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八版)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八版)》是為進一步指導各地做好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防控工作,在全面總結我國常態化疫情防控和局部聚集性疫情處置工作經驗基礎上,結合全國疫情形勢變化及研究進展,國務院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聯防聯控機制綜合組組織修訂的方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八版)
  • 外文名: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COVID-19 (8th Edition)
  • 頒布時間:2021年5月11日 
  • 發布單位國務院 
方案內容,方案解讀,

方案內容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八版)
為指導各地做好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以下簡稱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的常態化防控工作,全面落實“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的防控策略,根據新冠肺炎乙類傳染病甲類管理的要求,在前七版防控方案基礎上,制定本方案。
一、總體要求
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依法科學、分級分類”的原則,堅持常態化精準防控和局部應急處置有機結合,按照“及時發現、快速處置、精準管控、有效救治”的工作要求,堅決防範境外疫情輸入和境內疫情反彈,全力做好常態化疫情防控工作。落實“早預防、早發現、早報告、早隔離、早治療”措施,堅持“人物同防”,加強重點時段、重點地區、重點人群疫情防控,及時發現散發病例和聚集性疫情,做到早、小、嚴、實,科學精準,有力、有序、有效處置疫情,發現一起撲滅一起,不斷鞏固疫情防控成果,切實維護人民民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
二、病原學和流行病學特徵
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以下簡稱新冠病毒)屬於β屬冠狀病毒,對紫外線和熱敏感,乙醚、75%乙醇、含氯消毒劑、過氧乙酸和氯仿等脂溶劑均可有效滅活病毒。人群普遍易感。基於目前的流行病學調查和研究結果,新冠肺炎潛伏期為1-14 天,多為 3-7 天;發病前 1-2 天和發病初期的傳染性相對較強;傳染源主要是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和無症狀感染者;主要傳播途徑為經呼吸道飛沫和密切接觸傳播,接觸病毒污染的物品也可造成感染,在相對封閉的環境中暴露於高濃度氣溶膠情況下存在經氣溶膠傳播可能;由於在糞便、尿液中可分離到新冠病毒,應當注意其對環境污染可能造成接觸傳播或氣溶膠傳播。新冠病毒在流行過程中基因組不斷發生變異,目前研究提示部分變異病毒傳播力增高,但其潛在致病力和對疫苗效果的影響有待進一步研究。
三、公共措施
(一)宣傳教育。
充分發揮網際網路、微博、微信、客戶端等新媒體和廣播、電視、報紙、宣傳品等傳統媒體作用,全方位開展新冠肺炎防控知識宣傳教育,強調每個人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責任人,倡導民眾堅持勤洗手、戴口罩、常通風、公筷制、“一米線”、咳嗽禮儀等良好衛生習慣和健康生活方式,提高居民自我防護意識和健康素養。倡導居民減少人員流動和聚集,提倡節慶文明新風,不大辦婚喪嫁娶等。加強疫情防控工作人員新冠肺炎防控知識和策略措施培訓,消除恐慌心理,科學精準落實各項防控措施,引導公眾養成自覺的防疫行為。宣傳教育內容可參考附屬檔案 1《公民防疫基本行為準則》。
