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書名:斯文在茲:吟誦之路
- 作者:楊芬
- ISBN:9787553797779
- 類別:親職教育>家教方法
- 定價:59.80元
- 出版社:江蘇鳳凰科學技術出版社有限公司
- 出版時間:2018年10月1日
斯文在茲:吟誦之路概敘,內容簡介,作者簡介,目錄,上篇: 吟誦之文,下篇: 吟誦之法,
斯文在茲:吟誦之路概敘
內容簡介
上篇“吟誦之文”,從“文”的視角切入,深入剖析吟誦的內涵。下篇“吟誦之法”,注重從“法”的角度來探索吟誦之路,有助於打開誦讀吟詠詩文的一些門徑,找到內在的規律與方法,但其背後深層的根基仍不能脫離“吟誦之文”。上、下篇的構建,是互為補充融貫的,其內在的主旨始終要回到深廣的“吟誦之路”。 讓我們抑揚音節,頓挫節奏,契入詩文的陰陽開合之氣,與生命之氣相摩相盪。吟誦之路,正是一條生命與文化真實地交流、涵養、熏修的廣闊道路。
作者簡介
楊芬 ,北京大學圖書館古籍部館員 ,北京樂器學會古琴學術委員會理事中華吟誦學會理事 2005年獲中國音樂學院音樂學學士學位,2008年獲北京大學哲學系美學碩士學位,2016年繼續攻讀北大哲學系美學博士。多年來從事古琴及吟誦的實踐與研究,是當代較為傑出的國語吟誦名家,曾參與多部吟誦教材的編寫。
目錄
上篇: 吟誦之文
第一章 言立而文明 聲發而文生——吟誦的界定 壹 歷來有關吟誦的界定
一、“讀法”界定模式
二、“讀法”界定誤區
(一)各家分歧眾多
(二)讀法視角樊籠
貳 吟誦界定新視角
一、返歸吟誦“整體狀態”的思考
二、以“文的生髮”為本
三、“吟誦”界定解決的問題
第二章 披文以入情 覘文見其心——吟誦中的覺知 壹 語的覺知
一、清晰真誠的語言表達
二、語言之“清”
(一)身心清透
(二)氣息清靈
(三)發音清澈
三、語言之“真”
貳 文的覺知
一、**層面:識文斷字
(一)聲象乎意
(二)因聲求義
(三)得音而能得義,得義而能讀書
二、第二層面:文通字順
(一)離經辨志
(二)唐文治“三十遍讀文法”
(三)圈點之學
三、第三層面:得其文氣
(一)文氣說
(二)抗吾氣與古人之氣相翕
第三章 情深而文明 氣盛而化神——吟誦的狀態
壹 識文達音 以音入文
一、微觀層面:每個字音的傳達
二、整體層面:由音節得其神氣
貳 氣韻生動 生生不已
一、聲氣之妙合於陰陽之道
二、氣盛言宜
三、一氣周流 第四章 文而化之 文氣養成——吟誦的價值
壹 文而化之
一、讀書由聲氣證入
二、國文誦之於口,傳授於心
貳 文氣養成
一、吟誦之於生命教育的價值
二、吟誦之於母語教育的價值
下篇: 吟誦之法
第一章 “吟誦之法”的提出與辨析
壹 “吟誦之法”從何而來
一、以漢語音韻學為背景
二、以傳統曲論唱論為養分
三、以漢語詩文聲律學來延展 貳 “吟誦之法”的地位及作用
一、以“骨法用筆”為鑑
二、“骨法用筆”的有效性
三、“骨法用筆”不離“氣韻生動”
四、規則與自由的關係
第二章 口法之功
壹 口法的提出
貳 識真念準 正字正音
一、關於“聲”
(一)從“發音部位”探究“五音”
(二)從“發音方法”探究“清濁”
二、關於“韻”
(一)從“韻頭”分析,引出“兩呼”“四呼”及洪細之分
(二)從“韻尾”分析,引出“陰、陽、入”三分及歸韻之法
三、關於“調”
(一)現代漢語國語聲調:“陰陽上去”四調
(二)古代漢語聲調:“平上去入”四調
(三)辨識入聲
(四)四聲之象
(五)四聲唱法
叄 依字行腔 字正腔圓
一、切法即唱法
(一)反切原理
(二)反切咬字歸韻
二、關於頭、腹、尾
(一)關於“字頭”
(二)關於“字腹”
(三)關於“字尾”
三、字正腔圓
(一)鶴膝蜂腰
(二)字腔熨帖
(三)字音清而正
(四)聲腔純而圓
(五)聲中無字,字中有聲
第三章 吟而繹之
壹“吟而繹之”之理
貳 詩律平仄特點
一、平仄基本界定
二、平仄聲律特點
三、平仄規律
(一)一句之中,平仄相間
(二)一聯之中,平仄相對
(三)各聯之間,平仄相粘
叄 吟誦音節之變
一、節奏律動
(一)微觀節奏規律:平長仄短
(二)詩句音步節奏
(三)吟誦實例分析
二、音調抑揚
(一)平仄高低與聲調調值相關
(二)影響平仄高低的更多因素
(三)吟誦實例分析
肆 陰陽開合
一、音節之變中的陰陽之理
二、吟誦實例分析
(一)一句之中的陰陽開合
(二)句與句之間的陰陽開合
(三)全詩銜接中的陰陽開合
第四章 聲韻空間
壹 韻的妙用
一、韻的結構作用
(一)韻腳貫串系聯
(二)韻腳呼應加強節奏
二、韻的聲韻作用
(一)韻字長吟
(二)韻腳吐音圓潤
三、韻的色彩作用
(一)平聲韻與仄聲韻的比較
(二)開口韻與閉口韻的比較
(三)不同韻部的色彩差異
貳 入聲的頓挫空間
叄 虛字的神情聲氣
一、虛字說
(一)虛字的語法結構功能
(二)虛字的聲氣傳達
(三)虛字的吟誦要點
二、吟誦實例分析
(一)“之”字例
(二)“兮”字例
(三)論語吟誦
(四)駢體文吟誦
(五)文賦吟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