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據以色列《國土報》15日報導,新加坡軍隊作為目前東南亞最強大的一支武裝力量,本是由以色列人一手組建起來的。
李光耀向以發出請求
新加坡自1965年從
馬來西亞獨立出來之後,新加坡共和國的締造者、第一任總理李光耀就立即向以色列發出了請求,要求以方幫助建立新加坡的軍隊。此前,李光耀曾向印度和埃及發出過請求,但都遭到了對方拒絕。
新加坡獨立後,英軍突然決定從新加坡撤出駐紮的所有部隊。新加坡高層認為自己一直處於周邊伊斯蘭國家的包圍中,再加上和馬來西亞扯不清的糾葛、國家的安全形勢並不是太好,新加波和馬來西亞及印尼曾一度處於戰爭邊緣。因此以李光耀為核心的第一代領導人非常注重發展國防。
六名以軍官抵達獅城
1965年12月,以色列少將雅阿科夫·伊拉澤里率領的一個軍事代表團秘密抵達新加坡,開始著手當地軍事力量架構的完備。從那一天起,以色列和新加坡之間的軍事聯繫得到了加強,後者也因此成為以色列對外軍售的最大顧客之一。
以色列少將伊拉澤里率領的軍事代表團共包括6名軍官,分成了兩組。一組由伊拉澤里率領,任務是組建新加坡的國防部門和國內安全部門;另外一組由少將約華達·格蘭率領,組建軍隊的基層力量。以色列人遵循了本國軍力的模式(IDF),組建的新加坡軍隊是由現役部隊和後備役兩部分組成的。
這些以色列軍人還成為新加坡軍隊的首批培訓講師,不僅向士兵和軍官教授基本的訓練課程,還負責培訓預備役人員。這個代表團的成員都是由後來成為以色列旅遊部長的拉哈瓦姆·澤維特訓過的,澤維2001年10月在耶路撒冷的一個酒店內被3名武裝分子暗殺,就是他繪就了新加坡軍事力量的藍圖。
吳作棟盛讚新以關係
新加坡總理吳作棟今年5月曾訪問華盛頓,針對美國的中東政策,他認為美國和以色列應化解中東穆斯林對它們的仇恨,同時他還對新加坡和以色列的關係做了解釋。他說:“我不想被誤解。新加坡是以色列的朋友。以色列協助新加坡建立武裝部隊,讓我們生存下來。
當時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即使是美國或英國———對新加坡冒著風險建軍的做法有充分的信心。我們對此永遠都會銘記在心。新加坡和以色列的關係是亞洲國家當中最好的。”
部隊組成
新加坡武裝部隊有三個組成部分:正規軍人,
現役軍人以及戰備軍人。正規軍人指的是
職業軍人,現役軍人指的是十六歲到二十餘歲不等的服兩年強制軍役的軍人,戰備軍人指的是從現役中役滿退伍,進入十三年回營訓練周期並能夠在一定時間內動員起來的的後備軍人。新加坡軍隊分陸、海、空三軍,具體數量未知,但是一般認為整體數量在五十萬以上,但是正規軍人和現役軍人總數應該不超過五萬。
武裝規模
獨立35年來,新加坡武裝部隊規模從小到大、從無到有,已建立起一支包括6萬常規軍、20餘萬後備軍的武裝部隊,擁有飛彈、潛艇、F-16D/F戰鬥機、KC-135空中加油機、支努乾直升機、M1坦克、BIONIX陸戰車等比較先進的重型中遠程軍事裝備,武器裝備之精良在東南亞堪稱第一。
主戰坦克
德國豹2SG型坦克196輛 豹2SG型坦克(德國豹2A4型改良版採用萊茵金屬升級套件)
軍事策略
新加坡的防衛採取的是全面防衛的概念,包含軍事防衛、經濟防衛、民事防衛、社會防衛以及心理防衛五個層面。新加坡是馬來半島南端的島國,被人謔稱為“小紅豆”,但幅員狹小並沒有淡薄新加坡人保家衛國的意志,也沒有束縛新加坡鞏固國防的手腳。
發展方向
國防投資
新加坡是一個彈丸小國,但其
國防建設取得的成就卻令人不容小視。究其原因,這主要得益於新加坡實行的全面防衛的國防與安全戰略,運用阻嚇、反擊和外交手段並用的防衛策略,國民的國防憂患意識普遍較強。除此之外,新加坡在國防建設中注重藉助科技突破幅員、地域、人力和資源等方面的局限也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正如新加坡副總理兼國防部長
陳慶炎所說,科技對於新加坡武裝部隊有著特殊重要的戰略意義,加強對國防科技的投資將繼續是新加坡政府的首要任務。
科技潛力
為進一步增強國防科技實力,新加坡國防部最近與
新加坡國立大學合作成立了淡馬錫研究院。淡馬錫研究院與新加坡國防科技研究院和國防科技工業公司一起構成了新加坡國防科技的三大支柱,它既利用大學的人力和資源,也使國立大學獲得占國防經費4%的研究經費,能夠進行電磁兼容學和航空學等高新科技的研究。
聯繫合作
走出國門發展國防科技,通過建立國外夥伴關係推進本國的國防科技發展,是新加坡發展國防科技的重要途徑。現今新加坡與澳大利亞、法國、以色列和美國等國防科技發達的國家建立了大規模的國防科技合作關係,在許多領域取得了令世界矚目的科技成果,如與美國陸軍合作進行的城市地下彈藥儲存設施的研究,與法國海軍共同進行的軍艦隱形技術的研究,與瑞典國防研究所攜手進行的微量有毒化學物質探測研究,都取得了良好的成果。
武器採購
在從美歐引進一些先進武器裝備的同時,為提高武器裝備的效費比,新加坡國防部提出了做“聰明採購者”的口號,要求三軍採購部門作好市場調查和研究,購買科技含量高的裝備;要求三軍部隊開展“提高生產力”運動,提高國防成本效益;要求軍工部門提高研製、翻新和配套能力,逐步推行“本地製造”策略。
對科技的情有獨鐘已經使新加坡的軍事工業從維修提升到研製,不僅能自行研製SAR21型突擊步槍等簡單輕型裝備,也能自行改裝F-5、A-4等複雜航空裝備,還能自行研製BIONIX陸軍戰車、
堅韌級登入艦等大型先進裝備。這為新加坡稱雄東南亞奠定了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