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鴞

栗鴞

栗鴞(學名:Phodilus badius):體長約29厘米,體重311-360克。是一種中等體型的紅褐色鴞。其心形臉龐及時而豎起的“耳朵”與倉鴞甚似。上體紅褐而具黑白點斑,下體皮黃偏粉具黑點,臉近粉色。虹膜深褐色,嘴乳黃色,腳黃褐色,爪黃色,中爪內緣具櫛狀突。

留鳥,棲息于山地常綠闊葉林、針葉林和次生林中。夜行性,常單獨或成對活動,主要以鼠類、小鳥、蜥蜴、蛙、昆蟲等動物性食物為食。繁殖期為3-7月,每窩產卵3-5枚。分布於尼泊爾、錫金、印度阿薩姆邦、緬甸和泰國,東至華南,南經馬來半島至大巽他島。

(概述圖片參考資料來源:)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亞種分化,種群現狀,保護級別,

形態特徵

栗鴞,額、面盤、頦和喉淺葡萄紅色,眼先和內側眼緣深栗色。頸側至胸圍以一道白色而雜有褐色和栗色的項翎,後頭及後頸深栗色。上背、肩和翅上內側覆羽棕黃色而具栗色羽緣和近端黑色斑點;下背淺栗色,亦雜有黑色斑點。兩翅大都棕栗色而具黑色橫斑,第一枚初級飛羽外翈和小覆羽均緣以白色,第二枚初級飛羽近端處綴有3個白點,尾淺栗色,亦具多道黑色橫斑。下體和覆腿羽葡萄紅色。亦綴黑色斑點。上胸沾橙黃色,下腹中部及肛周羽色較淺。幾近白色。翅下覆羽和腋羽淺棕色或栗色,近翼緣處有一栗色斑塊。
虹膜深褐色,嘴乳黃色,腳黃褐色,爪黃色,中爪內緣具櫛狀突。
大小量度:體重♂351-360克,♀311克;體長♂288-295毫米,♀287毫米;嘴峰♂33毫米,♀32毫米;翅♂216-218毫米,♀224毫米;尾♂93毫米,♀96毫米;跗蹠♂45-48毫米,♀51毫米。(註:♂雄性;♀雌性)

棲息環境

栗鴞屬於留鳥,棲息于山地茂密的常綠闊葉林、針葉林和次生林中。特別是東南亞大陸1800米以下的山麓,亞山地森林和山地森林。 在爪哇,首選的棲息地是海拔200-1000米的山麓和1000-1500米的亞山地森林,但森林的破壞迫使這種栗鴞從山地和中部地區遷移到山地森林。 記錄的最高海拔是2300米。也生活在耕地和耕地附近的果樹林中的農田和稻田之間葉片密集的林中。

生活習性

栗鴞常單獨或成對活動,有時亦見2-3隻的小群。是一種夜間活動的鳥,白天棲息在樹幹上或樹洞裡,或棲息在棕櫚葉遮蔽的樹枝上,或棲息在厚厚的水平藤條彎下,通常離森林地面不超過2米。白日坐姿平展,如黑頂蟆口鴟,棲息時不警覺,很容易接近。夜行性,主要在晚上、黃昏和黎明前活動。
聲音像一首典型的歌曲,是一系列4-7音節或更大聲,憂鬱的口哨聲,每秒約2音符,可持續2-8秒。開始響亮,後面的音符略微上升。這些短鳴經常重複多次,有時逐漸按降低音調進行。當栗鴞從一個地方移動到另一個地方時,這些口哨聲有時會與一系列不同且較短的哨聲交替出現,kleet-kleet-kleet或kleek-kleek-kleek。 傾向於在傍晚開始鳴叫。在繁殖季節可能聲音很大,特別是在午夜之後。
以小型齧齒動物(如老鼠大鼠)、蝙蝠、鳥類、蜥蜴、青蛙和大型昆蟲(如甲蟲和蚱蜢)等動物性食物為食。它們在棲息地捕獵,飛過茂密的森林樹冠下的幼樹,進行殺戮。 這都是通過它們相對短而圓的翅膀實現的。 一般傾向於在水源地附近捕獵。

分布範圍

原產地:孟加拉國、汶萊達魯薩蘭國、高棉、中國、印度、印度尼西亞、寮國人民民主共和國、馬來西亞、緬甸、泰國和越南。
可能滅絕:菲律賓。區域滅絕:新加坡。遊蕩:尼泊爾。
栗鴞分布圖栗鴞分布圖

繁殖方式

栗鴞的繁殖期因分布地區不同而有所區別,在尼泊爾和錫金周邊的繁殖季節是3-5月,在爪哇是3-7月。巢穴位於樹洞、腐爛的樹幹或樹樁及洞穴中,也有在爪哇島上的棕櫚樹葉層里築巢的,也有報導使用人工巢箱。每窩產3-5枚卵,卵白色,光滑無斑,卵為橢圓形,大小為33-37毫米×28-31毫米,間隔約2天。 孵化從第一個卵開始,由雌鳥單獨孵化,而雄鳥則給雌鳥帶來食物。孵化和成熟期未知。

亞種分化

栗鴞(5亞種)
中文名稱學 名命名者與年代
1
栗鴞奔格安島亞種
Phodilus badius arixuthus
Oberholser, 1932
2
栗鴞爪哇島亞種
Phodilus badius badius
Horsfield, 1821
3
栗鴞勿里洞島亞種
Phodilus badius parvus
Chasen, 1937
4
栗鴞薩馬灣亞種
Phodilus badius riverae
McGregor, 1927
5
Phodilus badius saturatus
Robinson, 1927

種群現狀

該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保護級別

列入《華盛頓公約》CITES 附錄Ⅱ級保護動物。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8年 ver 3.1——無危(LC)。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