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武壩

文武壩鎮原為文武壩鄉(於1997年撤鄉設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文武壩
  • 黑麥草:2000畝
  • 養草魚:300來畝
  • 全鎮果業面積:10000餘畝
江西省贛州市會昌縣文武壩鎮,行政村介紹,鄧小平故居,八一起義部隊會昌戰鬥遺址,

江西省贛州市會昌縣文武壩鎮

文武壩鎮原為文武壩鄉(於1997年撤鄉設鎮)。2001年10月經江西省民政廳批准,原湘江鎮併入文武壩鎮成立新的文武壩鎮,是贛州市會昌縣黨政機關所在地,是全縣政治、經濟、文化、交通的中心。
該鎮位於縣境東北部,地勢東高西低,以崗地、丘陵為主,東與富城鄉和瑞金拔英鄉毗鄰,南與麻州鎮相接,西與珠蘭鄉、北與瑞金市和本縣莊口鎮和西江鎮接壤。全鎮土地總面積181.84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7975畝,轄26個村,8個居委會,289個村民小組,農戶總戶數8310戶,有總人口78175人,其中城鎮居民43507人,境內居住有漢、畲族等民族。鎮人民政府駐留馬寨,距離具城1公里。
土地革命時期,文武壩曾是中共粵贛省委、粵贛省蘇維埃政府、粵贛省軍區駐地。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毛澤東、鄧小平等都在這裡戰鬥和生活過,留下了許多動人故事和豐富的歷史資料,毛澤東同志在此寫下了詩詞《清平樂·會昌》。該鎮全年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水利資源豐富,全縣最大的水庫——石壁坑水庫坐落在該鎮。境內有中型水庫一座,小(一)(二)型水庫六座,水庫容量500餘萬立方,年發電量100萬千瓦時。
文武壩鎮土地肥沃,農副產品充足,盛產稻穀、水果、水產、大豆、蔬菜、牧草等;種植皇竹草、黑麥草2000畝,養草魚300來畝,是縣糧食高產中心和重點,也是城區蔬菜、肉類、水產品供應基地。全鎮果業面積10000餘畝,主要品種有臍橙、萘李、沙梨等。2005年水果總產量達200萬公斤,產值400萬元。
該鎮礦產資源豐富,有瑩石、稀土、瓷土、銅、花崗石等礦藏,瓷土儲量達1000萬噸,上半嶺村瑩石儲量達250萬噸,且易采品位高,其主產品瑩石精粉是冶煉、化工等行業的重要原料。
新農村建設:在文武壩、彭逕、勤建、林崗等村建立了“三清三改”、“空心房”改造,村莊整治,移民新村等示範點8個。2005年文武壩村和該村的上下屋小組分別被縣委、縣政府評為“三清三改”先進村,“空心村"改造先進村組。
(1)加強村鎮建設,改善農民生活環境。年內必須全面完成所有村的建設規劃,國、省道路邊二十戶以上的自然村,必須搞好建設規劃。按照“增點擴面,整體推進的要求,認真抓好省、市十二個新農村建設示範點建設,嚴格按規劃要求協助建房戶搞好建築設計;加大宣傳力度,引導農民民眾參與新農村建設;進一步採取“三清三改”村莊整治、“空心戶”改造等行之有效手段,村容鎮貌的殘垣斷壁,破爛的豬、牛欄、廁所、破舊的“空心房”堅決予以拆除,積極推廣雙瓮式、三格式、沼氣式改廁,進一步解決好行路難及安全飲水問題,逐步改變村容村貌;今年,重點抓好勤建、水西、晨光、文武壩等示範點新村鎮建設;同時,八個居委會及城中村積極支持配合縣城“三創”活動,切實抓好“三清”工作,徹底根治個別城區“髒、亂、差”的形象,美化縣城環境。
(2)培植富民產業。在鞏固糧食生產的同時,進一步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加快優質農產品基地建設;在文武壩、彭逕、聯豐等村建立水產養殖基地,在彭逕、小壩等村建立生豬生產基地,在黃坊、水西、下半嶺、晨光、林崗、小壩、湘東、彭逕等村建立蔬菜生產基地,發展好白竹村的菸葉產業;力爭全年實現水產養殖面積2200畝,出欄生豬15000頭,蔬菜種植面積3500畝,新增臍橙面積500畝;烤菸生產力爭2006年烤菸種植面積達600畝,實現收購1100擔以上;確保辣椒、大豆種植面積達1000畝;擴大西瓜等瓜果類種植面積200畝;進一步扶持壯大興昌食品廠等一批農業龍頭企業,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圍繞該鎮產業培植方向,年內完善好水產養殖協會、生豬生產協會、蔬菜種植協會、果業生產協會,讓25%以上農戶加入各級各類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切實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

