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鹿境
- 別名:六阿鄉、六仔鄉、蠟仔
- 行政區類別:鄉
- 所屬地區:中國華南
- 電話區號:0660
- 郵政區碼:516415
- 地理位置:廣東省海豐縣境內
- 面積:約15平方公里
- 人口:約52622人(包括旅居,2008年數據)
- 方言:福佬話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 民族:漢
- 主要姓氏:呂、蔡
- 行 政 村:新南、池口、新山、新北、新東
- 自 然 村:32個
- 鄉民口號:團結互助 積極進取
村落概況
村民委員會名稱 | 村民委員會曾用名、別名 | 下轄自然村名稱 |
---|---|---|
新南村 | 鹿南、金交椅 | 仙踏石(包括張厝園)、大鄉一、大鄉二、閖口(俗寫簡體字“門+水”)、新城(舊稱:半輋)、和平(舊稱:後畔)、田寮。 |
池口村 | 池口、大凹。 | |
新山村 | 鹿山、大山腳 | 山頭社、大渡頭、甲科、汪厝村、大宮邊、石腳桶、高町、番洞、烏石橋、呂厝田寮、謝厝田寮。 |
新北村 | 鹿北、坑尾 | 大園、舊厝、塘尾、後山仔、園仔、劉社、井仔、田腳厝、渡仔。 |
新東村 | 鹿東、後廊 | 頭前、中巷、後畔、局地仔。 |
村委名稱 | 農業戶數 | 人口 | 遷出城鎮人口 | 旅居港、澳、台、國外人口 |
---|---|---|---|---|
新南 | 1007 | 4761 | 4454 | ≈16000 |
池口 | 324 | 1650 | 1438 | ≈4500 |
新山 | 595 | 2648 | 2508 | ≈7500 |
新北 | 437 | 1865 | 1808 | ≈6400 |
新東 | 347 | 1798 | 1698 | ≈5500 |
地理氣候
光照充足,多年平均日照時數為1900~2100 小時,日照百分率為 44~48%,光合潛力每 1/15 公頃約7400kg。“冬不寒冷,夏不酷熱,夏長冬短,春早秋遲"也是主要氣候特點之一。最冷月 1 月份的平均氣溫 14℃左右,10℃低溫日數的多年平均為 2.9 天,5℃低溫日數的多年平均為 0.1~0.3 天,極端最低氣溫 1℃;而最熱月 7 月份的平均氣溫 29℃左右, 35℃高溫日數的多年平均為 0.7~1.5 天,極端最高氣溫 38.8℃,名副其實的冬不冷、夏不熱。據統計,夏季長達 183 天左右,而冬季只有 10 天左右。春早秋遲,初春在 2 月初巳經來臨,而初秋至 10 月底才姍姍來到。
歷史沿革
文化教育
麗江月色
每當月圓之夜,站在鹿境山嶺可看到麗江月色之佳景,尤其是秋高氣爽的晚上,碧空無雲,皎潔明月,將清輝傾灑下來,給微波不興的江面上塗了一層光明、淡雅、柔和的月色。岸邊的翠竹綠林都輪廓清晰地倒映在麗江上。微風拂過,水面上會搖曳出層層閃亮的波光,美不勝收。據載:南宋末代 皇帝端宗兵敗之後,曾率兵船從陸豐甲子港出發,順東溪往西,爾後到達西溪麗江埔。將士們為麗江月色所迷住,從而激發出他們收服破碎河山的豪情壯志。以前,清澈的麗江水是半鹹半淡的,外面的海水從麗江口溯流倒灌,進行滲透,枯水季節的影響範圍更大。因此,麗江就能夠蘊育滋生出豐富的浮游生物和有機物質,如此得天獨厚的條件恰好是蚝蚌繁殖成長的理想場地。月光如流水一般舒緩地瀉在麗江上,旋即折入水中,照徹江底密密叢叢的貝殼蚝蚌上,使得一些銜珠的老蚝貝,更見璀燦耀眼。與此同時,江底的光芒紛紛返身折射,透出江面。頃刻間,粼粼浪花跳躍著,浮光躍金,好像萬千螢蟲在閃爍流動,與碧天上的星光月色遙相輝映,確實是美不暇接。麗江月色曾經使古往今來多少文人墨客留連忘返,浮想聯翩,留下讚美的詩詞。
