力發展招商引資,其中食品加工廠、煤焦發運站、秸桿固化成型燃料廠已在我鎮建設投產。

人口統計

1949年全鎮總戶數3295戶,人口10977人;1978年全鎮總戶數3747戶,人口15764人;2010年全鎮總戶數4484戶,人口14838人。

社會事業

2010年,全鎮34個行政村全部通水、通電、通公路、通電話,71%的行政村通有線電視、91%的行政村通自來水,網際網路用戶達到763戶。2004年至2010年全鎮共完成街道硬化365.7公里,完成集中供水4200戶,水、暖、氣已經實現和縣城接軌,300多餘農戶在新農村建設政策的扶持下建了沼氣池,用上了清潔能源。小西溝等村安裝可視電話70餘戶,被譽為沁縣可視電話第一村;新店村投資100餘萬元建設二層商業住宅小區一處;新店供銷社投資110萬元的星網工程全面完工,標緻的建設、精美的歐式風格,為街面添加了新的光彩。
全鎮有中學1所,普通國小16所,其中,寄宿制國中1所、國小4所。鎮中心衛生院與長鋼總醫院合併,醫療條件優越,能開展骨科、普外、婦科的常規手術。現有村級衛生所39個,村級衛生所實現全覆蓋。2010年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達到95.7%,兒童免疫接種率達100%。
截止2010年鎮文化站實現全國文化資源共享,村村建設了村級組織活動場所和文化活動中心,配備了圖書、書櫃及投影、影箱等文化資源共享設備,開通了黨員幹部遠程教育學習網,57%的村莊安裝有籃球場和體育健身器材。

交通運輸

新店鎮交通便利,太焦鐵路、208國道、省道車長線縱貫而過,自古為交通重鎮。

風景名勝

銅鞮宮遺址位於新店鎮古城村南部,建於晉國時期,為晉大夫羊舌氏食邑,周定王二十一年(前551年),晉平公置銅鞮邑為晉國的別邑(即陪都),並建銅鞮宮。銅鞮宮北垣因河水沖刷而不存,東南兩面牆體夯層依稀可辨。東南城角保存最為完好,遺存高6米,底寬10餘米,略呈圓柱狀,夯土層清晰可見,東、南、西三邊的護城河尚存。羊舌氏三賢墓都位於古城村;二神口舍利塔位於新店鎮二神嶺村東200米處。據碑刻記載,這座禪師塔建於明末,距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塔通體為磚石建築,通高4.5米,座高0.6米。底層為石砌築精細,為明代舍利塔中的精品。東莊村節孝牌坊建於明嘉靖年間,清朝光緒時重修,四柱三門,懸山頂,石質,有木質匾額“貞同金石”懸於坊額。已列為重點文物。
新店自古為兵家必爭戰略要地,抗日戰爭期間,南底水村、大端村、古城村曾分別為八路軍總部、晉東南軍政幹部學校、冀豫晉省委住址,朱德、彭德懷、左權將軍在南底水總部駐地期間,幫助決死隊舉辦了西林整軍訓練,指導冀豫晉省委召開了“六月會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