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種學史
斯里蘭卡栗鴞是草鴞科家族中的一種栗色貓頭鷹。它們是斯里蘭卡島和印度西南部喀拉拉邦的西高止山脈特有的地方。它曾經被認為是
栗鴞的一個
亞種,但由於其獨特的叫聲,羽毛和分布區域,2014年被劃分為獨立物種。
1873年,英國政治家和博物學家艾倫·屋大維·休姆(Allan Octavian Hume)描述了這種斯里蘭卡貓頭鷹的形狀,但直到1877年,它才被引入了二項式拉丁學名“Phodilus assimilis”。屬名Phodilus來自古希臘語phōs,表示“光”或“日光”,而deilos則表示“膽小”或“膽怯”。特定的稱呼詞assimilis是拉丁語,意為“相似”或“喜歡”。
形態特徵
斯里蘭卡栗鴞體長約29厘米,翅長19.2-20.8厘米,尾長8.1-9厘米。面盤呈V形,體羽顏色為粉紅色,但這種顏色並沒有達到頭頂。臉上有黑色的垂直斑點,虹膜棕黑色。鳥喙淡黃色。上體為深栗色,具濃密的黑色和白色斑點,後頸有一道金色的領帶紋,肩胛上有金色斑點。翅膀有很重的暗條紋,尾巴有8-10條窄的暗條紋。下體底紋淺黃色,有許多黑白斑點。它們的腿相對較短,在裸露的腳趾根部有淺黃色的羽毛,腳趾呈淺灰褐色,爪子呈髒白色至淺灰色。
幼鳥看起來像成鳥,但它們的羽毛較淺,帶有許多深色條紋。
棲息環境
棲息於潮濕的常綠森林、混交林、紅樹林和砍伐森林中。生活在低地到海拔1200米的高度。也出現在耕地和稻田之間,農業區或森林邊緣的果樹地帶,枝葉茂密的種植園中。
生活習性
夜行性鳥類,行為類似於栗鴞。它們相當謹慎,白天在樹洞裡似乎不舒服,有時可以看到它們棲息在森林的一棵樹的分枝上,隱藏在一簇葉子後面,高度不超過地面2米。看上去似乎睡著了,雙眼緊閉。由於它們的爪子牢牢地抓住了棲息處,這種狀度與像其他貓頭鷹非常不同,當入侵者到來時它們的感覺總是很機敏,它們總是看上去完全清醒。在光天化日之下受到干擾時,恐懼會使其迅速飛向幼樹叢,熟練地在樹幹之間導航,以避開障礙物。它們甚至可以穿越藤本植物的迷宮。這些鳥類具有非常有效的聽覺感知能力,在發生危險時優先使用它們。
當恐懼激動或萬不得已時,它們有時會左右晃動身體,突然低下頭,以至於給人留下幾乎在自己身後看的印象。它們會輕輕地橫向搖頭,然後突然向空中抬頭,露出蒼白的圓盤面部,睜開大而亮的眼睛並張開尾巴。這種恐嚇行為和
倉鴞類似。斯里蘭卡栗鴞從高處狩獵。首先,它們有節奏地向一側擺動頭,另一側則提高視覺效果,然後飛過長有幼樹的田野進行捕捉狩獵。它們的翅膀相對較短,兩端呈圓形,非常適合這種策略。
斯里蘭卡栗鴞的鳴叫是一系列的3-4個章節的抱怨、顫抖、吹哨的音調組成的短語,先是明顯上升,然後是下降。每個音符的持續時間為1-1.2秒,並且每2秒間隔一個音符。整個短語的長度為4-6秒。 在繁殖季節,它們在午夜左右達到頂峰。
以小齧齒動物(小鼠和老鼠)、蝙蝠、鳥類、蜥蜴、青蛙、甲蟲和其他大型昆蟲(例如蚱蜢)為食。
分布範圍
分布於斯里蘭卡和印度南部的喀拉拉邦西高止山脈。在西高止山脈,從北部的錫爾西里(Sirsi)分布到卡拉卡德·蒙丹圖雷·老虎保護區(Kalakkad Mundanthurai Tiger Reserve(KMTR))
繁殖方式
繁殖季節為3-7月。巢被放置在枯樹的樹洞或腐爛的木頭中。每巢產2-3枚純白色鳥卵。11月在斯里蘭卡發現了幼鳥,大小相差很大,這表明孵化是從第一個卵開始的,隨後的卵分開放置數天后開始孵化。卵在間隔2天后才產下1枚,隨著雌鳥從第一個卵開始孵化,所以總是錯開的。這就解釋了為什麼在同一鳥巢中,幼鳥總是大小不同的。雌鳥獨自孵化,未知孵化期,幼鳥留巢時間未知。
亞種分化
| 中文名稱 | 學 名 | 命名者與年代 |
---|
1 | | Phodilus assimilis assimilis | |
---|
2 | | Phodilus assimilis ripleyi | Hussain & Reza Khan, 1978 |
---|
保護現狀
全球種群數量尚未確定,但該物種在其大部分範圍內都非常罕見(del Hoyo等,1999)。
趨勢判斷:如果沒有任何下降或嚴重威脅的證據,則認為種群數量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