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傣那文”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派語言學專家周耀文為傣族重新創製的文字;這種文字雖在形體上與“傣哪文”(老傣那文)比較相似,實際上與“傣哪文”差距很大。
目前,“新傣那文”是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的官方文字之一,故又稱“德宏傣文”。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新傣那文
- 來源:老傣那文
簡介,語音,輔音字母,元音字母,聲調符號,
簡介
公元14世紀初,“勐繃”(繃地)傣族僧侶根據當地傣族發音特點,以巴利文為基礎、參考緬文創製出一種文字,因“勐繃”傣族自稱“傣繃”,這種文字便是“傣繃文”。後來,這種文字逐漸擴散至怒江(薩爾溫江)、伊洛瓦底江、布拉馬普特拉河流域所有使用泰語大泰方言的傣族,這些地區曾被“勐卯龍”(漢譯“麓川國”)統治過,傣族均自稱“傣勐卯龍”或“傣卯龍”,後簡稱為“傣龍”,“傣龍”直譯為漢語是“大傣”;所以,“傣繃文”又稱作“大傣文”或“大泰文”。
操泰語大泰方言的傣族當中,靠近北方的部分與華夏民族交往頻繁,與華夏民族一樣習慣用毛筆寫字,圓體的“傣繃文”字母為適應毛筆書寫,逐漸變為略帶方體的字母,因這種字型主要流行於北方傣族,“北方”傣語為“勒”、“南方”傣語為“德”,北方傣族在南方傣族面前自稱“傣勒”,使用的文字便是“傣勒文”(即“北方大傣文”或“北方大泰文”);“傣勒文”被漢族音譯為“傣那文”或“傣哪文”。
“傣哪文”成為北方大傣族使用的文字後,“傣繃文”便只有南方大傣族使用,故又稱“南方大傣文”、即“南方大泰文”。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其境內能與境外民族互通的少數民族文字均被列為改革對象,新政府派語言學專家周耀文對“傣那文”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造,等於重新為傣族創製了一種外形酷似“傣那文”的新文字,改革後的“新傣那文”率先在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推行,因此也稱“德宏傣文”。
“新傣那文”在“老傣那文”的基礎上增加了4個聲母、39個韻母和6個點撇式聲調符號(後又改用6個拉丁文字母表示聲調)。“新傣那文”有30個字母和5個聲調符號,音節之間有小空格。統一碼在U+1950-U+1974區為它制定了字元編碼。
語音
輔音字母
輔音字母有19個,排列順序如下。
ᥐ [k] ᥑ [x] ᥒ [ŋ]
ᥓ [ʦ] ᥔ [s] ᥕ [j]
ᥖ [t] ᥗ [tʰ] ᥘ [l]
ᥙ
ᥚ [pʰ]ᥛ [m]
ᥜ [f] ᥝ [v] ᥞ [h] ᥟ [ʔ]
ᥠ [kʰ] ᥡ [ʦʰ] ᥢ [n]
輔音字母的名稱是輔音字母和韻母ᥣ[aː˧]相拼。
輔音字母ᥝ也作元音韻尾[u]使用。
元音字母
元音字母有11個,排列順序為:ᥣ [aː], ᥤ , ᥥ [e], ᥦ [ɛ], ᥧ [u], ᥨ [o], ᥩ [ɔ], ᥪ [ɯ], ᥫ [ə], ᥬ [aɯ], ᥭ [ai]。
元音字母的名稱就是字母的發音(中平調)。
韻母的表示方法是,元音後加韻尾。和很多元音附標文字一樣,元音[a]不標出。韻尾用ᥭ表示,韻尾[u]用ᥝ表示。
元音字母的名稱就是字母的發音(中平調)。
韻母的表示方法是,元音後加韻尾。和很多元音附標文字一樣,元音[a]不標出。韻尾用ᥭ表示,韻尾[u]用ᥝ表示。
聲調符號
第一聲(陽去)不標調。其餘五個聲調各有一個聲調符號,標在音節末尾。第五聲如果是促聲韻(陽入)也不標調。下例顯示1956年的標調法和1988年的標調法表示音節[tɔŋ]和[xaːk]的不同聲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