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簡介,地理位置,名字由來,規模,歷史,建築風格,
簡介
文昌寺位於安岳縣城西南40公里的周禮鎮。原名文昌宮,是清代修建的一座古寺廟。幾經變化,現存廟宇三重,建築面積2330平方米,基本保存完好。寺廟依地建造,錯落有致,有大雄寶殿、彌勒殿、觀音殿等。主塑彌勒、文殊、普賢、韋馱等佛像數十尊。塑像皆造型生動,技法高超,神情各異,栩栩如生。寺里寧靜清幽,乾淨整潔。花壇里繁花盛開,池子裡水清蓮碧。是個修身養性的好所在。
地理位置
名字由來
民國十三年(1924),改為周禮鄉高國小校。未幾,復還為文昌宮。民國二十一年(1932),時安岳偏岩金剛洞住持禪莊法師(?—1991年)蒞臨文昌宮,講經說法。後任文昌寺住持的清貴尼師(1924—2004年),時年八歲,以弱冠之齡,而善根初顯,皈依於禪莊法師座下。
解放後,成立安岳縣周禮鄉,政府所在地即設在文昌宮。
1987年,為貫徹落實黨的宗教政策,周禮鎮政府遷出文昌宮。同年,經縣民宗辦批准,文昌宮成為佛教活動場所,清貴法師任住持,遂改宮為寺,此文昌寺之由來也。2004年,經縣文物局批准,文昌寺成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幾經周折,寺宇建築多有損壞。
規模
清貴尼師(1924-2004)持戒精嚴,勤苦儉約,自擔任住持以來,率諸弟子、眾善信,及相關社會人士,經多方努力,投資三百餘萬元,整修殿堂、寮房,雕塑佛像,改造大雄寶殿、觀音殿,新建天王殿、念佛堂等。其中,天王殿正中供奉彌勒佛,背後是護法韋陀菩薩,兩側為四大天王;大雄寶殿正中供奉教主釋迦牟尼佛,背後是西方三聖,兩側是十八羅漢;觀音殿正殿供奉觀世音菩薩,右側殿是文昌帝君,左側殿是歷代祖師菩薩。
天王殿兩側各有一株清代古樹——黃桷樹(據傳當年張獻中曾在此樹系馬並召開緊急會議),遒勁有力,在訴說佛法的無常變化之道。大雄寶殿後各有南北二塔,北塔為成重法師(1903—1994年)衣缽塔,南塔為清貴尼師舍利塔。
歷史
文昌寺解放後曾作為周禮鎮人民政府辦公用房。1990年周禮鎮人民政府搬出、比丘尼釋清貴等人進住後,對寺廟進行維修,並重塑佛像20餘尊。內江市佛教協會會長清德取名文昌寺。為滿足縣境西南部周禮一帶信教民眾進行正常宗教活動的需要,1994年7月15日,經安岳縣人民政府批准開放文昌寺為佛教活動場所。住持人比丘尼釋清貴,俗名黃安秀,1924年出生於四川省安岳縣周禮鎮。幼年隨父母吃素念佛。七歲在禪莊老和尚座下皈依,因為信仰佛教,不顧人們譏笑,一直獨身素食。為了生活曾做過零時工,務過農,還做過小生意。落實宗教政策後,1988年在安岳縣文化鎮清泉寺成重法師座下剃度出家,法名清貴,並往五台山求授沙彌尼戒和菩薩戒,為了更能精進修學,1990年在新都寶光寺求授三壇大戒。為弘揚佛法,向四川省佛教協會申請將周禮鎮文昌宮作為佛教道場,命名文昌寺。得到批准後,她把自己多年的積蓄悉數捐出培修文昌寺。曾到樂至、資陽、遂寧、成都、重慶,以致遠赴五台山、峨嵋山、九華山、普陀山等地,一面參學,一面募化,累計四十多萬元投入寺廟培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