長空眾宿皆為掩,極目飛鳥未定棲。此夕扁舟乘興好,也應絕勝棹剡溪。——清康熙二十二年海豐知縣姚德基(浙江人)
鹿境物產
大事記略
1949 年:10月 11日,海豐宣告解放,鹿境鄉同時慶祝解放。
1950 年:全縣行政區域劃分為七區一鎮 44鄉,鹿境歸屬第一區新霞港鄉。
1951 年:鹿境新東北村為全縣土改運動試點。同年,開展“清匪、反霸、退租、退押"八字運動。
1952 年:全縣開展土改運動,評定階級成份。鹿境各村派駐土改工作隊,各村成立貧僱農主席團、領導土改工作。
1953 年:成立“龍山區"(即十一區),鹿境歸屬龍山區管轄。是年實行糧食統購統銷政策。9月 2日,強颱風12級以上,降雨量 116.9 毫米。鹿境內澇成災二天,房屋倒塌,作物損失嚴重。
1954 年:新南組織勞力,對麗江下游進行裁灣截流,築壩蓄水的改造工程。經排鹹蓄淡,成為“淡水池"。既可灌溉農田,又可供村民飲用。是年,進行第一次人口普查。
1955 年:鹿境出動勞力,修建“引赤工程",從赤岸經關東、赤山、新江將赤岸溪水引入鹿境,灌溉農田。鹿境各村開始辦初級農業合作社。
1956 年:完成從初級農業合作社到高級農業合作社過渡。是年,開展對私營商店、工廠實行“公私合營"改造私營企業為“合作化"。同年,新南村呂以輦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北京大學。當年秋,新東北國小開始辦國中班,被縣教育部門命名為“海豐縣第七中學"。
1958 年:9月成立海城人民公社、三新鄉(鹿境)歸海城公社管轄。 是年,公社組織社員上山砍柴,興建高爐,大煉鋼鐵。在農業生產中,大搞深翻改土,小棵密植,雙龍搶珠等不切合實際的大增產運動。浮誇風盛行,農業生產受到極大影響。同時又大辦公共食堂,吃飯不用錢,大刮共產風。
1959 年:該年中期:鹿境全鄉從海城公社劃歸陶河公社管轄。當年 10月動工興建公平水庫,鹿境各村集中主要勞力上水庫參加勞動。
1960 年:6月 8日和 9日,鹿境各村遭受颱風、暴雨,海潮襲擊。
1961 年:冬,鹿境從陶河公社劃出,成立三新人民公社。
1962 年:鹿境“三新虹吸管"穿過麗江江底,引青年水庫水解決農田的灌溉。是年 8月 31日—9月 3日,遭受颱風、暴雨、海潮襲擊。
1963 年:麗江渡仔溪首次架設木橋,結束村民坐渡船過溪的歷史。 當年,池口從新山大隊劃出,成立池口大隊。
1964 年:開展“小四清"運動。是年 7月進行第二次人口普查。
1965 年:4月,三新公社撤銷,歸入海城人民公社管轄。7月,鹿境各大隊開展“四清運動"。是年 10月,興建西溪水閘及麗江水閘。是年 11月 18日,創建《香港呂氏宗親會(有限公司) 》 。
1966 年:5月“四清運動"結束。5月 16日,中共中央發布《五·一六通知》,宣告文化大革命開始。是年 9月,新南創辦全縣第一所農業中學“海豐縣新南農業中學" 。是年秋,西溪(西閘)橋閘竣工通車通船。
1967 年:經縣政府批准,將麗江 10孔橋閘,劃出一個專給新南、池口排水、排洪。是年冬,全縣對黃江流域進行裁灣截直改造工程。
1968 年:4月,海城公社成立革命委員會,鹿境各大隊也更名“革命委員會"。是年 11月,興辦合作醫療。
