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平彝族傣族自治縣農業志》是新平彝族傣族自治縣農業局編纂的地方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新平彝族傣族自治縣農業志
- 作者:新平彝族傣族自治縣農業局
- 出版時間:2010年01月
- 類別:地方志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
內容簡介
一、本志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遵循黨和國家法律法規,實事求是,以實記事。二、時限,上至可追溯的事物發端,下至2005年末,個別事物上下浮動。三、全志內容主要為本系統現行體制的職能範圍,以種植業、農業機械、農村經濟管理、農村能源為重點,畜牧、林業、水利、菸草、鄉鎮企業另有專志,本志不作詳記,只取用有關數據和相關內容。
作品目錄
封面
新平彝族傣族自治縣農業志
圖片
縣農業局辦公樓
原縣農業局綜合辦公樓
省農業廳副廳長孫偉(左三)到我縣大開門視察雜交稻制種
省農機局科教處長朱澤忠(右)、地區農機校研究員傅其山(左)對拋秧秧苗播種器研究成果進行鑑定
省農機局科教處研究員陳祖恩(中)、地區農牧局副局長鄭崇遠(右)對拋秧秧苗播種器研究成果進行鑑定
省農業廳副廳長孫偉(中)主持在我縣召開的全省雜交水稻生產現場會
地區農牧局長劉汝陽(左一)、副縣長羅德林(中)、副局長張紹平(右三)察看旱育秧長勢
地區農牧局長李坤在縣農牧局站所長會議上講話
地區農牧局長周光國(左三)、副縣長吳秉謙(左二)察看雜交水稻生產情況
縣委書記羅崇敏(中)在旱育秧現場會上
縣長范紹興在縣農牧局站所長會議上講話
縣政協主席羅永祥(左三)組織政協委員視察水塘鎮青刀豆生產情況
老農業局長、分管農業副縣長周萬福在縣農牧局站所長會議上講話
農業結構調整附圖
青刀豆中後期管理現場會
1970年老廠竹園生產隊副業組編織谷籮
1972年漠沙曼竜生產隊對甘蔗進行施肥培土
1977年水塘新寨梁子社員選甘蔗種苗
1996年水塘新寨再生稻後種洋芋現場會
蒜苔豐收
小米辣豐產
紫稻長勢良好
斗戛脫毒紅薯
新化村民望著煙後大蒜笑
青刀豆管理現場會
大棚辣子
煙後蠶豆豐收在望
生薑豐收
玉米與大豆套種
香蕉長勢喜人
荷藕
絲瓜
台灣青棗
1970年建興公社復興五隊50天削平6個山頭開出大寨田275畝
1970年復興“老愚公班”老貧農開挖大寨地(左圖)、1972年前進公社納溪七隊冬季農田基本建設(右圖)。
1972年的積綠肥
1971年者竜腰村婦女耕田
1973年老廠公社猛丙大隊社員在薅秧
1977年漠沙曼勒十一隊社員“開秧門”
1973年建興公社建興大隊社員春耕
1972年漠沙公社曼蚌大隊曼竜生產隊對早稻進行中耕管理
1972年前進公社西關五隊收割稻穀
1972年前進公社西關五隊社員交售公糧
1972年前進公社西關四隊將谷把送往打場
玉溪地區種子站長陳德華作講座
旱育秧現場培訓
村農科員農業科技基礎理論培訓
旱育秧管理現場培訓
水育秧現場培訓操作蓋膜
小麥中耕管理現場培訓
良種推廣
1977年漠沙利用冬溫條件進行玉米親本繁殖和配製雲雜1號、2號良種供大田使用
1971小麥田間選種
1972年蠶豆田間選種
雜交稻制種田
小麥良種推廣豐收在望
旱育秧獲省農業廳科技推廣三等獎
拋秧獲省農機局技術推廣一等獎
水稻雙行條栽
荔枝雙芽嫁接獲玉溪行署科技進步三等獎
薄膜育秧
馬鹿塘洋芋露地與覆膜栽培對比
玉米剝包曬籽
玉米薄膜栽培
1990年漠沙防治早稻細菌性條斑病及白葉枯病
水稻病蟲害診治
玉米病蟲害防治
田間防治稻飛虱
稻飛虱蟲口密度調查
水稻病蟲發生調查
1996年斑潛蠅統防
防治柑桔病蟲害
