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紀全國高等醫藥院校規劃教材·診斷學》主要內容:診斷學是運用醫學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對疾病進行診斷的一門學科。是為醫學生學畢基礎醫學各門學科包括解剖學、生理學、生物化學、微生物學、組織胚胎學、病理生理學及病理學等課程,過渡到學習臨床醫學各學科而設立的一門必修課。其主要內容包括問診採集病史,全面系統地掌握患者的症狀。通過視診、觸診、叩診和聽診,仔細了解患者所存在的體徵,並進行一些必要的實驗室檢查,如血液學檢查、生物化學檢查和病原學檢查,以及器械檢查,如心電力、X線和超聲等輔助檢查,來揭示或發現患者的整個臨床表現。學習獲取這些臨床徵象的方法,掌握收集這些臨床資料的基本功。套用所學過的基礎醫學理論,闡明患者臨床表現的病理生理學基礎,並提出可能性的診斷為學習臨床醫學各學科、臨床見習與實習奠定基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新世紀全國高等醫藥院校規劃教材•診斷學
- 出版社: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 頁數:788頁
- 開本:16
- 定價:74.00
- 作者:戴萬亨
- 出版日期:2008年5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802314191, 7802314194
- 品牌: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內容簡介
《新世紀全國高等醫藥院校規劃教材·診斷學》是高等醫藥院校中西醫結合專業學生的必修課,是基礎醫學過渡到臨床醫學的橋樑。中西醫結合專業的學生學習《診斷學》的目的是掌握西醫診斷疾病的方法,為學習中西醫結合臨床課程奠定堅實的基礎
作者簡介
成就及榮譽:
2000年、2004年獲得成都中醫藥大學教學成果2等獎及3等獎。1996編寫全國高等教育中醫藥類規劃教材《診斷學基礎》,2000年主編全國高等教育自學考試指定教材中醫專業(本科)《診斷學基礎》,2002年主編新世紀全國高等中醫藥院校規劃教材《診斷學基礎》,2005年主編了全國普通高等教育中醫藥類精編教材《診斷學基礎》,2006年主編了新二版全國高等中醫藥院校規劃教材《診斷學基礎》以及與教材配套的各種輔導叢書。主編了《診斷學基礎》《中西醫臨床內科學》《西醫內科學》等14部著作,作為主審、副主編、編委或編寫秘書的有6部。發表論文20餘篇。
圖書目錄
第一篇 症狀診斷
第一章 常見症狀
第一節 發熱
第二節 咳嗽與咳痰
第三節 咯血
第四節 胸痛
第五節 呼吸困難
第六節 發紺
第七節 心悸
第八節 水腫
第九節 噁心與嘔吐
第十節 腹痛
第十一節 嘔血與黑糞
第十二節 便血
第十三節 腹瀉
第十四節 黃疸
第十五節 尿頻、尿急與尿痛
第十六節 皮膚黏膜出血
第十七節 關節 痛
第十八節 頭痛
第十九節 眩暈
第二十節 暈厥
第二十一節 抽搐
第二十二節 意識障礙
第二章 問診
第二篇 檢體診斷
第三章 基本檢查法
第四章 一般檢查
第一節 全身狀態檢查
第二節 皮膚檢查
第三節 淋巴結檢查
第五章 頭部檢查
第六章 頸部檢查
第七章 胸部檢查
第一節 胸部體表標誌及分區
第二節 胸廓、胸壁與乳房檢查
第三節 肺和胸膜檢查
第四節 心臟血管檢查
第八章 腹部檢查
第九章 外生殖器、肛門和直腸檢查
第十章 脊柱與四肢檢查
第十一章 神經系統檢查
第十二章 全身體格檢查
