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20231.8畝(其中:田1599.9畝,旱地 18631.9畝),人均耕地12.3畝,主要種植水稻、玉米等作物;擁有林地7861.6畝,其中經濟林果地470畝,人均擁有林果面積0.3為。主要種植砂仁、團花樹、柚木等經濟林果;水面面積990畝,其中養殖面積8.5畝;荒山荒地69,614畝,其他面積3,614畝。
該村的礦產資源豐富,有鐵、銅、鋁、鋅等不僅存儲量大、品種多、品位比較高,在全省範圍也是不多的富礦區。
基礎設施
該村到鄉政府道路為沙石路;進村道路為土路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18公里,距離集貿市場18公里。全村共擁有汽車21輛,有農用運輸車2輛,拖拉機301輛,機車369輛。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861畝,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451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3畝。
到2010年底,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68戶;裝有太陽能農戶108戶。該村農戶有9戶居住在磚混結構房,有361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10年農村經濟總收入428.7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188.4萬元,占總收入43.9%,畜牧業收入38萬元,占總收入8.9%,(其中:年內出欄肉豬1234頭,出欄肉牛11頭,出欄肉羊1頭,家禽6280隻);漁業收入4萬元,占總收入0.9%,林業收入27.2萬元,占總收入6.3%,第二、三產業收入12.8萬元,占總收入3%,工資性收入14萬元,占總收入3.3%,農民人均純收入1001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為主。全村外出勞務收入14萬元,常年外出務工人數14人,在省內務工14人。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種植業,主要銷售往縣內。2010年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253.6萬元。該村目前正在發展糧、茶、膠等特色產業,計畫大力發展種植產業。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370戶,鄉村人口1650人,其中男性842人,女性808人。其中農業人口1650人,勞動力958人。該村以瑤族為主。到2010年底參加農村合作醫療1238人,參合率75%;享受低保683人;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406人,參保率24.6%。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鄉衛生院,衛生所面積為100平方米,有鄉村醫生2人,該村距離鄉衛生院18公里。該村建有公廁4個,無垃圾集中堆放場地,無村內生活排水溝渠設施。
文化教育
該村建有國小1所,校舍建築面積1,124平方米,擁有教師12人,距離鄉中學18公里。目前整個行政村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356人,其中小學生280人,中學生76人。
該村沒有文化活動室、無圖書室、無業餘文娛宣傳隊。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10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233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2,935畝,其中土地流轉面積2,779.94畝。該村己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一事一議制度,本村公益事業建設向民眾統一籌資、籌勞,一事一議籌資6400元,人均籌資30元;一事一議籌勞1860個,人均籌勞10個工日。年末集體總收入0萬元,固定資產總額為7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委託管理 ,定期開展村務公開是,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是 ,主要以會議方式公開。
基層組織
該村建有黨支部1個,下設5個黨小組,共有黨員36人,少數民族黨員36人,其中男黨員33人、女黨員3人。
村委會由支書、主任、副主任等組成,下設6個村民小組。
該村有團支部1個,共有團員44人。
人文地理
該村委會的文化事業隨著經濟的發展,基本條件的改善,文化事業也有很大發展。村委會黨支部和村幹部經常對民眾進行民族團結、愛國主義,堅持社會主義道路的教育,進行普法學習宣傳教育,進行科學知識,計畫生育宣傳教育。全村多年來,做到社會穩定,安居樂業,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得到穩定持續的發展,村民認真實行村民自治,行使村民權利,參加全村重大事務的管理,使全村各項事業有章、有序地進行。
做豆腐是瑤族民眾最拿手的一門手藝,豆腐製作採用全手工,製作出來的豆腐色香味俱全,吃了滿口生香。右邊這副磨就是瑤族用來作豆腐的工具,看著它,也可以看到那遠去的瑤族作豆腐歷史,現在它或許已經不用了。
新農村建設
近年以來,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各地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實施方案,積極組織、開展新農村建設的項目、規劃,總投資100萬元。內容包括生產發展、村容村貌整治、農民增收、鄉風文明、民主管理等方面。
發展重點
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該村現存主要難點是經濟欠發達,基礎設施差,不能較好的發展生產和改善生活狀況。
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今後發展的思路是,大力發展
種植業、
養殖業、增加教育投入,改變人員素質低的現狀。礦多是該村最明顯的優勢,做好與礦業有關的服務業在今後相當長一段長時間內是該村必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