行政村介紹

水東居委會、 紅旗居委會、南街居委會、西街居委會、北街居委會、富東居委會、 南外居委會、磊石村、晨光村、林崗村、林蘇村、 林富村、古坊村、聯豐村、上半嶺、涼舟村、湘東村、湘青村、北寨村、長塅村、水口村、 白竹村、南坑村、下半嶺村、白石村、中塅村、山新村、黃坊村、勤建村、塔豐村、小壩村、水西村、彭逕村、文武壩村

鄧小平故居

1932年5月,鄧小平調任中共會昌縣委書記。6、7月間,鄧小平受黨的重託,在筠門嶺壩篤下和芙蓉寨,先後組建了中共會尋安中心縣委和江西軍區第三分區,並任中心縣委書記、三分區政委。從此,鄧小平坐鎮中央蘇區南大門,領導南線軍民投入到轟轟烈烈的土地革命鬥爭之中,在筠門嶺工作、生活了10個月。
鄧小平到南線任職後,根據閩粵贛邊區實際,堅持以毛澤東為代表的正確主張,抵制王明“左”傾錯誤。一是加強了各縣黨政建設,發展黨員3000多人,建立健全了縣區鄉各級黨政組織;二是根據南線軍事鬥爭需要,發展壯大赤衛軍、游擊隊等13528人,採用靈活機動的“十六”字訣,粉碎國民黨“圍剿”;三是深入土地革命,貫徹執行正確的土地分配政策,重視經濟文化建設;四是積極擴紅支前,擁軍優屬,密切聯繫民眾,關心民眾疾苦,極大地激發了南線軍民的革命熱情。
鄧小平在會尋安卓有成效的工作,卻受到王明“左”傾錯誤執行者的無情打擊,被錯誤的打成“江西羅明路線”的主要代表,1933年3月被調離會昌。但他那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的工作作風;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革命精神;在逆境中堅定革命信念,堅持真理的高風亮節;密切聯繫民眾,關愛民眾的優良革命傳統;至今在會尋安人民中傳頌。
舊址為清末客家民居,室內設復原陳列,有當年鄧小平同志用過的臉盆和臉盆架,1987年被江西省人民政府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八一起義部隊會昌戰鬥遺址

1927年8月1日,周恩來、葉挺、朱德、賀龍等指揮起義軍在南昌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創建了人民軍隊。八一起義的成功震驚了國內外,蔣介石、汪精衛急忙調兵遣將討伐。遵照中共中央指示,起義部隊揮師南下直取廣東東江,8月26日進占瑞金縣城。從繳獲的敵軍檔案中得知,蔣介石嫡系錢大鈞4個師1萬餘人,在會昌山一線構築工事,同時桂系黃紹 竑部也從信豐往會昌趕,企圖將起義軍扼殺在會昌。為解南下後顧之憂,前敵委員會決定:趁兩股敵人未會合,先破會昌之敵。
8月30日早晨,起義軍24師、3師和教導團先後從城東北、西北向敵軍發起佯攻。由於起義軍25師夜行軍迷了路,未能投入戰鬥,上午的戰鬥打得異常激烈,陳賡營長一連攻下三個山包後,左腿兩處中彈,年近50的師黨代表徐特立也參戰,朱德從犧牲的戰士旁撿起步槍向敵人射擊;敵炮彈不時落在指揮所四圍,而周恩來、劉伯承、葉挺、聶榮臻等始終在前沿陣地沉著指揮。中午時分,25師趕到,來不及做午飯,立即投入戰鬥,起義軍各參戰部隊緊密配合,不斷向敵軍發起陣地攻堅戰,激戰到下午4時,起義軍終於攻下會昌山,乘勝攻占縣城,錢大鈞棄轎倉皇南逃,這一仗殲敵5000餘人,俘900餘人,繳獲大量武器彈藥和輜重,起義軍將士傷亡千餘人。
現在會昌山上仍存有當年的戰壕、防空洞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