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街巷,徽商住宅,地理環境,傳統,
街巷
象所有的古巷一樣,歙縣的斗山街巷道隱藏著太多的幽暗淒迷。風韻跟漁梁老街的平靜悠閒有著明顯的區別。斗山街跟中山巷、打箍井街都是有名的古街巷。據說斗山街之名得於所依之山,因七丘相連,狀如北斗七星排列,稱為斗山。 千年蛤蟆井
徽商住宅
那裡徽商住宅成群連片,是一派明清的幽靜。漫步其間,仿佛穿越歷史的古道,同徽商進行心靈對話。斗山古街長約一華里,曲徑通幽,一色的青石板路面。兩邊是鵝卵石鑲嵌的圖案,我專門問過管理員,說這些都是當年留下的,沒人動過。從這些細碎之處就可以想像,徽商對生活的安排和打理是多么精緻。
在這些幽深的巷道兩邊,就是徽商留下的老房子。老房子以天井為中心,內向封閉組合。那么多高大的馬頭牆摩肩接踵,擠得很近,卻互相錯落,互不壓制。當地人說,這樣的老房子是為了防盜,還有暗室生財的迷信。細細想想,可能跟徽商經常出外有關,高牆深庭,少了一份擔憂。 楊家大院天井
徽商常年外出,同家人聚少離多。可以想像,每一次徽商外出,身後的婦孺都會是淚眼滂沱。徽商用辛苦賺來的銀子構築高高的馬頭牆,給留守的婦孺一點踏實的安慰。其實也是給自己一個“重利輕別離”的理由。
地理環境
生存的地理環境如此,哪個徽商能夠心安理得的窩在家裡?
留守在家裡的婦孺必須無奈的接受這樣的現實。在徽商曾經的深宅大院斗山街做管理員的程麗萍,還特意讓記者去看至今矗立在新安江上的明代紫陽橋,她說,站在紫陽古橋高大的橋洞面前,說不定能感受到當年送別徽商的孺人空洞的眸子,那裡寫滿了無奈,也寫滿了寬容。婦人們唯一的期冀和能做到的是,在丈夫經商獲利之後,用他們捎回來的銀子,建造富貴豪華的房屋,滿足一點點短暫的虛榮。有頭腦的,就會督促後代,苦讀文章,以換取功名。
傳統
從斗山街上遺存的官宅和民居來看,這裡有著“以商養文,以文入仕,以仕拓商”的傳統。一個很好的驗證是:街上許姓徽商的家裡,至今供奉著孔子畫像。畫像前面的客廳是教授孩子讀書的地方。那裡石凳石桌宛在,還有生機勃勃的桂花樹守衛著。這是普通有錢的徽商家裡最常見的場景吧,外面古巷幽寂,院內書聲琅琅,桂樹飄香。埋頭讀書的子孫,幸運從深宅大院走出的,又開始雄心勃勃的謀劃更大的發家計畫。其中最直接的表現是,建造更具氣勢的房屋,藉以傳承祖輩的叮嚀。 古私塾許家廳外景。
斗山街上的楊氏建築,就是一個典型的寫照。楊氏先祖世代為官,住宅占地700平方,氣派非凡。而那些沒有謀取功名的徽商後代,只能在嚴格的營造法規下,利用種種隱喻的手法,暗示和期求四季平安和幸福吉祥。總之是各有各的法則。這樣以來,斗山街就成了一個紛繁複雜的社會,它把徽商和官員的住宅和風格氣度融為一身,卻又互相輝映,互相補充,不能不說這是徽商文化巧妙的反映。住在這個古巷深宅里的徽商,當初各懷心事,然後又隨歲月湮滅。只留下這樣的舊物,讓後來的人窺視和揣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