第三篇 實驗診斷
第十三章 血液檢查
第一節 血液一般檢查
第二節 血液的其他檢查
第三節 血栓與止血檢測
第四節 血型鑑定與交叉配血試驗
第十四章 骨髓細胞學檢查
第十五章 排泄物、分泌物及體液檢查
第一節 尿液檢查
第二節 糞便檢查
第三節 痰液檢查
第四節 漿膜腔穿刺液檢查
第五節 腦脊液檢查
第六節 生殖系統體液檢查
第十六章 肝臟病常用實驗室檢查
第十七章 腎功能檢查
第十八章 臨床常用生化檢查
第十九章 臨床常用免疫學檢查
第二十章 臨床病原體檢查
第四篇 器械檢查
第二十一章 心電圖診斷
第一節 心電圖基本知識
第二節 心電圖的測量方法與正常心電圖
第三節 心房和心室肥大
第四節 心肌梗死與心肌缺血
第五節 心律失常
第六節 電解質紊亂及藥物所致心電圖改變
第七節 其他常用心電圖檢查
第八節 心電圖的分析方法及套用價值
第二十二章 肺功能檢查
第二十三章 內鏡檢查
第二十四章 腦電圖及腦電地形圖
第五篇 影像診斷
第二十五章 超聲診斷
第一節 超聲成像的基本知識
第二節 超聲心動圖
第三節 肝、膽道、胰腺的超聲診斷
第四節 泌尿系統超聲診斷
第五節 婦產科超聲診斷
第六節 其他部位的超聲診斷
第二十六章 放射、MRI診斷及介入放射學
第一節 總論
第二節 肺與縱隔
第三節 心臟與大血管
第四節 消化系統
第五節 泌尿系統
第六節 骨關節 系統
第七節 中樞神經系統
第八節 眼、耳、鼻竇
第九節 介入放射學
第二十七章 放射性核素診斷
第一節 總論
第二節 臟器功能檢查
第三節 臟器顯像
第四節 體外放射分析
第六篇 病歷與診斷方法
第二十八章 病歷
第二十九章 診斷步驟和臨床思維方法
附錄
Ⅰ 臨床常用診斷技術
一、胸腔穿刺術
二、心包穿刺術
三、腹腔穿刺術
四、膝關節 腔穿刺術
五、腰椎穿刺術
六、骨髓穿刺術
七、肝臟穿刺術
八、腎穿刺活體組織檢查術
九、淋巴結穿刺術
十、導尿術
十一、前列腺檢查及按摩術
十二、中心靜脈壓測定
十三、眼底檢查法
Ⅱ 臨床檢驗參考值
一、血液
二、骨髓
三、排泄物、分泌物及體液檢查
四、肝功能檢查
五、腎功能檢查
六、臨床常用生化檢查
七、常用免疫學檢查
八、內分泌功能檢查
九、肺功能檢查
Ⅲ 臨床心電圖常用表
Ⅳ 中英文索引
Ⅴ 參考文獻
文摘
症狀(symptom)是指患者主觀感受到的異常感覺或某些客觀病態改變。體徵(sign)是指醫師或其他人客觀檢查到的病態改變。如眩暈、疼痛是主觀感覺到的異常;黃疸、發熱既是主觀感覺,也可通過客觀檢查發現;心臟雜音、肝脾腫大則是客觀病態改變。故廣義的症狀也包括體徵。
症狀學(symptomatology)是研究症狀的病因、發生機制、臨床表現及其在診斷中的作用。症狀是問診的主要內容,是反映病情的重要指標之一,可以為診斷和鑑別診斷提供重要線索和主要依據。
本章僅對臨床較常見的症狀加以介紹,每個症狀重點闡述病因、發生機制、臨床表現、問診要點及檢查要點。
第一節 發熱
正常人的體溫是在體溫調節中樞的調控下,通過神經、體液因素使產熱和散熱過程處於動態平衡,維持人體的體溫在相對恆定的範圍內。當機體因致熱原作用,或各種原因引起體溫調節中樞功能障礙,致產熱過多和(或)散熱減少,使體溫超出正常範圍時,稱為發熱(fever)。
【病因】
引起發熱的病因很多,臨床上按有無病原體侵入人體分為感染性發熱和非感染性發熱兩大類,以感染性發熱最常見。
(一)感染性發熱
感染性發熱是各種病原體侵人人體所致,常見的病原體有細菌、病毒、立克次體、支原體、螺旋體、寄生蟲、真菌等。急性或慢性感染、局部性或全身性感染,均可引起發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