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共和國海軍部隊是一支年輕的軍種,現役海軍4500人,編成兩個艦隊。第一艦隊為作戰艦隊,擁有飛彈巡邏艦、飛彈炮艇和巡邏艦;第三艦隊為保障艦隊,由支援艇、坦克登入艇及小型運輸艇和民用船隻等組成,分別駐紮在布拉尼島的兩個海軍基地。由於艦隊的不斷擴充,海軍計畫將在東部的樟宜地區修建第三個基地。為了增強其海上威懾能力,新加坡海軍計畫向瑞典購買“謝爾曼”級潛艇,該型潛艇安裝了不依賴空氣的推進系統和先進的探測器和武器系統,可大大增強海軍的戰鬥力。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新加坡共和國海軍部隊
- 外文名:Republic of Singapore Navy
- 所屬國家:新加坡共和國
- 創建時間:1975年4月1日
- 海軍基地:3個
- 現任司令:戴榮利
簡介,歷史,組織機構,潛艇部隊,護衛艦,獵潛艦參考資料,飛彈炮艇,巡邏艇,兩棲登入艦,掃雷艦,海軍基地,布拉尼海軍基地,大士海軍基地,樟宜海軍基地,
簡介
新加坡共和國海軍部隊(簡稱新加坡海軍;英語:Republic of Singapore Navy,RSN;馬來語:Angkatan Laut Republik Singapura)是新加坡共和國武裝部隊的一部分,負責保衛新加坡領海以及航線。所有新加坡海軍的艦船稱號為RSS,即Republic of Singapore Ship的縮寫。
歷史
19世紀開始,世界性的航海貿易蓬勃興起,由於新加坡扼守馬六甲海峽和南中國海的獨特地理位置,新加坡對於英國的戰略位置極為重要。史丹佛·萊佛士和繼任的新加坡總督將新加坡發展為大英帝國乃至世界上的重要港口。而新加坡又是一個依賴外國航運進口的地域,其海域安全性也顯得極為重要。自英國占領新加坡後極為注重新加坡的海防力量,建設了岸防炮台,訓練水兵以保證新加坡海域受到英國的絕對控制。[2]
新加坡海軍最早是由20世紀30年代英國皇家海軍駐紮在新加坡的兩艘巡邏艇起家的。1934年4月20日英屬海峽領地的皇家海軍志願預備隊在馬來亞地區成立,1941年新加坡志願部隊從馬來人志願部隊中脫離,成為了新加坡海軍的人員基礎。相對於當時強大日本海軍,新加坡武裝力量極為薄弱,1941年下半年,英國決定派出威爾斯親王號和反擊號戰列巡洋艦等6艦進駐新加坡進行協防以保衛新加坡不受到日本的入侵,但在該年12月10日,即被日本航空部隊截殺,此後新加坡在受到日本陸軍為主海空軍為輔的夾攻下投降。
二戰之後的1948年,馬來亞地區的共產黨實力不斷壯大繼而爆發了馬來亞危機。該年新加坡地區的共產黨人發動了暴亂隨後新加坡進入了戒嚴狀態。1952年英國準予新加坡和馬來亞海軍部隊以“皇家馬來亞海軍”自稱,從而表彰海軍部隊在馬來亞危機中協助政府戒嚴的表現。
1963年9月16日,新加坡成為馬來西亞的一部分,而“皇家馬來亞海軍”也更名為“馬來西亞皇家海軍”1963年9月22日。新加坡志願海軍則正式由英國皇家海軍轉至馬來西亞皇家海軍,成為新加坡志願部隊(Singapore Volunteer Force,SVF)的一部分。
1965年8月9日,新加坡由馬來西亞正式分離而獨立,並加入了大英國協。1966年1月22日,新加坡志願部隊海事分隊改名為新加坡志願海軍部隊。1967年5月5日,新加坡志願海軍部隊第一次升起自己的軍旗,同年9月,新加坡志願海軍部隊改名為人民海上防衛部隊,受海上防衛司令部的指揮。1968年,海上防衛司令部改名為海事指揮部(Maritime Command,MC),即現在新加坡共和國海軍部隊的前身。此後海事指揮部立志於擴大海軍部隊的規模以更有效的防衛新加坡海域。
1975年4月1日,海事司令部正式改名位新加坡共和國海軍部隊,隨後新加坡武裝部隊正式確立海陸空三軍分立。[3]
組織機構
新加坡共和國海軍部隊由新加坡海軍司令領導(Chief of Navy,CNV),現任海軍司令為戴榮利(Ronnie Tay)海軍少將。海軍司令負責新加坡海軍的全部行動和管理,並且直接向三軍總長報告,三軍總長通常是一位三星上將。新加坡海軍總共分為5個指揮部,分別是後勤指揮部,艦隊指揮部,海岸防衛指揮部,蛙人部隊指揮部和訓練指揮部。
潛艇部隊
1995年,新加坡海軍挑戰者級潛艇由瑞典海軍交付新加坡並開始服役,1997年全部4艘全部投入服役。挑戰者級潛艇是新加坡第一支潛艇部隊。[5]該級潛艇由瑞典設計,用於在波羅的海執行任務。為出口新加坡,該級在原有設計上作了大量用於適應熱帶水域的修改,其中包括安裝空調系統,海洋生物保護系統和安裝抗侵蝕管路系統等等。[6]