沼氣池施工現場
沼氣池進、出料口
沼氣利用
建設中的三配套沼氣池
旋耕機現場展示
煙墒起壟機調試
大型聯合收割機現場展示
韓國進口收割機操作演示
機耕路
煙墒起壟
水田旋耕
機耙
機收
農戶操作粉碎機
1972年建興公社馬鹿大隊首次使用拖拉機耕地
縣委、縣人民政府在1979年四千會上獎給先進生產隊手扶拖拉機
1972年西關五隊使用腳踏打穀機
1972年城關四隊使用電動打穀機
1972年漠沙龍河土鍋寨生產隊婦女管理鳳梨地
傣族婦女為水果甘蔗除草
荔枝嫁接苗
芒果高枝嫁接成活苗
香蕉
紅香蕉
荔枝
梨
石榴
楊桃
台灣青棗生產情況採訪
土瓜
榮譽附圖
榮譽附圖
審稿會人員合影
農業志編纂領導小組成員合影
主編、執行主編、指導編輯合影
圖片附圖
新平彝族傣族自治縣農業區劃圖
《新平彝族傣族自治縣農業志》編纂領導小組成員及編纂人員名單
序一
序二
凡例
目錄
概述
大事記
第一章 自然資源
第一節 氣候資源
一、地質地貌
二、氣候
三、降水量
四、農業氣象災害
五、歷史氣象、地質災害
第二節 水資源
一、地表水
二、地下水
三、水資源開發及利用
第三節 土地資源
一、土地資源利用狀況
二、耕地
三、土地類型及肥力
第四節 植被
第二章 農業區劃
第一節 農業氣候區劃
一、暖熱少雨無霜區
二、溫熱少雨微霜區
三、溫熱雨量適中微霜區
四、溫暖雨量偏少輕霜區
五、溫暖少雨輕霜區
六、溫暖雨量充足輕霜區
七、溫和雨量偏少重霜區
八、溫和多雨重霜區
九、溫涼多雨嚴重霜凍區
十、冷涼多雨嚴重霜凍區
第二節 種植業區劃
一、低熱河谷稻、蔗、果、菜區
二、亞熱河谷糧、蔗、果區
三、溫暖中山糧、煙、油、菜區
四、溫暖中山糧、茶區
五、溫暖中山乾旱糧、煙、果區
六、冷涼中山糧、茶、果、藥區
第三節 農業機械化分區
一、河谷糧、蔗、煙、熱帶經濟林果區
二、山區林、牧、煙、茶、糧、經濟林果區
第四節 熱區經濟作物規劃
一、熱區劃分及範圍
二、熱區農業自然資源及評價
三、熱帶植物種植現狀
四、規劃目標
第五節 農業後備資源調查與規劃
一、農業後備資源調查結果
二、行政村立體氣候分布
三、農業綜合開發規劃
第三章 農業生產關係
第一節 封建土地所有制
第二節 減租退押和土地改革
一、減租退押
二、土地改革
第三節 農業互助合作
第四節 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
第五節 大躍進和人民公社
一、大躍進
二、人民公社
第六節 農村經濟體制改革
一、調整關係放寬政策
三、專業戶重點戶經濟聯合體
四、農業專業合作社及協會
五、鄉鎮企業
第四章 農業生產
第一節 農業人口與勞力
一、農業人口
二、農村勞動力
第二節 農田水利基本建設
一、商品糧基地建設
二、糧食自給工程
三、滇中現代化農業示範工程
四、高穩農田建設
五、扶貧項目
第三節 耕作制度
一、種植制度
二、作物構成
第四節 糧食作物
一、稻穀
二、玉米
三、小麥
四、蠶豆
五、薯類
六、豌豆
七、大豆
八、雜糧
第五節 經濟作物
一、甘蔗
二、烤菸
三、棉花
四、花生
五、油菜籽
六、蘿蔔籽
七、芝麻
八、大麻
第六節 其他作物
一、蔬菜
二、飼料
三、綠肥
第七節 水果生產
第八節 栽桑養蠶
第十節 農業產值
第五章 農村能源和環境保護
第一節 節 能改灶
第二節 沼氣池建設及綜合利用
一、沼氣池建設
二、沼氣、沼液、沼渣綜合利用
第三節 太陽能利用
第四節 環境保護
第六章 農用工具和農業機械
第一節 農機具的發展演變
一、耕作機具及作業量
二、種植機具
三、收割脫粒機具
四、農副產品加工機具
五、植保器械
六、排灌機具
七、追肥器械
八、新型農機具研製
第二節 農機技術推廣
一、農機技術培訓
二、農機技術推廣及技術服務
第三節 農機安全監理和經營服務
一、農機安全監理