1969 年:組織貧下中農宣傳隊進駐學校,大批教師回原籍學校任教。當年 10月,全縣教育改革工作現場會在新南召開。是年,開展活學活用毛澤東思想,大搞“忠字化" 、 “早敬" 、 “晚敬"活動,向毛主席表忠。 當年,潮安有一批移民被安排到鹿境各大隊落戶。(其中新南就有 12戶)。
1970 年:貫徹中央檔案,開展“一打三反"運動。
1971 年:7月,縣政府組織農村支部書記到山西省昔陽縣大寨公社參觀學習。是年,池口大隊組織勞力修建一條長 100米,高 7米,上寬 8米的欄河堤道。 當年,鹿境各大隊向幹部、民眾傳達中共中央“關於林彪叛黨叛國"檔案。
1972 年:南方日報發表題為《開門辦學好--海豐縣新南農業中學調查報告》的特寫文章。
1973 年:鹿境各大隊開展基本路線教育運動。創建《香港海陸豐蔡氏家族會(有限公司) 》。
1974 年:鹿境各大隊組織“批林批孔"。是年 12月,海城公社劃出北平、新江等七個大隊歸屬城東公社。鹿境仍屬海城公社管轄。
1975 年:海城公社與聯安公社共建大液河橋閘,並於當年修建青年水庫排洪裁灣截直工程。鹿境各大隊組織勞力參加工程建設。
1976 年:當年毛澤東、周恩來、朱德三位偉人相繼逝世,鹿境各大隊組織幹部、民眾舉行悼念活動。是年 10月 24日,鹿境各大隊集會慶祝粉碎“四人幫"反黨集團的偉大勝利,文化大革命宣告結束。
1977 年:鹿境各大隊組織專業隊,支援“朝面山水電站"建設。是年冬,各大隊平整土地,修機耕路,大搞水利建設。
1978 年:貫徹落實中共中央(1978)11 號檔案,落實政策,平反“冤、假、錯"案。鹿境部份幹部、教師得到平反、恢復工作。
1979 年:新南建設一座裝機容量 75千瓦的火力發電站,供全大隊照明之用。
1980 年:池口、新山、新北、新東在旅港同胞的支持下,都相繼建起了火力發電站,解決民眾的照明。是年,為地主富農分子摘帽,為其子女新定成份。
1981 年至 1984 年冬:接通縣電網,統一使用“一線用電",民眾用電照明得到全面解決。
1982 年:鹿境渡仔橋用水泥預製板建成通車。當年 10月 15日,取消海豐縣革命委員會,復用海豐縣人民政府名稱。公社、大隊也相繼恢復原名。是年 7月,開展第三次人口普查工作。
1983 年:開展打擊刑事犯罪活動,大力整頓社會治安秩序。
1984 年:1月,海城公社改稱為“海城區公所”。鹿境劃分為“新東北鄉” “鹿山鄉”(含池口) 、“新南鄉”。
1985 年:9月 10日,鹿境所屬學校的教師參加首屆“教師節”慶祝活動。
1986 年:6月,原新東北鄉劃分為“新北鄉”和“新東鄉”。是年,太陰娘宮全面大修重光。
1987 年:1 月,“海城區公所”易名“附城鄉人民政府”,原轄下各鄉改稱“村民委員會” 。鹿境劃分為:新南、池口、新山、新北、新東五個“村民委員會”。 當年 5月 21—22日,鹿境遭受歷史上罕見的特大暴雨。
1988 年:3月 1日,汕尾建市、轄三縣一區。當年新南集資建自來水廠。同年新建“新山國小”教學樓。10月重修“天后宮”。
1989 年:鹿境五個村委會黨支部開展黨建活動。是年正月,新山重修菩堤古廟。重修“文獻堂”。
1990 年:1月,鹿境五個“村民委員會”更名為“管理區辦事處” 。是年,進行第四次人口普查工作。
1991 年:重建“鹿境河東堂”呂氏祖祠。
1992 年:池口村重建二層的“池口國小”教學樓。
1993 年:新北、新東、池口管區新建二層的辦公樓。是年新北修建渡仔橋頭至村口的水泥道路。
1994 年:9月,原新豐國小劃分為“新北國小”及“新東國小”。“新北國小”另擇校址,新建一座學校。是年,新山集資安裝自來水管,村民飲用自來水。