新加坡國防部於2005年11月4日與瑞典Kockums公司簽訂契約,後者為新加坡海軍提供2艘瑞典預備役海軍中的Västergötland級潛艇。[7] 潛艇在進行現代化改裝和用於適應熱帶水域的改造之後交付。這兩艘潛艇預計將於2010年服役於新加坡海軍並替代挑戰者級中的兩艘。可以預見的是挑戰者級和Västergötland級將會在購買更新式的潛艇之前作為新加坡海軍的潛艇部隊而持續使用,儘管這些潛艇的艇齡已經超過了25歲。[8]4艘潛艇部隊被編入171中隊。
艦船列表 | RSS 挑戰者號— 1997年服役RSS 征服者號— 1999年服役RSS 百夫長號— 1999年服役RSS 酋長號— 2001年服役 | |
長度 | 51 米 | |
寬度 | 6.1 米 | |
排水量 | 水面1130噸,水下1200噸 | |
艇員 | 28 | |
航速 | 水面10 節(19 km/h) , 潛行16節 | |
武備 |
護衛艦
可畏級多功能隱形護衛艦是最新服役於新加坡海軍的戰艦,由法國海軍多功能護衛艦拉斐特級改裝而來[9]。可畏級是新加坡的主力水面戰鬥艦。
可畏級裝備西科斯基 S-70B型海軍直升機,S-70B型由美國海軍SH-60B海鷹直升機發展而來。新加坡海軍部於2006年1月與西科斯基飛行器公司前停了協定購買6架該種直升機以用於裝備護衛艦。直升機裝備了反艦和反潛系統,可以擴大本艦的水面超視距作戰能力和反潛能力。6架直升機將隸屬於新加坡空軍部隊,並由新加坡空軍部隊飛行員駕駛,但整個作業系統來自於新加坡海軍。這6架直升機將於2008年至2010年交付新加坡海軍。[11]
可畏級首艦可畏號已於2007年5月5日服役,該級將在2009年全部服役並將替代原有的服役了盡30年的海狼級飛彈炮艇。
獵潛艦參考資料
1983年,新加坡海軍從德國購進了6艘勝利級巡航艦。該級首艦由德國製造,剩下的五艘則由新加坡海事技術公司負責製造。勝利號也是新加坡第一個擁有反潛能力的新加坡戰艦。[12]勝利級六艦隸屬新加坡海軍188中隊。
艦船列表 | RSS 勝利號Victory(88)— 1990年服役 RSS 英勇號Valour(89)— 1990年服役 RSS 警戒號Vigilance(90)— 1990年服役 RSS 英武號Valiant(91)— 1991年服役 RSS 氣勢號Vigour(92)— 1991年服役 RSS 復仇號Vengeance(93)— 1991年服役 | |
長度 | 62 米 | |
寬度 | 8.5 米 | |
排水量 | 600 噸 | |
船員 | 46 | |
航速 | 30 節 (56 km/h) | |
武備 | 魚叉 反艦飛彈Rafael 閃電 反飛彈飛彈Oto Melara 76 毫米主炮Eurotorp A244/S Mod-3 魚雷 |
飛彈炮艇
海狼級飛彈炮艇最初於1968年服役,基於TNC-45型炮艇發展而來。該級首兩艘艇由德國建造,後四艘由新加坡海事工程公司建造。在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海狼級經過了大規模的現代化改裝和升級以增強其打擊能力。[13]海狼級已經接近報廢年限,而該級6艇將會被最新的可畏級護衛艦所代替。
艦船列表 | RSS 海狼號Sea Wolf(P76)— 1975年服役RSS 海獅號Sea Lion(P77)— 1975年服役RSS 海龍號Sea Dragon(P78)— 1975年服役RSS 海虎號Sea Tiger(P79)— 1976年服役RSS 海鷹號Sea Hawk(P80)— 1976年服役RSS 海蠍號Sea Scorpion(P81)— 1976年服役 | 2007年海軍開放日時,RSS 海龍號停泊在樟宜海軍基地 |
長度 | 45 米 | |
寬度 | 6.5 米 | |
排水量 | 270 噸 | |
艇員 | 40 | |
航速 | 30 節 (56 km/h) | |
武備 | 魚叉 反艦飛彈加百利 飛彈西北風 艦對空飛彈博福斯 57 毫米主炮 |
巡邏艇
無畏級巡邏艇共12艘由新加坡自行製造,長度 55 米,寬度 8.6 米,排水量 500 噸。
第一艘無畏號1996年開始服役。該級戰艦以反潛作戰為主要任務,隸屬海軍182中隊。
兩棲登入艦
堅忍級兩棲登入艦共有4艘,是新加坡海軍中噸位最大的艦船。
