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文主義教育

新人文主義教育是指18 世紀末 19 世紀初出現於德國的教育思潮。主要代表人物有赫爾德、歌德、席勒、海涅、洪堡等。雖亦強調學習古典語言、文學、歷史等人文學科,但與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教育不同。不偏重羅馬文化,而傾向於希臘文化,主張發揚古希臘文化中一切珍貴和有用的東西,強調復興古希臘文化的優秀內容和精神,注重領會其中積極的世界觀和人生觀,而不在於對古代語言和生活樣式的模仿;強調在教育中尊重人性,重視人性的和諧發展,促進人的身體和精神的均衡;認為教育的主要目的在於充分發展人的一切力量,陶冶人成為完美的人;亦要求注意學習自然科學,重視審美教育, 並建議在藝術教育中滲入德育的要素;強調感情的陶冶應重於理智的和職業的訓練,用以人格為中心的人性陶冶取代唯理的紳士教養。

新人文主義思想家在不同程度上主張依據這些觀點改革德國當時的教育。特別是洪堡在受命擔任普魯士內務部文教總管期間,致力於提倡新人文主義,建立新的教育體系。該教育思潮不僅影響德國教育的發展,還傳播到歐洲其他國家。現代西方教育思想流派,主要代表人物有美國人文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羅傑斯等人。反對把有人性的人類降低到動物和機器的水平,主張要集中力量研究個人獨特的發展,充分說明人的本質特徵、內在情感以及潛在的智慧型、愛好和興趣等。認為若讓個人自由地感知和行動,他就會發展對自我的理解,並容忍和尊重別人。認為在教育中,每個人既將形成一套價值系統,又仍保持其特有的個性。認為教育過程就是諮詢過程,學校應提供一個能使學生自我健康發展的環境,教師應像治病的醫生,“以病人為中心”,同病人保持一種可信任的、可靠的和前後一貫的關係,深入病人的內心世界,接受病人的態度和情緒,以造成一種使病人能自由地實現自我的氣氛,而不是按照自己的世界觀去解釋病人的行為。強調教育的根本目的在於個人的成長和自我實現,而不是掌握知識,學校工作的重點應是培養學生自律和自我選擇、自我評價的能力,教師與學生的關係首先應是人與人的關係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