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斗苗寨位於貴州省錦屏縣西部,歸今錦屏縣河口鄉所轄,分為文斗上寨、文斗下寨和文斗河邊三個行政村的合稱,坐落在清水江南岸,下距錦屏縣城水路30公里,現有400多戶,2000多人口均系苗族,百分之七十為姜姓,居住的全是要木質吊腳樓,從文斗河邊村舉目仰望,兩條青石板路尤如二條青龍宛延順坡登寨頭,這裡有參天的古樹,古樸雄偉的寨門,數不清的大小碑刻,修築考察的墳塋,數十座規模恢宏的宅基及大宅院的殘壁和清代古戰場防禦工事石牆、哨卡卻依稀可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文斗苗寨
- 地理位置:貴州省錦屏縣西部
- 人口:400多戶
- 歸屬轄區:錦屏縣河口鄉
簡介,特色看點,白髮銀杏“餐廳”,永寧庵,碑,古契約,古樹,自助指南,
簡介
文斗苗寨是一個有著悠久環保歷史的苗寨,距今有600多年的歷史,村內幾乎所有老百姓家中都珍藏有清代林業契約,約有3萬件,是我國及至世界現今保存最完整、最系統、最集中的林契文書,成為我國繼故宮博物院的清代文獻和安徽“徽州艾書”之後的第三大珍貴歷史文獻。文斗無山不青,無水不綠,無處不流淌著綠色環保史話。他以其獨特的古代少數民族生態環保文化而享譽於世,被法國《歐洲時報》,國內《中國民族報》,《中國綠色時報》等媒體譽為“中國苗族環保第一村”。
文斗苗寨是在氏族領袖的領導人自行自治,文斗進行自治的重要手段和工具是契約。契約以林業契約為主,又可分為買賣山林田土、租佃山場、借貸錢糧、交換物品、析分家產,除此在婚姻交友等到活動交往無不簽訂契約文書;村寨的社會秩序,家庭及人們的行為規範也都是通過契約形式來管理和約束。著名的有乾隆三十八年(1774)為禁姑舅強制婚姻、籍婚姻索取財等陋俗。乾隆三十八年文斗六房共同訂立了禁瘟病豬牛進寨契約。契約在人們的社會生活中占有非常的地位,所以人們對契約無不視為珍寶收藏,幾乎家家戶戶都有。可惜大多數在土地改革和文化大革命的“破四舊”中被燒毀(有的一家就燒了十多挑),至今保留下來的只是少數。
特色看點
白髮銀杏“餐廳”
好客的苗家人把我們帶到一個奇怪的“餐廳”,那是一株千年古樹,當地人叫作“白髮銀杏”。樹幹內有一個大洞,透風透光,可擺放一張桌子,圍坐10個人飲酒喝茶。當地人誰也不知道什麼時候、什麼人造就了這個洞天福地。仔細一看,它完全是自然天成,絲毫沒有經過人工雕琢。更奇怪的是,這株古樹居然很茂盛地長著,春披綠裝,秋結果實。苗寨中的人歷年來都在這裡以他們最高的禮節招待遠方來的貴賓。
永寧庵
永寧庵原名叫順宮,位於文斗村下新厝自然村,始建於南宋孝宗年間(1163—1189年),明成八年(1410年)村民集資重修順宮並改名為永寧庵,即永吉安寧之意,清乾隆即位(1736年)永寧庵被列為南安三十七都都宮。文革後,旅居印尼、新加坡、菲律賓、泰國等海外僑親集資重建,大殿為硬山式石木結構,燕檐翹脊,面闊三門,2006年又以旅港鄉親為主集資改建大殿,造型改為宮殿式,仍以石木結構,同時在大殿前面增建了拜亭和鐘鼓亭。
碑
文斗古寨門旁邊的“六禁碑”立於乾隆三十八年仲冬月。在“六禁碑”旁,有一塊比“六禁碑”晚立12年的環保碑,碑文專門對文斗村寨附近的林木管理做了具體的規定:“此本寨護寨木,蓄禁,不許後代砍伐,存以壯麗山川。”
古契約
明朝永樂初年(1403—1424年),錦屏的優質杉木被用作“皇木”走出深山,文斗地名“皇木坳”即是當時輸送“皇木”的例證。繼皇商之後,民商接踵而至,以錦屏為中心的清水江流域地區木材貿易興起。隨之相應產生了大量的山林權屬買賣轉讓和佃山造林及山林管理的契約文書。從目前保留下來的契約文書來看,大致可分成九類:山林土地買賣、佃山造林、拆分山林和家產、分配出賣山林銀錢、山林管護、山林糾紛調解、鄉規民約、討借書據、山林登記簿。許多契約規定了以林養林、間伐輪種的權責義務。由於契約在人們的社會生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所以人們對契約無不視為珍寶收藏,可惜大多數契約在土地改革和文化大革命的“破四舊”中被燒毀(有的一家人就燒了10多挑),至今保留下來的只是少數。
古樹
據統計,文斗村內巨大蒼翠的古樹有600多株,樹種有30多個,小樹更是數不勝數,散落在九沖十一嶺。有古樹便有人家,有人家必有古樹。
自助指南
交通指南:錦屏縣城出發,乘車沿著美麗的清水江自然風景長廊到世界第三高壩三板溪水電站壩址,再搭乘客船溯流而上,半小時便到了文斗河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