長度 141 米,寬度 21 米,滿載排水量8000噸。由新加坡海事技術公司設計製造,以取代原先郡級兩棲登入艦。每艘登入艦可以容納4個登入艇,飛行甲板可以容納兩架中型直升機。[16]新加坡海軍將堅忍級歸為傳統的兩棲登入艦(LST),但由於其具有直升機飛行甲板且登入方式以釋放登入艇和開啟首部登入出口以釋放兩棲力量為主,所以堅忍級也被認為是兩棲運輸艦。
堅忍級為新加坡海軍提供遠洋運輸能力以運輸陸軍的士兵和裝備到海外地區訓練,諸如台灣,菲律賓等地。堅忍號參與了2000年紐約的國際海軍巡展並成為新加坡第一個完成環球航行的戰艦。[17] 堅忍級也經常活躍於東南亞的救災與人道救援行動之中,諸如東帝汶地區的人道救援,波斯灣地區和2004年印度洋海嘯的救災之中。該級的4艘戰艦隸屬新加坡海軍第191中隊。
掃雷艦
新加坡海軍自1975年開始就擁有了反水雷的能力。新加坡的技術工程人員將美國海軍藍鳥級海岸掃雷艇長尾鮫號(USS Thrasher)和北美夜鷹號(USS Whippoorwill)翻新改進之後並轉入了新加坡海軍,並重新由新加坡命名為木星號和水銀號。[18]
現在這兩艘戰艦已經由兀洛級替代。該級首艦兀洛號由瑞典Karlskronavarvet公司基於Landsort級的設計改造而來。後三艘該級戰艦有瑞典進行初裝,然後運送到新加坡進行總裝。該級戰艦長度 47.5 米,寬度 9.6 米,排水量 360 噸。殼體所使用玻璃鋼和高強度塑膠以降低戰艦的磁場和噪音。該級四艦隸屬於新加坡海軍第194中隊。
海軍基地
布拉尼海軍基地
布拉尼海軍基地(Brani Naval Base,BNB)是新加坡海軍第一座基地,已經由大士基地和樟宜基地接替其職能並在2000年正式關閉。[19]現在新加坡武裝警察部隊和海岸警衛部隊接管了布拉尼基地並將指揮部設立在基地中。
20世紀70年代,新加坡決定建造海軍基地並選址布拉尼地區,並於1972年8月17日開始進行施工,由英國陸軍準將Bruce White為顧問。[20] 整個建造計畫耗資3500萬新幣。1974年,基地建造完畢,同年1月26日,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為該基地[21]以及位於基地內的新加坡海事司令部[22]開幕。1983年,新加坡海軍耗資1600萬新幣為布拉尼基地擴建了一個碼頭和對應的補給設施。
由於大士基地的建造,部分布拉尼基地的設施被移動至大士基地。2000年10月12日,基地中全部的海軍設施被封閉至2004年。2004年3月23日,移民與關卡局所屬海岸指揮部正式入主布拉尼基地並由內務部長黃根成開幕。2006年3月20日,海岸警衛部隊及其司令部入主布拉尼基地並關閉了原先在加冷地區的設施。
大士海軍基地
大士海軍基地(Tuas Naval Base,TNB)是新加坡海軍第二座基地,位於新加坡西部,占地0.28平方千米。該基地於1994年9月2日正式開放。 在大士基地投入使用之前的20年裡,新加坡海軍一直使用唯一的一座布拉尼海軍基地。20世紀80年代,新加坡海軍擴大艦隊規模之後,布拉尼基地已經明顯不夠使用。而基於原布拉尼基地進行擴建也由於附近的民用設施和地理條件而被否定。[24]於是,新加坡軍方在大士地區建造了第二座,也就是大士海軍基地。
經過了空間最佳化分配之後,儘管大士基地僅占用850米的海岸,但停泊空間卻達到了布拉尼基地的2.5倍。而且由於大量的自動化設備投入大士海軍基地使用,該基地節剩了大量的人力,比如機械化裝卸系統,自動化後勤補充系統以及自動艦船檢索系統。大士基地還有一座浮動船塢可以停靠並運送600噸的戰艦以進行修理和維護。
樟宜海軍基地
樟宜海軍基地(Changi Naval Base,CNB)是新加坡第三座海軍基地,用於替代布拉尼基地。樟宜基地位於新加坡東端,占地1.28平方千米,於2004年5月21日正式投入使用。
樟宜基地中擁有6.2千米長的泊位,可以停靠一艘大型航空母艦。樟宜基地經常用於停靠美國海軍的航母以及其他來訪和路過的船隻。[25]
與大士基地相同,樟宜基地也大量運用了自動化設備並節省了大量的人力。樟宜基地擁有一座全自動化的地下彈藥庫,可以為戰艦進行自動彈藥補充,全部基地使用無線網路進行信息管理和控制。基地的設計儘可能的保護環境,防波堤的夜間導航燈通過一些小型的風力發電機供電,艦隊司令部的頂部裝置了太陽能電池板,通過太陽能發電以提供基地的日常供電。基地中還是用了海水冷卻系統,通過使用海水冷卻空調系統以節省淡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