1995 年:9月 8日,經縣統戰部批准,縣民政局、縣公安局登記備案,成立“海豐海外聯誼會鹿境分會”。同年新南國小另擇校址,新建三層教學大樓。 當年 12 月,西溪大橋及麗江大橋建成通車。
1996 年:新南投資,建設無害化公廁,並對曬穀町進行大修。 2月,新山開始修建獅地仔山腳水泥路。
1997 年:鹿境呂姓始祖青岡公墓塋進行大修。始祖青岡公墓塋重光大慶,海內外呂姓子孫舉行祭祀大典。同時成立“紀念始祖青岡公理事會”。是年 11月 18日,新南新建三層辦公大樓。
1998 年:鹿境呂、蔡二姓同胞共籌資340萬元。建成從海城至渡仔橋的海河公路(即海城至陶河)。全長 4500米。同年新北集資建設三橫三直的水泥村道3600米長。12 月,鹿境五個“管理區辦事處”易名為“村民委員會”。
1999 年: 6月新山村委會新建二層的辦公樓。當年 3月動工填基開始修建赤西公路。7月,新南學子呂薦瑞高考成績名列全市榜首,獲汕尾市“高考狀元”稱譽。同年,新南村委會投資 30萬元,加固麗江堤圍及建設排洪站。
2000 年:2-5月,修建從新東經新北、新山、池口至大凹村前的赤西公路(鹿境路段)。5月,新南學校新建二層樓的圖書館。6-7月,新山集資改建“榕仔腳”至村委辦公樓路段為 5米寬的水泥路面,並安裝路燈。10 月,新南建成一條經仙石、新二、新一、閖口、新城 5個自然村,長 1500米,路面寬 7米的水泥村道。 是年 10月,《鹿境蔡氏鄉史族譜》印製出版。11月,新山修建從村委會辦公樓接至赤西公路的水泥道路。 鹿境五個村委會全面架接電話線路。同年秋,建《新北村牌樓》一座,中共海豐縣委書記羅校題字。
2001 年:新南續建從西閘至雙山仔 800米長,寬 7米的水泥路道。新東建設路面寬5米,長1450米的水泥村道。新南田寮修建從大凹村至該村的路道。新山山頭社自然村重新修建村內及接赤西路的水泥路面村道。 12月 6日,輋港庵重建竣工,並舉行重光典禮。是年進行第五次人口普查工作。 鹿境鄉供電幹線全面換新整改。是年端午節,全縣龍舟錦標賽中,鹿境龍舟隊奪取亞軍。新北村委會被廣東省委省政府授予“文明村鎮”光榮稱號。
2002 年:元旦,鹿境五個村委會開通公共汽車。是年鹿境五個“村民委員會”進行換屆選舉“二委”幹部。9月,開始重建鹿境雙車道水泥結構的渡仔橋。
2003 年:新山、池口重修“文獻堂”祖龕,並於農曆七月廿二日列祖升座誌慶。
2004 年:鹿境渡仔水泥鋼根橋落成通車。當年端午節,在全縣舉行的龍舟錦標賽,鹿境龍舟隊奪得冠軍。龍舟隊奪冠後,有兩市四縣十八鎮,近百個自然村的宗親及鄰里民眾前來慶賀。鹿境五個村委會及海城靈爺宮、可塘蔡厝圍村六個地方同時演“頭標戲”,燃放煙花兩晚,盛況空前。 是年中秋節,《鹿境河東堂呂氏宗譜》正式出版。
2005 年:鹿境在渡仔橋頭及西閘路口興建“治安亭”。夜間安排民兵值班執勤,維護社會治安。新南村委會被廣東省授予“廣東省衛生村”光榮稱號。同年池口興建“老爺館”。
2006 年:國家宣布免徵農業稅。鹿境進行第三次的換屆選舉工作。是年,新山環村水泥路全面貫通。
2007 年:新南從西閘路口至新城天后聖母宮前 2500米長的水泥村道旁,安裝水泥線桿及路燈,並修建村前大池的欄桿。為發展全民健身運動,新南設定體育健身器械(包括籃球場、排球場)。 1月 8日,深圳電視台在鹿境新北國小開機拍攝電視連續劇《好大一片天》。 4月,《鹿境呂氏文獻堂族譜》印製出版。 10月,《新南村紀事》印製出版。
2008 年:8月《華夏呂姓歷代名賢錄》印製出版。
