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節對蝦桿狀病毒

斑節對蝦桿狀病毒是病原A型桿狀病毒,呈棒狀,具有高電子密度中心,外有被膜。對蝦肝胰腺和中腸上皮是MBV的主要靶器官。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斑節對蝦桿狀病毒
  • 屬性:病原A型桿狀病毒
  • 特徵:棒狀,高電子密度中心,外有被膜
鑑別,宿主範圍,首次記錄,傳播途徑,分布,生態影響,防治對策,

鑑別

宿主細胞核內出現大量的緻密顆粒,細胞核不脹大。隨後,細胞核開始膨大,染色質濃縮成團塊,並向核周圍位移;核仁邊移,且濃縮成高電子密度團塊,有時碎裂成幾個小塊;核內出現病毒發生基質,並逐漸形成核內包涵體。多數情況下,可見核質中有1個到多個球形且嗜酸性(HE染色)包涵體和大量病毒粒子。包涵體為排列整齊的蛋白質晶格結構,由許多蛋白質亞單位組成。嚴重時細胞破裂,核內球形包涵體進入肝胰腺管,後進入中腸,排出體外。
Chan(1993),Vickers (1994) 分別用昆蟲多角體蛋白基因, 苜宿斜紋夜蛾核型多角體病毒多角體基因引物序列擴增出MBV 多角體基因片段, 建立了PCR 檢測技術。結果表明MBV 與昆蟲多角體基因組在很大程度上擁有相似的保守序列;節肢動物與包涵體桿狀病毒存在著古老的共進化關係。

宿主範圍

首次記錄

Lightner等1981年最先在台灣斑節對蝦體內分離到MBV。

傳播途徑

主要感染斑節對蝦。也侵害墨吉對蝦短溝對蝦、卡接莫對蝦和澳洲對蝦、長毛對蝦近緣新對蝦刀額新對蝦。經口感染,蝦攝食病蝦而感染。

分布

這類病毒的分布地區有:我國的台灣菲律賓馬來西亞新加坡泰國夏威夷墨西哥等地,不僅在養殖蝦中幢出MBV。在捕撈蝦中也檢出MBV。台灣原是“養蝦王國”,以技術力量雄厚,產量高,著稱於世。於1988年遭此災害,至今一蹶不振。

生態影響

MBV為腸感染病毒,主要感染肝胰腺和前中腸的上皮細胞核。對蝦靠近池邊,遊動減緩,攝食減少,空胃,並逐漸死亡.病理檢查可見中腸腺大面積損害.在電鏡下觀察到,MBV重度感染的中腸腺上皮細胞胞漿內出現空泡化,表明脂肪微粒增多,出現脂肪堆積的現象。 該病毒對Ⅱ期蚤狀幼體及以後各生長階段的蝦苗幼蝦成蝦均可感染,養殖環境的優劣對其死亡率有較大影響,Ramasamy (1995) 發現斑節對蝦仔蝦和< 6mm的成蝦對MBV 特別敏感。MBV 單獨感染對蝦致死率為70%左右, 然而MBV 和其它病原如弧菌或其它病毒的混合感染導致成蝦的致死率在90% 以上。

防治對策

目前尚無有效藥物防治,但要加強管理措施,如徹底清淤消毒:嚴格檢測親蝦;使用無污染和不帶病原的水源並過濾消毒;受精卵先用50mg/l的PVP—I(聚乙稀吡咯烷酮碘)浸洗0.5-1min。再入池孵化;飼料中添加0.2%-0.3%的穩定維生素C;保持蝦池環境穩定,加強巡池觀察,不採用大排大灌換水法等,加以防治。
保護野生對蝦資源, 保證海洋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需要從以下3 方面著手: 儘快建立靈敏、準確、適合早期檢測的技術手段; 政府要制定強有力的措施,嚴格檢疫關品, 杜絕新病原的引入;加強科學普及的力度,提倡科學養殖,嚴格制止對蝦養殖、加工場中廢棄物的隨意排放。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