(二)疫苗接種。
1.做好職業暴露風險較高的人群、有在境外感染風險的人群、維持社會正常生產生活運行的人員以及維持社會基本運行的關鍵崗位職業等重點人群中 18 周歲及以上人群接種工作,為其提供健康保護。
2.做好邊境口岸等重點地區、服務業、勞動密集型行業、高等院校在校學生和各類學校教職工等疾病傳播風險較高的18 周歲及以上人群接種工作,為其他有接種意願的 18 周歲及以上人群接種,降低人群感染和發病風險。
3.根據疫苗研發進展和臨床試驗結果,進一步完善疫苗接種策略。
(三)愛國衛生運動。堅持預防為主,深入開展愛國衛生運動,突出農村、城鄉結合部、公共聚集場所等重點地區和薄弱環節,創新方式方法,持續推進城鄉環境整治,不斷完善公共衛生設施。倡導文明健康綠色環保的生活方式,開展健康知識普及,樹立良好飲食風尚,推廣文明健康生活習慣。推動愛國衛生運動進社區、進村鎮、進家庭、進學校、進企業、進機關,推動將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發動民眾廣泛參與愛國衛生運動。
四、疫情監測
(一)疫情發現報告。
1.病例發現報告。各級各類醫療機構要加強發熱、乾咳、乏力、咽痛、嗅(味)覺減退、腹瀉等症狀監測,一旦發現發熱等可疑患者及時開展實驗室檢測,對病例應在 2 小時內通過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信息系統進行網路直報。社區衛生服務站、村衛生室和個體診所發現發熱等可疑患者後要在 2 小時內報告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或鄉鎮衛生院,落實“村報告、鄉採樣、縣檢測”核酸檢測策略,儘早發現疫情。加強對密切接觸者和密切接觸者的密切接觸者(以下簡稱密接的密接)、入境人員、高風險職業人群、納入社區管理的重點人群的健康監測,一旦出現以上症狀應及時送醫開展核酸檢測。
2.無症狀感染者發現報告。無症狀感染者是指新冠病毒病原學檢測呈陽性但無相關臨床表現者。主要通過密切接觸者和密接的密接、入境人員、高風險職業人群等重點人群核酸檢測、傳染源追蹤、流行病學調查、人群篩查等途徑發現。對發現的無症狀感染者應在 2 小時內通過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信息系統進行網路直報,並在 2 小時內轉運至定點醫療機構進行集中隔離醫學觀察。如後續出現相關症狀或體徵需在 24 小時內訂正為確診病例。
3.聚集性疫情發現報告。聚集性疫情是指 14 天內在學校、居民小區、工廠、自然村、醫療機構等範圍內發現 5 例及以上病例和無症狀感染者。主要通過常規診療活動、傳染病網路直報數據審核分析、病例或無症狀感染者流行病學調查、重點場所和重點機構人員以及重點人群的健康監測等途徑發現。聚集性疫情應在 2 小時內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報告管理信息系統網路報告。
(二)多渠道監測預警。
按照點與面結合、傳染病監測系統與其他部門監測系統結合的原則,開展人、物、環境等多渠道監測。
1.醫療機構就診人員監測。各級各類醫療機構,特別是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醫務人員應當提高對新冠肺炎病例的發現和報告意識,對所有發熱患者和其他無發熱的可疑患者,不明原因肺炎和住院患者中嚴重急性呼吸道感染病例,所有新入院患者及其陪護人員開展新冠病毒核酸檢測。
2.風險職業人群監測。對進口冷鏈食品監管和從業人員,集中隔離場所管理和服務人員,口岸進口貨物直接接觸人員,新冠肺炎病例定點醫療機構的醫務人員,普通醫療機構發熱門診和急診等科室醫務人員,國際交通運輸工具從業人員,船舶引航員等登臨外籍船舶作業人員,移民、海關以及市場監管系統一線工作人員開展健康監測和每周全員核酸檢測。發現發熱、乾咳、乏力、咽痛、嗅(味)覺減退、腹瀉等症狀者及時到具有發熱門診(診室)的醫療機構就診並進行核酸檢測。
對農貿(集貿)市場、普通醫療機構其他科室、快遞外賣、交通運輸等特定服務場所和行業人員每周開展抽樣核酸檢測。