2009 年:1月,新南修建從(芳名亭)起經和平村前接大凹村前赤西公路的水泥道路。正月,“文獻堂”部份先賢功名匾重光懸掛。《鹿境風情錄》印製出版。同年重修鹿境蔡氏《濟陽堂》十一月十五日竣工,恢復明代古建築風貌,並舉行重光慶典。
近代鄉賢
革命英烈傳略
蔡素屏: (女)原名哲妹,1897 年生於海豐鹿境新北村富商之家。1912 年由父母主婚與彭湃結為夫妻,生下三個兒子。1922 年彭湃在海陸豐發起農民運動,日夜奔忙。素屏悉心照料其生活和接待農友,並支持彭湃燒毀自家田契以取信農民,還跟彭湃下鄉宣傳,志同道合。1923年 1月成立海豐縣總農會,派素屏到赤山鄉開展婦女工作,為了解決農會的活動經費,她不惜把隨嫁的金銀首飾變賣。1924 年跟彭湃到廣州,翌年東征勝利後仍回海豐工作。1926年參加中國共產黨,被選為一區婦女主任、縣婦協第一屆執委。1928 年敵軍攻占縣城、縣委指派素屏負責公平、赤坑、可塘等區的武裝鬥爭,同年 9 月 19日因叛徒告密,素屏在公平鎮平崗鄉被反動民團圍捕,面對敵人的嚴刑酷打,素屏堅貞不屈。9月21日在海城被敵人殺害,時年 31歲。
呂楚卿: (女)1898 年生於海豐鹿境新南村貧農家庭。二歲時送給舅妗作童養媳。18 歲到海城南豐布廠做工,廠里工人多是童養媳,楚卿悉心幫助,稱楚卿為“呂大姐" 。1925 年布廠成立工會,楚卿當選執委。翌年受聘為華倫布廠技術指導。1925 年秋加入中國共產黨。1926年,楚卿被選為海豐婦女解放協會第二屆執委。1927 年第三次武裝起義勝利,被黨組織派往赤石任婦女主任。1928年紅色政權失敗,楚卿帶領婦女武裝隊伍堅持反“圍剿"。是年 10 月,楚卿參加中共海陸惠紫特委在黃山峒召開的四縣黨代會,被選為特委婦委,領導四縣婦女的革命活動。1929 年 3 月,海陸惠紫特委和海豐縣委在銀瓶山石洞開會,被敵人發覺包圍,楚卿掩護特委和縣委其他同志脫險,而本人卻被敵人抓獲押至海城監獄,經多次刑訊、腿被打斷、仍堅貞不屈。農曆二月初五,兩個敵人抬著不能行走的呂楚卿上刑場,她在籮筐里高呼“中國共產黨萬歲" ,慷慨就義,時年 31歲。
蔡家俊: (男)1903 年生於海豐鹿境新北村農民家庭。1919年(16 歲)考進陸安師範學校;1922 年參加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1923 年加入中國共產黨。讀陸安師範時,與同學們辦進步刊物、組織學生參加革命活動1924 年參加彭湃領導的農運工作。曾任區農軍大隊長,中共海豐縣八區委員會委員。1927 年,海豐工農革命軍攻打捷勝城時遭到狙擊。他不顧個人安危躍上捷勝城牆,向抵抗工農革命軍的敵人進行宣傳,以共產黨員的英勇無畏精神感化敵軍,迫使敵軍自動打開城門,接受工農革命軍進城。1927年 3月,奉黨組織指示,調任五華縣中共縣委書記。1928年組織農軍,反擊反動軍隊進攻五華縣,在五華縣橫流渡戰鬥中被捕。被捕後,寧死不屈,表現 了一個共產黨員的凜然正氣,押赴刑場時,他視死而歸,高呼中國共產黨萬歲,從容就義。犧牲時年僅 25歲。
知名人士傳略
