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經歷
生涯馬田·史高西斯的雙親是義大利
西西里島人,移民至紐約後,在
皇后區生下馬田。史高西斯從小在紐約的小義大利(Little Italy)區成長,影響到他未來的創作生涯。 史高西斯念布朗克斯區的 Cardinal Hays School 中學,然後在1960年進入知名的紐約大學念
電影系。1966年史高西斯拿到
電影碩士,在1968年到1970年之間史高西斯留在紐約大學電影系任教。在這段期間,史高西斯曾經在1969年擔任傳奇演唱會伍茲塔克(Woodstock)的紀錄片助理導演。
1974年法蘭斯·哥普拉介紹史高西斯進入華納兄弟片廠,史高西斯得以執導她的第一部何里活劇情片《冷血霹靂火》(Boxcar Bertha)。
1976年史高西斯以《的士司機》奪下當年康城影展金棕櫚獎,男演員羅拔·迪尼路的一句台詞「在跟我說話嗎?你在跟我說話嗎?你真的在跟我說話嗎?」(You talkin' to me? You talkin' to me? You talkin' to me ?)成為知名經典台詞。
1980年史高西斯再找來男演員勞伯·狄尼洛增肥演出拳擊名將 Jack La Motta的故事《狂牛》,為勞伯·狄尼洛拿下一座1981年美國奧斯卡最佳男主角。
1988年史高西斯改編希臘作家尼可斯·卡山札基(Nikos Kazantzakis)的小說《基督的最後誘惑》成同名
電影,影片引起軒然大波,全世界基督教團體揚言抵制。位在法國巴黎的聖米歇(Saint-Michel)戲院因上映《基督的最後誘惑》遭人割破銀幕並縱火。
1990年參演日本導演
黑澤明的《夢》,飾演
何蘭畫家梵谷。
1997年美國電影學會頒AFI終身成就獎給史高西斯。
1998年史高西斯擔任康城影展評審團主席。當年雖將金棕櫚獎頒給希臘導演
泰奧·安哲羅普洛斯的《永遠的一天》,但最驚人的影像莫過於當評審團大獎頒給義大利導演羅貝托·貝尼尼的《一個快樂的傳說》時,羅貝托·貝尼尼先是在舞台上向史高西斯下跪,然後再抱起史高西斯
轉一圈的動人畫面。
2006年的影片《無間道風雲》乃翻拍自香港《無間道》系列之第一部,並令其得到第79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導演獎。
2010年1月18日,馬田·史高西斯榮獲第67屆美國金球獎終身成就獎。
馬田·史高西斯在進行劇情長片的同時,也拍了幾部跟義大利移民、義大利新寫實主義、音樂(
爵士樂、
藍調)的紀錄片。
作品
1968
誰在敲我的門Who's That Knocking at My Door ?
1974 愛莉斯不住在這裡 Alice Doesn't Live Here Anymore
1977 紐約,紐約 New York, New York
1980 狂牛 Raging Bull
1983
喜劇之王The King of Comedy
1985 下班之後 After Hours
1986
金錢本色The Color of Money
1988 基督的最後誘惑 The Last Temptation of Christ
1993 心外幽情 The Age of Innocence
1997 小活佛 Kundun
1999 穿梭鬼門關 Bringing Out the Dead
2002
紐約風雲Gangs of New York
2004 娛樂大亨 The Aviator
2006 無間道風雲 The Departed
2011 雨果·卡布里特 Hugo 3D兒童奇幻
電影獲獎記錄
獲獎時間 | 屆次 | 獎項名稱 | 獲獎作品 | 備註 |
---|
2011 | 第六十九屆 | 金球獎最佳導演獎 | 雨果·卡布里特 | 獲獎 |
2011 | ---- | 國家評論協會最佳導演獎 | 雨果·卡布里特 | 獲獎 |
2006 | 第六十四屆 | 金球獎最佳導演 | 無間道風雲 | 獲獎 |
2006 | 第七十九屆 | 奧斯卡獎最佳電影與最佳導演獎 | 無間道風雲 | 獲獎 |
2004 | 第六十二屆 | 金球獎最佳影片 | 娛樂大亨 | 獲獎 |
2004 | 第五十九屆 | 英國電影學院獎最佳影片 | 娛樂大亨 | 獲獎 |
2004 | 第七十七屆 | 奧斯卡獎最佳導演 | 娛樂大亨 | 提名 |
2004 | ---- | 金球獎最佳導演 | 娛樂大亨 | 提名 |
2002 | 第七十五屆 | 奧斯卡獎最佳導演 | 紐約風雲 | 提名 |
2002 | 第六十屆 | 金球獎最佳導演 | 紐約風雲 | 獲獎 |
1993 | 第六十六屆 | 奧斯卡獎最佳編劇 | 心外幽情 | 提名 |
1993 | ---- | 美國國家評論協會獎最佳導演 | 心外幽情 | 獲獎 |
1990 | 第四十四屆 | 英國學院獎最佳電影、最佳導演、最佳改編劇本 | 盜亦有道 | 獲獎 |
1990 | 第四十六屆 | 威尼斯影展最佳導演銀獅獎 | 盜亦有道 | 獲獎 |
1990 | 第六十三屆 | 奧斯卡獎最佳導演、最佳編劇 | 盜亦有道 | 提名 |
1990 | ---- | 洛杉磯影評人協會最佳導演 | 盜亦有道 | 獲獎 |
1990 | ---- | 美國影評人協會最佳導演 | 盜亦有道 | 獲獎 |
1990 | ---- | 紐約影評人協會最佳導演 | 盜亦有道 | 獲獎 |
1988 | 第六十一屆 | 奧斯卡獎最佳導演 | 基督的最後誘惑 | 提名 |
1985 | 第三十九屆 | 康城影展最佳導演 | 下班之後 | 獲獎 |
1980 | 第五十三屆 | 奧斯卡獎最佳導演 | 狂牛 | 提名 |
1980 | ---- | 美國影評人協會最佳導演 | 狂牛 | 獲獎 |
1976 | 第二十九屆 | 康城影展金棕櫚獎 | 的士司機 | 獲獎 |
1976 | ---- | 美國影評人協會最佳導演 | 的士司機 | 獲獎 |
附錄
馬田·史高西斯自選1990年代最愛作品
2. The Thin Red Line《狂林戰曲》,美國──Terrence Malick,1998
4. Eyes Wide Shut《大開眼戒》,美國(英國)──
斯坦利·庫布里克(Stanley Kubrick),1999
5. Bad Lieutenant《壞警察》,美國──Abel Ferrara,1992
6. Breaking the Waves《破浪而出》,丹麥(瑞典、挪威、
何蘭、法國)──拉斯·馮·提爾(Lars von Trier),1996
7. Bottle Rocket《脫線衝天炮》,美國──
魏斯·安德森(Wes Anderson),1996
8. Crash《欲望號快車》,加拿大(美國)──大衞·柯能堡(David Cronenberg),1996
9. Fargo《雪花高離奇命案》,美國──高安兄弟(Coen brothers),1996
10. Malcom X《麥爾坎X》,美國──Spike Lee,1992,以及:Heat《盜火線》,美國──麥可曼(Michael Mann),1995,並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