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該書首先針對21世紀詩歌傳播方式的變化以及帶給詩歌寫作的深層影響展開研究,客觀公正地指出國家出版物、民刊和網路作為主要傳播平台的優勢以及缺憾之處;圍繞21世紀詩歌的詩學理論建構問題,探索多元化詩學建構的意義及其理論爭鳴的價值。其次,針對21世紀以來詩歌及物性寫作增強的現實,探索詩歌的社會學意義,著重指出“底層寫作”“打工詩歌”以及“災難詩歌”等深蘊著生命關懷和社會倫理關懷的詩歌對當代詩壇的衝擊意義;新質意象、“後敘事”以及“新口語”等詩歌文本內部美學特徵的研究,同樣是21世紀詩歌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最後,綜合討論了當代詩歌的諸多問題,確認詩歌精神極度失衡、靈魂變輕以及“常態寫作”與“非常態寫作”的錯位給詩壇帶來的各種弊端,指出21世紀詩歌復興的希望應該寄予詩歌文本而非詩歌外部的各種活動。
作品目錄
第一章 新世紀詩歌的傳播方式 第二章 新世紀詩學理論建構 第三章 新及物寫作:詩歌精神的回歸與提升 第四章 詩歌技藝的綜合調試 第五章 新世紀詩歌的問題與局限 |
創作背景
21世紀中國詩歌走過的第一個10年曆程,其表現出與以往時代不同的新質,不僅有外部數不勝數的詩歌活動、詩壇論爭及非詩化事件的合力作用,更有詩歌內部倫理關懷的提升、多元化詩學的建構以及詩歌技藝的綜合調適,使得21世紀詩歌表現出諸多“復興”的跡象。基於此,《新世紀詩歌研究》對這一主題展開了研究。
作品思想
該書圍繞21世紀詩歌的詩學理論建構問題,探索其多元化詩學建構的意義。“第三條道路寫作”作為一種詩歌中的“不結盟”運動,因為強調多元、包容、自由、獨立而對21世紀初的詩歌寫作意義深遠;“詩歌地理學”概念重視詩歌傳統及地域性差異,將地理、自然和文化融匯於詩歌之中,為當代詩歌寫作找到了一條回歸傳統的全新路徑;“完整性寫作”籲求詩歌精神的重新凝聚,對建構詩歌寫作的倫理學意義非凡。
該書針對21世紀以降詩歌及物性寫作增強的現實,探索詩歌社會學、美學的價值和意義。無論是詩歌在表現社會內容,如“底層寫作”“打工詩歌”“災難詩歌”,還是完全個人化的日常性書寫,以及對城市生態的關注,都顯示了21世紀詩歌與社會之間關係的改善,尤其是以一種富有痛感的批判姿態介入當代的社會生活,彰顯出21世紀詩歌所深蘊著的生命終極關懷和社會倫理關懷,並且改變了20世紀90年代以來詩歌以“個人性”取代“社會性”的邊緣化傾向,重新在個人與社會的維度上建立詩歌倫理,積澱了厚重而堅實的詩歌精神,這是21世紀詩歌最為令人矚目的特徵之一。
該書討論了21世紀詩歌所出現的問題。詩歌精神的“輕”與“重”之間極度失衡,詩魂變輕;詩歌文本無數而精品寥寥、詩歌活動頻出卻“詩意”漸消、詩歌批評“高產”可少見鋒芒,等等,詩歌中“多”與“少”的矛盾問題依舊存在;21世紀詩歌求新求變的意願儘管美好,但卻難以掩飾沉寂的尷尬,“常態書寫”與“非常態書寫”的錯位,導致21世紀詩歌出現一種“復興”的假相。
出版信息
作者簡介
宋寶偉,1971年生,黑龍江省富錦市人。1996年畢業於
哈爾濱師範大學中文系,獲學士學位;2006年畢業於哈爾濱師範大學中文系,獲碩士學位;2011年畢業於南開大學文學院,獲博士學位。現為哈爾濱師範大學文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