蔡皇勷——史學家,海豐鹿境新東北村人,生於明萬曆四十三年(公元 1615 年) ,鹿境蔡姓始祖道山公之十三世孫。自幼勤敏好學,以才學品德見稱於時,堪稱一代文人。康熙十一年(1672 年) ,康熙二十五(1686 年) ,前後兩次編修《海豐縣誌》,蔡皇勷兩次為縣令禮聘為編輯。 蔡皇勷本人所專著的《皇勷手記》 ,從明崇禎四年(1631 年)揮毫始錄,逐年記載,至康熙三十九年(1700 年)歲次庚辰而止。翔實地記錄了明末清初六十多年的海陸豐地方史事。大至軍國大事小至災異佚聞,無所不及,涉及的歷史人物眾多。《皇勷手記》是一部既翔實生動,又可歌可泣的歷史筆札。特別是他以一字千鈞的筆力,記載康熙初年“移民遷界"這一歷史大悲劇,沿海人民,被迫遷移,離鄉背井,走投無路;父母妻子,亦難相顧,餓殍遍野,無人收埋。這一切都為“正史"所掩蓋,為御用文人所避諱。 《皇勷手記》自明迄今已有三百餘年,它是一部有歷史價值的筆札史冊。
呂躍池 ——教育家, 又名夢攀,族字淑調,號“硯農呂半教"。海豐鹿境新南村人,生於清光緒二十年(公元 1889 年) ,是鹿境呂姓始祖青岡公十七世孫。自幼勤奮好學,天資聰穎,24 歲考中秀才,一生從事教育事業,縣內各地都有他任教的足跡。鐘敬文(中國民俗學家、民俗學會理事長、北京師範大學教授)九歲時曾在公平呂躍池主持的敬愛堂黃氏“養中"私塾就讀,是躍池的得意門生。呂偉東 也曾拜躍池為師。他所教的學生遍布全縣大部份地區,故被稱為“硯農呂半教",享有盛名。著作有: 《人論輯錄》 、《平民千字課》、 《廿四孝》等。民國九年(公元 1920年)為統一鹿境呂姓輩序,曾編排從廿一世到四十四世的字輩即“誠慎薦馨香,貽謀美備前徽盛,著存猷愛敬,令德光昭世澤綿"。鹿境呂姓以及遷居外地的呂姓子孫(包括港澳台)已循呂躍池(呂半教)所排列的字輩統一族號。
呂景南: 又名呂東,旅越愛國僑領。1894 年生於海豐鹿境新南村,是青岡公十七世孫。早歲家貧,15 歲遂往越南朱篤市謀生,並自學文化和中醫,日有所成,自開“萬和堂"藥鋪,熱心助人,在僑胞中享有聲譽。二十年代被選為朱篤市客家幫幫長,連任三屆,又被推選為西堤(西貢、堤岸兩市)中華總商會董事。 1928 年大革命失敗後,海豐部份中共黨員流亡越南,國民黨特務到越南追蹤, 勾結法國殖民當局進行搜捕,景南不顧個人安危設法掩護和安置這些同志,使他們各有安全住所,並解決就業問題。 抗日戰爭初期,流亡于越南的共產黨員陳子岐,邀請景南參與籌建“華僑抗日救國會"。該會成立後,景南出面與越南當局取得聯繫,得到同情和支持。呂景南為抗日救國不但保存了革命的力量,還動員華僑捐資支持抗日,為抗日作出了重大貢獻。呂景南在越南還積極支持越南抗法鬥爭,保護華僑的生命財產。 1948 年後,他兩個兒女先後回國參加解放戰爭。1950 年夏,景南和家人也先後回國,被選為海豐縣人民代表。1952 年逝世,終年 58 歲。
蔡可協: (男)海豐縣附城鎮新東村人,鹿境蔡氏濟陽堂十九世孫蔡銑三(陳烱明時代,出任廣州警備司令)之長子,生於公元一九一九年。自幼聰明好學,高中畢業後於一九三六年七月報考黃埔海軍學校廿四期航海輪機班。 黃埔軍校深造期間適逢日寇發動侵華戰爭,一九三七年日冠占領廣州,軍校由廣州長洲島遷西江連灘,廣州淪陷後再遷廣西柳州三都村,幾經遷徙,喘息未平,蔣介石又下令停辦軍校。黃埔海校23、24二期學員由李慶文校長送往都勻炮兵學校學習。 後來,轉讀國立交通大學唐山工學院(唐山交通大學)、。畢業後追隨海校校長李慶文少將奔赴抗日戰爭前線,多次參加海防戰役,阻擊日艦侵犯。後奉命赴美國駕駛美援登入雙棲艦《美盛》號軍艦回國,受任《美盛艦》艦長職務。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三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南下京滬,在南京笆斗山戰役中,追隨國軍海防第二艦隊司令林遵將軍率部起義,為江面 25 艘艦艇起義獻謀獻策。