3.重點人群健康監測。對納入社區管理的來自中高風險地區人員、解除醫學觀察人員、出院新冠肺炎患者、入境人員等做好健康監測,發現發熱、乾咳、乏力、咽痛、嗅(味)覺減退、腹瀉等症狀者及時到具有發熱門診(診室)的醫療機構就診並進行核酸檢測。
4.物品和環境監測。對進口冷鏈食品及其加工、運輸、存儲、銷售等場所環境開展抽樣核酸檢測;對陸路、海路和航空口岸中來自高風險國家和低溫運輸環境的進口貨物及其貨艙、貨櫃、車廂、貨櫃和貨物存放場所開展抽樣核酸檢測,冬季低溫條件下可增加檢測頻次和抽樣數量。
對設有發熱門診的醫療機構的環境和城市具有冷鏈食品批發銷售的大型農批市場的環境定期開展核酸檢測。對大型海運進口冷凍物品加工處理場所定期開展污水監測。
5.重點機構監測。本縣(區)出現 1 例及以上本土確診病例或無症狀感染者後,對轄區內的養老福利機構、精神專科醫院、監管場所、人員密集型場所(如生產車間、商場超市、培訓機構)、托幼機構和學校等重點機構人員,做好人員的每日健康監測,發現發熱、乾咳、乏力、咽痛、嗅(味)覺減退、腹瀉等症狀者及時到具有發熱門診(診室)的醫療機構就診並進行核酸檢測。
6.集中隔離場所監測。集中隔離場所啟用期間,定期開展環境核酸檢測。
7.病原監測。對本土疫情中的首發或早期病例、與早期病例有流行病學關聯的關鍵病例、感染來源不明的本土病例、境外輸入病例、入境物品及相關環境陽性標本開展病毒基因序列測定和比對分析,動態了解病毒基因變異情況,及時發現感染來源。
8.分析預警。加強部門間信息共享,開展疫情監測綜合分析和風險研判,提出風險評估結果和預警回響建議,及時向社會發布疫情信息和健康風險提示。
多渠道監測預警要求詳見附屬檔案 2《新冠肺炎監測方案》。
內容全文詳見參考資料

方案解讀

一、完善總體防控要求
完善外防輸入政策措施,堅持“人物同防”,加強對進口冷鏈食品和物品疫情防控。強調加強重點時段、重點地區、重點人群疫情防控,有效防範境內疫情反彈。
二、強化組織領導
地方各級黨委政府要健全疫情防控指揮體系,明確部門職責和分工。建立指揮系統啟動機制、信息報告制度、督導檢查制度、應急演練制度、城市支援制度等工作機制和制度。提高信息共享和整合,為疫情風險研判、防控措施制定和資源統籌調配提供支撐。根據不同疫情情景,做好專業防控人員、核酸檢測能力、定點醫院、集中隔離場所、防疫物資等儲備。
三、強化工作指導
制定和完善公民防疫基本行為準則、監測、流行病學調查、密切接觸者判定與管理、疫情相關人員轉運、隔離醫學觀察、社區防控、消毒、心理健康服務、樣本採集和檢測、境外輸入疫情防控、重點環節疫情防控等12個工作檔案,加強對不同防控領域和環節的具體工作指導。
四、強化疫苗接種
做好職業暴露風險較高、有在境外感染風險的人群、維持社會正常生產生活運行人員以及維持社會基本運行的關鍵崗位職業等重點人群接種工作;做好邊境口岸等重點地區、服務業等疾病傳播風險較高人群接種工作,降低人群感染和發病風險。根據疫苗研發進展和臨床試驗結果,進一步完善疫苗接種策略。
五、強化疫情監測
堅持人、物和環境監測,強化醫療機構就診人員、風險職業人群、重點人群、重點機構等疫情監測,及時發現和報告疫情。強化病原監測,動態監測病毒變異情況,了解病毒變異對病原檢測和疫苗保護效果影響。
六、強化農村地區疫情防控
總結農村地區聚集性疫情處置經驗,針對農村地區疫情防控能力相對薄弱的客觀情況,加強社區防控、流行病學調查、隔離醫學觀察、核酸檢測、消毒等工作的針對性指導和對口支持。
七、強化隔離醫學觀察
強化入境人員、密接接觸者等隔離醫學觀察管理,要求隔離醫學觀察期間應採集鼻咽拭子進行核酸檢測,解除隔離時應同時採集2份鼻咽拭子樣本,分別使用不同核酸檢測試劑檢測,兩次檢測原則上由不同檢測機構開展。解除隔離後的第2天和第7天各開展一次核酸檢測,期間做好健康監測,減少流動,外出時做好個人防護,不參加聚集性活動。
八、強化密接的密接精準管理
規定密切接觸者隔離醫學觀察期間第1天、第4天核酸檢測均為陰性,其密接的密接第1天、第4天、第7天核酸檢測均為陰性可解除集中隔離醫學觀察。如密切接觸者第1天、第4天核酸檢測有陽性情況,其密接的密接按照密切接觸者管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