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雅希姆·貝歇爾

貝歇爾一般指本詞條

貝歇爾是17世紀末德國的一位化學家,他提出燃燒是一種分解作用,動、植物和礦物等燃燒之後,留下的灰燼都是成分更簡單的物質。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貝歇爾
  • 外文名:JOHANN JOACHIM BECHER
  • 出生日期:1635
  • 逝世日期:1682
人物簡介,研究方向,歷史評價,

人物簡介

JOHANN JOACHIM BECHER,1635~1682
創立了燃素說的雛形,同時也是他的思想推動了現代熱力學的發展
生於於1635年出生於德國的Speyer。在他19歲的時候就已經寫了一本關於鍊金術的小冊子。其後,他繼續寫作,而其著作和他的生平一樣,主要圍繞著金子。他的第一本書,在他26歲的時候出版,使他被確立為冶金(鍊金)化學家(established him as a metallurgical chemist)。

研究方向

貝歇爾是17世紀末德國的一位化學家,他提出燃燒是一種分解作用,動、植物和礦物等燃燒之後,留下的灰燼都是成分更簡單的物質。在此推理,不能分解的物質,尤其是單質是不會燃燒的。貝歇爾認為各種物質都是由他所謂的三種基本“土質”組成的。這三種“土質”包括,“石土”-存在於一切固體物質中的一種“固定性的土”;“油土”-存在於一切可燃物體中的一種“可燃性的土”;“汞土”是一種“流動性的土”。物質因三種成分比例不同而各有特性。
貝歇爾用他的三種“土質”來解釋物質燃燒的現象:物體在燃燒時,就會放出其中的“油土”部分,只剩下“石土”或“汞土”的成分。在這裡,貝歇爾所謂的“油土”,便相當於以後的“燃素”。
他是個精力充沛的人,以致他所涉足的東西並不止一樣。當時他成為了德國巴伐利亞州候選人的顧問。在慕尼黑他主張政府應當嚴厲控制貨物和金錢的流動--殖民地應該以原材料(主要是金子)彌補赤字。
由於他的思想激進,而使他被慕尼黑的商人趕走。於是他來到維也納,出版了《Political Discourse》。在那裡,他由於主張從法國入口商品而被判入獄。之後,他建議開鑿Rhine-Danube運河以方便和丹麥的貿易(該計畫至今仍為歐洲人所討論)。
在1678年前,他在荷蘭嘗試向丹麥人出售在海沙中提鍊金子的加工器械。他開始建造一間小型的實驗廠。然而在建造過程中,他突然離開自己的家並跑到了英國,使得工程不了了之。

歷史評價

兩年後,牛頓寫了《Principia》一書,,使得科學的規則大為改變。1682年,貝歇爾在倫敦逝世,西班牙也喪失了其商業中心的地位--西班牙從美州中部的殖民地掠奪了大量的黃金,並將之耗盡,但卻未有在本土建立起技術。至今西班牙依舊是貧窮的。
但這並非貝歇爾的錯。他曾經說過:
"……化學家(鍊金家)是人類社會中一個奇怪的階級,幾乎是由一批精神錯亂的人為自己尋找開心的一時衝動,而在煙霧和蒸汽、煤灰和火焰、毒藥和貧困中所推動。然而,我在這些魔鬼中的生活似乎是那么的甜美,that change places with the Persian King。"
最後,貝歇爾的學說並沒有經得起時間的考驗。然而,他卻動搖了十七世紀的思想,他帶領了我們走上新科學、新政府和新經濟的路--to a world far less vulnerable to the empty promises of gold。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