深受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司令員蕭勁光大將、政委劉道生賞識。受編為人民解放軍華東海軍,《美盛艦》易名《黃河》艦,由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司令員蕭勁光大將任命為《黃河》艦艦長。為中國解放事業作出卓越貢獻。 一九五四年,承蒙海軍軍事學院院長劉道生中將賞識,調南京軍事學院海軍系將官班任教官,為新中國海軍建設培養一大批人才。 一九六七年轉業,任廣州市新中國造船廠廠長兼總工程師、廣東省航運局總工程師等職,離休後居廣州。(蔡馥應蒐集)
呂彩瓊: (女)國家高等教育出版社副主任。鹿境呂氏始祖青岡公十八世孫,祖父輩是海豐鹿境新南村。1930年出生於越南朱篤市,1949 年初,由中共越南地下組織介紹回國,參加革命,先後在中共中央統戰部青訓班和華北人民革命大學學習,畢業後於 1950 年底參軍赴東北參加抗美援朝。停戰後,轉業到中央團校黨辦工作,曾歷任北京市“越、老、柬歸僑聯誼會"1-4 屆常務理事、國家高教出版社副主任。
呂以輦: 1936 年10月生於海豐鹿境新南村,始祖青岡公二十世孫。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1956年高中畢業,呂以輦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北京大學數學力學系。由於家中經濟困難,他只拿了幾件舊單衣和一包書籍就上路了。到了廣州,省招辦給了他一張到北京的火車票,光著腳進了北大,邁出了人生關鍵的一步。1962 年畢業於北京大學數學系。畢業後在中國科學院從事數學研究工作。在“黎曼曲面亞純數值分布理論"和“復解析動力系統理論"等方面研究成果顯著。在國內外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 20多篇。並曾在國內各高等學院及香港、英國等地高等學府講學。他解決了代數體函式的Borel方向問題,1981 年榮獲中國科學院重大科技成果二等獎。號稱“中國數學巨星之一" 。1995年8月14日他走完了平凡而輝煌的一生,病魔奪去了他的生命,永遠離開了我們,時年58歲。他的逝世是我國數學界的—個重大損失。
呂瑪亭: 男,1939 年 11 月,生於海豐鹿境池口村農民家庭。青岡公十九世孫,1956 年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在海軍東海艦隊服役工作。呂瑪亭性喜游泳運動,在海軍經過數年的學習和訓練,成為一名出色的游泳運動和水球運動選手。1959 年被部隊選拔參加全國第一屆運動會,榮獲全國水球比賽第一名,被授予運動健將。並在1959 年國慶十周年,以第一屆全運會體育代表團成員,受到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朱德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併合影留念。1960 年 6月,參加全國水球甲級聯賽,八戰八勝獲得第一名。同年參加全國男子游泳錦標賽,在自由式 800米、1500 米個人比賽中都獲得亞軍,在 800 米接力賽中獲團體第二名,被部隊授予三等功二次。1962年被海軍授予“五好運動員" 。1965 年 9月參加全國第二屆運動會又獲得水球比賽第一名,部隊記二等功。受到軍委副主席賀龍,總參謀長羅瑞卿的接見併合影留念。1966 年代表中國體育代表團參加亞運會水球 比賽,獲得水球錦標賽冠軍,得金牌獎章一枚。1977 年 8 月慶祝建軍五十周年, 參加全軍體育表演和比賽,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華國鋒、葉劍英、鄧小平等的接見,併合影留念。呂瑪亭在體育運動比賽中,多次獲獎立功。為鹿境鄉親,為海豐人民和國家爭得榮譽。
