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本名:斯塔耳
- 出生時間:1660年
- 去世時間:1734年
- 外文名:Georg Emst Stahl
斯塔耳(Georg Emst Stahl)德國人,生於1660年,死於1734年。普魯士國王的御醫。曾任哈雷大學的醫學與化學教授。
斯塔耳是化學家,“燃素說”的最早提出者,這一時期正是近代化學產生的萌芽時期。十八世紀初期化學的發展同物理學、天文學、數學的發展還相差十分遙遠。一系列的物理定律,特別是牛頓三定律、萬有引力定律,均已確立起來,近代物理學已走上發展的道路。然而化學卻還處於停滯不前的狀態。
17世紀後期波義耳已經為化學革命提出了一系列的理論基礎,但始終未能建立起一個化學系統。燃素說的提出正處於英國化學派在17世紀末衰落下來而德國的醫療化學派復興的時期,因而對化學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早期的醫療化學家們認為,化學物質含有三大元素,即硫為燃燒的元素、汞為流動性和揮發性元素、鹽為固定和不動的元素。美因茨大學醫學教授約欽姆·貝歇爾(Joachim Becher,1635--1682)於1669年提出,固體泥土物質一般含有三種成分:石土相當於鹽元素;油土相當於硫元素;汞土相當於汞元素。他認為一切可燃性物質都含有硫質的、油性的“油土”,它在燃燒時,從它與其它土的結合中逃出來。
斯塔耳於1703年把貝歇爾的“油土”重新命名為“燃素”,進而提出了“燃素說”。 燃素說認為,金屬是灰碴與燃素的化合物,加熱時放出燃素而剩下灰碴。總而言之,燃素是一切可燃性物體的根本要素。到了18世紀六十年代,蒙彼利埃醫學院教授加勃里爾·文耐爾(Gabriel Venel,1723--1775)提出燃素具有一種正的“輕量”,他認為燃素是不被吸引向地球中心,而是傾向於上升,以解釋為什麼某些物質加熱後變重。 燃素說顯然是一種錯誤的理論,後來經過布萊克(Joseph Black,1728--1799)、卡文迪許、普利斯特里等人的大量實驗後,最後經過拉瓦錫的全面總結,才於1783年提出正確的燃燒理論,宣布了燃素說的徹底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