二、農機具供應
三、農用柴油管理
第四節 農機基礎設施建設
第七章 農村經濟與管理
第一節 農村經濟發展狀況及結構
一、農村經濟發展狀況
二、農村經濟產業結構
第二節 農村合作經濟經營管理
一、集體經濟時期的經營管理
二、家庭聯產承包後的經營管理
第三節 集體經濟分配
一、收益分配
二、糧食分配
第四節 農民負擔及農村稅費改革
一、農民負擔狀況及監督管理
二 農村稅費改革
第五節 農村合作基金會
第六節 農民生活
第八章 農業信息
第一節 農業信息體系
第二節 農業信息傳遞及效果
第九章 農業科技教育
第一節 學歷教育
第二節 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
第三節 培訓農民
一、農業科技實用技術培訓
二、綠證培訓
三、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
第十章 農業科技
第一節 農業科技隊伍
一、國家事業單位科技隊伍
二、農民科技隊伍
第二節 農業科技試驗、示範和推廣
一、引進試驗示範繁育和推廣良種
二、引進新技術試驗、示範和推廣
第三節 病蟲草鼠害發生及防治
一、檢疫對象
二、農作物病蟲草鼠害及防治
第四節 改進和革新熟制
第五節 平整土地、培肥改土
第六節 農業科技推廣成果
第十一章 機構沿革
第一節 行政管理機構
一、辦公室
二、計畫財務科
三、科教法規宣傳科
四、農業生產管理科
五、農業區劃辦公室
第二節 黨群組織機構
一、黨組織
二、工會
三、共青團
四、婦委會
五、關心下一代工作協會
六、老年體育工作協會
第三節 農業科技推廣機構
一、縣級
二、鄉鎮級
第四節 農村經濟管理機構
一、縣級
二、鄉鎮級
第五節 農機管理機構
一、縣級
二、鄉鎮級
第六節 企業機構
一、地方國營腰街農場
二、繭絲綢公司
第十二章 先進表彰
第一節 先進集體
一、省部級表彰
二、地廳級表彰
三、縣處級表彰
第二節 先進個人
一、行政事業單位獲縣處級以上表彰的先進個人
二、農民學科學用科學積極分子
第十三章 人物
第一節 人物簡介
周萬富
羅祖全
楊壽安
彭鵬年
方萬才
蔣永清
王凱
曾白菊
李仕賢
許朝安
龔正發
鄒永祥
邱從富
李華俊
普學才
楊仕祥
張雲林
黃慶貴
張紹平
張明貴
杜春明
劉世恩
周勇
楊鳳麗
李學成
管學清
羅紹暉
高國富
方紹雲
趙清明
劉支從
普順
熊德彪
馬家斌
侯俊
龍順發
管朝林
楊險峰
第二節 高、中級專業技術人員名錄
一、高級專業技術人員
二、中級專業技術人員
附錄
一、中共新平縣委向第一次黨的代表大會工作報告(節選)
二、中共新平縣委《關於大力開展超包產運動為實現六○年特大躍進的幾條規定(草案)》
三、新平縣農業生產領導小組緊急通知
四、認真調整農業結構,加快經濟發展速度(節選)——趙家貴在新平縣委四乾會的報告
五、新平縣政府辦《關於縣級各有關單位參與一九九○年全縣大春糧食科技聯產承包服務的崗位責任》
六、靠科技進步,民族地區雙季稻八年畝產超噸糧
七、新平縣九六年晚稻萬畝旱育秧示範喜獲豐收
八、雜交玉米制種
九、新平縣“九五”期間農村經濟管理工作
十、雜交水稻制種
十一、嚴格執行檢驗規程,不斷提高種子質量
十二、新平縣農機校二○○三年工作總結
十三、推廣清潔能源沼氣,改善農村環境面貌
十四、積極發展訂單農業,促進農業結構調整
十五、統一票據,進一步規範農村財務管理
十六、加速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的對策
十七、新平縣委關於包交提留到戶若干政策問題的解決辦法(趙文洗提供)
十八、憶參加新平農村經濟改革工作(趙文洸)
編纂始末
著作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