蔡傑如: 祖籍海豐縣附城鎮鹿境鄉。六十年代旅港, 從小商販做起,秉承誠實信用、質量至上的經營理念,艱苦拼搏, 兢兢業業, 終於商畀翹楚。現任鴻地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 蔡傑如先生對祖國和家鄉有著深厚感情, 尤其對家鄉教育和公益事業貢獻良多。八十年代初, 他第一次回鄉, 目睹家鄉國小校舍破舊不堪, 人滿為患的窘境,當即慷慨解囊予以維修,後又捐資 20 萬元作為建校啟動資金, 並繼續捐資興建蔡傑如教學樓, 設立蔡傑如教學基金會, 先後捐款 120 多萬元, 使大批學子得到資助與鼓勵。他還為海豐縣附城中學的擴建、教學設施配置、環境美化而盡心盡力,大大改善了附城中學的辦學環境, 使該校躋身於海豐縣一級學校行列。 蔡傑如先生情系桑梓, 不僅心繫教育, 而且熱心公益, 出資為村民引進自來水, 鋪設水泥村道, 建設衛生安全公廁。 為支持家鄉交通建設, 他捐款 120 多萬元, 並在港奔走呼籲, 籌資 340 萬元, 建設鎮道海河公路鹿境段, 改建渡仔橋等, 徹底改變 "路難行" 現狀。 無私奉獻換來家鄉新面貌, 新北村被評為廣東省第二個文明村鎮。 蔡傑如先生做事低調, 好事不張揚, 三十多年來, 為家鄉和國內其它地區無償捐款累計超千萬元, 在深圳寶安區救災扶貧, 希望工程做出微力, 深受鄉人尊敬, 而在他能力範圍內, 亦會繼續為公益, 為教育作出貢獻。 "興國興家一舉兩得不偏倚, 利民利已兩全其美常生財", 是他的人生座右銘 。他現為廣東省汕尾市榮譽市民,在香港被聘任為香港汕尾市社團聯會名譽會長、 香港汕尾市海陸豐同鄉會名譽會長、香港汕尾市海陸豐陸河文康總會永遠榮譽會長、香港汕尾市海陸豐陸河文康總會永遠榮譽會長。
呂欽: 1962 年 8 月生於廣東惠東縣稔山鎮,先輩為海豐鹿境甲科村、始祖青岡公二十世孫。中共黨員,中國象棋國際特級大師、中國棋類學校校長,二十世紀十大傑出人物之一。全國第八屆人大代表、中國共產黨第十五次黨代會代表。1986 年,在全國象棋個人賽中,問鼎全國個人冠軍,1988 年再登全國冠軍寶座,1989-1993 年,在第九屆至第十三屆“五羊杯"全國冠軍賽中獲“五連冠"。在“廣洋杯"大棋聖賽,“中立杯"快棋賽中均榮獲冠軍。1999 年又獲得全國象棋個人錦標賽冠軍。2002 年 1月第九次又捧“五舉杯"皇冠。2003 年第 4 次登上全國象棋個人錦標賽冠軍寶座,四度稱王。1990 年,在新加坡首屆世界象棋錦標賽中,奪得中國第一個世界象棋冠軍,在第四、五屆世界象棋錦標賽中,榮獲個人和團體冠軍。在第七屆世界象棋錦標賽中,再獲冠軍、“四奪王座" 。在美國首屆“佛乘杯"象棋世界棋王賽中,又榮膺棋王冠軍。戰功赫赫,譽滿全球,堪稱中華精英。相關棋藝書籍(呂欽實戰100局)
革命烈士簡表
<<革命烈士英名表>>根據海豐縣民政局烈士名冊抄錄,按不同時期編排,排名不分先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