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傣那文

新傣那文

“新傣那文”即中華人民共和國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現行使用的用以記錄德宏傣語方言的文字。其前身為“傣哪文”(老傣那文),因經過改進,增加了一些字母、改變了一些字母的形體,已與“老傣那文”差別很大。

1953年8月2日通過《德宏傣文改進方案》,1954年6月10日經中央民族事務委員會批准試行。隨後1955年、1963年和1988年又作了一些補充修改,形成現行的《德宏傣文改進方案》。“新傣那文”主要是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的傣族使用的傣文,故又稱“德宏傣文”。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新傣那文
  • 來源:老傣那文
簡介,字母符號,聲母,韻母,聲調符號,

簡介

新傣那文
公元14世紀初,“勐繃”(繃地)傣族僧侶根據當地傣族發音特點,以巴利文為基礎、參考緬文創製出一種文字,因“勐繃”傣族自稱“傣繃”,這種文字便是“傣繃文”。後來,這種文字逐漸擴散至怒江(薩爾溫江)、伊洛瓦底江、布拉馬普特拉河流域所有使用泰語大泰方言的傣族,這些地區曾被“勐卯龍”(漢譯“麓川國”)統治過,傣族均自稱“傣勐卯龍”或“傣卯龍”,後簡稱為“傣龍”,“傣龍”直譯為漢語是“大傣”;所以,“傣繃文”又稱作“大傣文”或“大泰文”。
操泰語大泰方言的傣族當中,靠近北方的部分與華夏民族交往頻繁,與華夏民族一樣習慣用毛筆寫字,圓體的“傣繃文”字母為適應毛筆書寫,逐漸變為略帶方體的字母,因這種字型主要流行於北方傣族,“北方”傣語為“勒”、“南方”傣語為“德”,北方傣族在南方傣族面前自稱“傣勒”,使用的文字便是“傣勒文”(即“北方大傣文”或“北方大泰文”);“傣勒文”被漢族音譯為“傣那文”或“傣哪文”。
“傣哪文”成為北方大傣族使用的文字後,“傣繃文”便只有南方大傣族使用,故又稱“南方大傣文”、即“南方大泰文”。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其境內能與境外民族互通的少數民族文字均被列為改革對象,新政府派語言學專家周耀文對“傣那文”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造,等於重新為傣族創製了一種外形酷似“傣那文”的新文字,改革後的“新傣那文”率先在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推行,因此也稱“德宏傣文”。
“新傣那文”在“老傣那文”的基礎上增加了4個聲母、39個韻母和6個點撇式聲調符號(後又改用6個拉丁文字母表示聲調)。“新傣那文”有30個字母和5個聲調符號,音節之間有小空格。統一碼在U+1950-U+1974區為它制定了字元編碼。

字母符號

聲母

聲母共19個
[k]
[x]
[ŋ]
[ts]
[s]
[j]
[t]
[tʰ]
[l]
[p]
[pʰ]
[m]
[f]
[v]
[h]
[kʰ]
[tsʰ]
[n]
[ʔ]

輔音字母的名稱是輔音字母和韻母ᥣ[aː˧]相拼。
輔音字母ᥝ也作元音韻尾[u]使用。

韻母

韻母共有84個

[aː]
[i]
[e]
[ɛ], [ia]
[u]
ᥨᥝ
[o]
[ɔ], [ua]
[ɯ]
[ə]
[aɯ]

[ai]
ᥣᥭ
[aːi]

ᥧᥭ
[ui]
ᥨᥭ
[oi]
ᥩᥭ
[ɔi]
ᥪᥭ
[ɯi]
ᥫᥭ
[əi]
-ᥝ
[au]
ᥣᥝ
[aːu]
ᥤᥝ
[iu]
ᥥᥝ
[eu]
ᥦᥝ
[ɛu]

ᥪᥝ
[ɯu]
ᥫᥝ
[əu]
-ᥛ
[am]
ᥣᥛ
[aːm]
ᥤᥛ
[im]
ᥥᥛ
[em]
ᥦᥛ
[ɛm]
ᥧᥛ
[um]
ᥨᥛ
[om]
ᥩᥛ
[ɔm]
ᥪᥛ
[ɯm]
ᥫᥛ
[əm]
-ᥢ
[an]
ᥣᥢ
[aːn]
ᥤᥢ
[in]
ᥥᥢ
[en]
ᥦᥢ
[ɛn]
ᥧᥢ
[un]
ᥨᥢ
[on]
ᥩᥢ
[ɔn]
ᥪᥢ
[ɯn]
ᥫᥢ
[ən]
-ᥒ
[aŋ]
ᥣᥒ
[aːŋ]
ᥤᥒ
[iŋ]
ᥥᥒ
[eŋ]
ᥦᥒ
[ɛŋ]
ᥧᥒ
[uŋ]
ᥨᥒ
[oŋ]
ᥩᥒ
[ɔŋ]
ᥪᥒ
[ɯŋ]
ᥫᥒ
[əŋ]
-ᥙ
[ap]
ᥣᥙ
[aːp]
ᥤᥙ
[ip]
ᥥᥙ
[ep]
ᥦᥙ
[ɛp]
ᥧᥙ
[up]
ᥨᥙ
[op]
ᥩᥙ
[ɔp]
ᥪᥙ
[ɯp]
ᥫᥙ
[əp]
-ᥖ
[at]
ᥣᥖ
[aːt]
ᥤᥖ
[it]
ᥥᥖ
[et]
ᥦᥖ
[ɛt]
ᥧᥖ
[ut]
ᥨᥖ
[ot]
ᥩᥖ
[ɔt]
ᥪᥖ
[ɯt]
ᥫᥖ
[ət]
-ᥐ
[ak]
ᥣᥐ
[aːk]
ᥤᥐ
[ik]
ᥥᥐ
[ek]
ᥦᥐ
[ɛk]
ᥧᥐ
[uk]
ᥨᥐ
[ok]
ᥩᥐ
[ɔk]
ᥪᥐ
[ɯk]
ᥫᥐ
[ək]
其中,單元音韻母9個,複合元音韻母15個,帶鼻輔音韻尾-m、-n、-ŋ的30個,帶-p、-t、-k的30個。

聲調符號

聲調符號共5個
調序
1
2
3
4
5
6
調值
˧˧
中平
˥˥
高平
˩˩
低平
˧˩
中降
˥˧
高降
˧˥
中升
字母式符號
(當前使用)
(不標)
點撇式
(1954年)
(不標)
◌̈
◌̌
◌̀
◌̇
◌́
原有傣文不表示聲調,1954年至1956年改進方案中使用6個點撇式調符: ͐◌、˸◌、◌̌、◌̀、◌̇、◌́;1956年至1963年改為5個字母式符號:ᥰ、ᥱ、ᥲ、ᥳ、ᥴ;1964年又恢復使用:◌̈、◌̌、◌̀、◌̇、◌́;1987年起又改為:ᥰ、ᥱ、ᥲ、ᥳ、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