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繁殖方式,地理分布,種群現狀,亞種分化,保護級別,
形態特徵
斑喉希鶥的平均體重約為19.2克,體長約17.5厘米。
雌雄羽色相似。前額、頭頂、枕和冠羽亮橙棕色或金黃色,頭頂後部羽毛基部中央灰綠或淡灰褐色;眼周有一淡黃色眼圈、眼先、臉、頭側、耳羽淡灰色或淡黃灰色,雜有黑色細斑紋、羽軸黃白色,形成箭狀條紋,髭紋和耳羽後部黑色。上體從背至尾上覆羽包括兩翅覆羽在內概為橄欖黃色或橄欖灰色。中央一對尾羽栗色或栗紅色、具寬的黑色亞端斑和窄的淡黃色端斑,從中央尾羽向外側尾羽黑色逐漸增多,栗色面積逐漸減少、淡黃色端亦愈寬,鄰近中央的兩對外側尾羽僅基部為栗色,其餘為黑色具寬的淡黃色端斑,到最外側尾羽外翈幾全為淡黃色、羽緣綴有橘紅色,內翈次端1/2長度亦為淡黃色,基部黑色,羽緣亦為淡黃色。翅上覆羽與背相似,小翼羽和大覆羽淡橄欖黃色,內翈略沾灰色,初級覆羽黑色;飛羽深灰或黑褐色,羽軸黑色,初級飛羽外翈基部橙黃色,內端部逐漸變為黃色,次級飛羽外翈基部邊緣深橘紅色,向端部逐漸轉為灰白色,內側次級飛羽外翈淡灰色,端部白色。頦橘黃色,喉白色或淡黃白色,羽端黑色構成橫斑或鱗狀斑;其餘下體淡黃色,胸部略暗而沾灰,兩脅橄欖灰色。
虹膜褐色,上嘴灰褐色或暗褐色,下嘴灰黃色或灰褐色,腳暗灰色。
大小量度:體重♂15~23g,♀15~20g;體長♂149~170mm,♀142~165mm;嘴峰♂11~14mm,♀11~12mm;翅♂61~72mm,♀63~67mm;尾♂67~82mm,♀64~81mm;跗蹠♂24~29mm,♀24~28mm。(註:♂雄性;♀雌性)
棲息環境
棲息地包括亞熱帶或熱帶的高海拔疏灌叢和亞熱帶或熱帶的濕潤山地林。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尼泊爾。
生活習性
習性: 繁殖期間成對活動,其他季節多成3~5隻或10餘只的小群,有時亦與其他希鶥混群。常在高大喬木樹冠層枝葉間、有時也在森林中下層和林下及林緣地區高的灌木枝頭活動和覓食。性活潑,行動敏捷,常頻繁的在樹枝葉間跳躍或飛翔,不時發出“久~違,久~違”的叫聲。
遷徙:留鳥。
繁殖方式
地理分布
分布於不丹、寮國、中國大陸、越南、印度、泰國、緬甸、馬來西亞和尼泊爾。全球活動範圍約為815,000平方千米。
原生種分布地:不丹、中國、印度、寮國、馬來西亞、緬甸、尼泊爾、泰國、越南。
在中國主要分布於四川西南部會東、木里、布拖、鹽源、九龍,雲南西北部貢山、麗江、賓川、西部瀘水、盈江、龍陵、騰衝、鳳慶、永德、鎮康、瀾滄、景東,西藏東南部波密、易貢、南部樟木、珠穆朗瑪峰地區絨轄河谷等地。
種群現狀
全球種群未量化,但被描述為常見物種。斑喉希鶥在中國種群數量不甚豐富。
種群趨勢:下降。
亞種分化
序號 | 中文名 | 學名 | 命名人及年代 |
---|---|---|---|
01 | Minla strigula strigula | Hodgson,1837 | |
02 | 斑喉希鶥西喜馬拉雅亞種 | Minla strigula simlaensis | R. Meinertzhagen,1926 |
03 | Minla strigula yunnanensis | Rothschild,1921 | |
04 | 斑喉希鶥泰緬亞種 | Minla strigula castanicauda | Hume,1877 |
05 | 斑喉希鶥馬來亞種 | Minla strigula malayana | E. J. O. Hartert,1902 |
06 | 斑喉希鶥賈普亞種 | Minla strigula cinereigenae | Ripley,1952 |
07 | 斑喉希鶥越南亞種 | Minla strigula traii | J. C. Eames,2002 |
註:表格信息來源參考。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The IUCN Red List):無危物種(LC),2012年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