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戲劇

新加坡戲劇

新加坡是多民族國家,華語話劇在劇壇上占主導地位。1919年,演出了《傻兒福》、《災民淚》等話劇。30年代初開始公演具有地方色彩的《綠林中》和《兄妹之愛》等。1937年中國“七七”事變後,許多劇團演出了抗日救亡劇《警號》和《放下你的鞭子》等。當時以《怒濤》、《傷兵醫院》和《民族公敵》的演出效果最好。當地劇作家也創作了《陰謀的把戲》等反對漢□汪精衛的街頭劇,並組織馬華巡迴劇團到馬來亞演出和推動各地成立劇團。1942年日軍南侵後,劇壇停止活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新加坡戲劇
  • 外文名:Singapore Dram
歷史,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新加坡共和國成立以來,《田流劇作集》書影,

歷史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華語話劇著重反映人民的悲慘遭遇和爭取合理化生活的迫切要求。這類獨幕劇主要有杜邊的《明天的太陽》、朱緒的《和平以後》、王秋田的《喜訊》和岳野的《風雨牛車水》等。1948年英殖民當局頒布緊急法令,戲劇活動進入低潮。反映現實的劇作只有韓萌的《不再受騙》和白寒的 5幕諷刺劇《頭家哲學》。1953~1956年反對黃色文化運動期間湧現出一批新人新作,如劉仁心的《廢除妾侍》和黃毅的《新生命》等。自1957年至獨立前,現實主義的劇作主要有李星可的戲劇集《橋上》、悲劇《報窮》、喜劇集《快艇》、歷史劇與啞劇集《綠洲》以及林晨的戲劇集《建屋工地上》和朱緒的多幕劇《海戀》等。1945~1965年演出的中外名劇已超過260齣,演出團體達50多個,其中業餘劇團和各中學的戲劇團體各占一半。此外,也演出基督教人士創作的《第一件事》和《陰間的客人》等劇目。

新加坡共和國成立以來

1965年新加坡共和國成立以來,戲劇活動日趨活躍。文化部從1978年起每年舉辦一次戲劇節。這時期的戲劇集主要有田流的《田流劇作集》、王里的《懸崖》和關新藝的《學店》等。多幕劇有劉仁心的《百年樹人》和史可揚的《生活的旋律》等。另有集體創作的劇本《喂,醒醒!》和《成長》等。1982年南方藝術研究會演出反映青年戀愛問題的《金銀花》以及由14個劇團聯合演出的社會問題劇《小白船》,均獲成功。同年,新加坡寫作人協會設立“黃望青劇本、小說獎”,評選出的獲獎劇本有謝明的《芳蹤何處》、蔡淑卿的《老樹濃蔭》和林君祥的《鑽戒》。1984年,長達27集的電視連續劇《霧鎖南洋》播放後,受到好評。

《田流劇作集》書影

在馬來語話劇方面,1952年成立的馬來藝術協會話劇團曾上演由團長班尼·敏·旺譯成馬來語的《雷雨》和《哈姆雷特》以及馬來話劇《盲女之戀》等。1955年成立的斯里瓦納馬來話劇團演出了《山峰》和《可愛的人》等劇目。團長納特普特拉著有話劇、電視劇和廣播劇等劇本200多部。
在英語話劇方面,1961年成立的英語實驗話劇團曾用英語演出《雷雨》。至1983年為止,共演出《蘇珊的舞會》等英語話劇42部。當地的英語劇本有吳寶星的《微笑之餘》和楊羅柏的《新加坡,你在何方》等,大都強調各民族和睦相處和反映新加坡人的幸福感和自豪感。
(凌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