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峰寺(江蘇省揚州市寺廟)

文峰寺(江蘇省揚州市寺廟)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文峰寺,位於揚州城南古運河畔,始建於明萬曆十年(公元1582年)。寺內有文峰塔,為七層磚木結構樓閣式寶塔,每層八拱門,底層迴廊式做法,二至七層為挑廊做法,塔身青磚青瓦,是塔的主要建築構件,塔高近50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文峰寺
  • 地理位置:江蘇揚州城南
  • 著名景點:文峰塔
  • 始建:明萬曆十年(1582)
  • 建築類型:寺廟
地理位置,歷史沿革,歷史溯源,寺內景觀,

地理位置

文峰寺,因塔而聞名,現為旅遊景點。

歷史沿革

據《康熙揚州府志》卷十九“寺觀”記載:“文峰寺,在城二里,官河南岸。明萬曆十年知府虞德曄建浮屠於此,住持僧真玉因建寺以文峰名,王世貞為之記。”《嘉慶重修揚州府志》卷二十八“寺觀”記載:“文峰寺,官河南岸,明萬曆十年知府虞德曄建七級浮屠,並建寺。兵部侍郎王世貞為之記,則曰:僧鎮存托缽維揚三年而塔成。大中丞邵公榜曰:文峰塔。”僅從以上記載看,明萬曆十年,知府虞德曄建塔,建塔的資財由鎮存募化,而建寺的卻是住持僧真玉。可以說,文峰寺的修建過程與文峰塔的修建過程是同時進行的。只是文峰塔名盛,寺因塔而成,加之王世貞為文峰塔作記,故留存下來的文字多為塔的敘述。
王世貞《文峰塔記》記錄了修建文峰塔的過程,說鎮存曾“為僧少林寺從師披剃,命名曰鎮存,托缽維揚,至南關之外福田庵結夏,有感於阿育王事,發希有想,擬創寶塔……”鎮存俗姓楊,名天祥,出家嵩山少林寺,托缽雲遊揚州,並想創建寶塔。當時的揚州按察御使邵公“聞而嘉之,給帖化募。”鎮存文武雙全,文則“儒生所不及也。”武則“超出流輩遠甚。”為了修建寶塔,他演習武藝,募化資財。揚州多“名商賈客”,見鎮存“距躍曲踴技擊劍舞之狀……而駭焉,爭出其資以佐木石磚甓之費,可三千金。不三載,而塔成。”塔建成後,御使邵公即題名“文峰塔”。 “蓋取於堪輿家言:為一方科甲助也。”其意為文風昌盛、文脈順達。文峰塔的建成將文化、宗教、民俗合而為一,在揚州具有觀賞性和標誌性的雙重意義。
清康熙七年六月(公元1668年7月25日),山東郯城發生了有記載以來最大的地震,震級達8.5級,波及揚州,文峰塔塔尖傾倒墜地。次年天都閔象南捐資修葺,得良材一株,將塔尖增高一丈五尺。 塔尖合“大放毫光,萬縷千絲,盤旋而上,如孤峰聳秀,矗入雲霄,水陸之人皆仰瞻驚嘆。”其實,在文峰塔建成後的明天啟三年(公元1624年2月10日),揚州也曾發生過6級地震,震中即在揚州。《明實錄》亦記載:“揚州倒卸城垣三百八十餘垛,城鋪二十餘處。”文峰塔雖經歷了嚴重的地震災害,仍巍然聳立。
至清鹹豐三年(公元1853年),太平軍三下揚州與清軍激戰。文峰寺地處險要,遭遇兵火,文峰塔木質結構全部毀損,只余磚構塔身。此後的很長一段時間,文峰塔均未修復。清代詩人范當世曾作《過揚州廢塔》詩:“世界華嚴日,其如蹇陋何?”阮思霖也作《寒塔》詩:“吾鄉更有傷懷處,舊寺銷沉劫火紅。”從中可以看出,當時文峰寺歷經戰火的衰敗景象。
民國初年,青權、宗仰、峰屏、寂山等發起重修文峰塔,奔走募化,於民國九年(公元1920年)文峰塔合尖,十二年(公元1923年)落成,計用銀幣三萬二千八百餘元。現今文峰塔北門東壁上,嵌有揚州文化名人陳含光於民國十四年(公元1925年)撰書的《新文峰塔記》石刻,各面壁上還嵌有重修發起人、捐助人姓名及收支項目等內容的碑記。其時,揚州學者徐謙芳寫道:“今揚州南有文峰塔,經僧募修,煥然一新。”表達了欣喜之情。直到1949年前後,尚有德林法師住持文峰寺,講誦《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弘揚佛法。
文峰塔為七層八面磚木結構樓閣式寶塔,塔身青磚青瓦,下為磚石須彌座,底層迴廊圍繞,二至七層為挑廊做法,塔頂為八角攢尖屋頂,通高44.75米。遠處眺望,文峰塔既玲瓏又雄偉,體現了中國古塔建造的高超技藝,是目前揚州市所有寺院中唯一的一座古塔。登臨塔頂,有“雲來衣一拂,天近首難搔”的爽朗之感。江左三大家之一的錢謙益亦讚嘆:“危樓切太空,塵埃俯冥濛。”每當朝陽升起,文峰塔影倒映在古運河的水面之上,恰似筆蘸硯池。清代詩人李豫“九峰硯池塔作筆”,郝壁“拔地浮屠蘸水涯”等詩句,形象地描述了這一綺麗景觀。
文峰塔下為文峰寺,寺門朝西,面臨運河。這裡古稱三灣子,運河進入揚州這一地段,有三灣以蓄水勢,人稱“三灣抵一壩”。文峰塔建在這裡,自然成為進入揚州的顯著標誌。而塔上的燈龕,亦起到了航標的作用。由明及清,糧船鹽艘皆由塔下經過,帆檣林立,盛極一時。自此,這裡便改稱寶塔灣。現今,文峰寺的門前尚立有碑石,上書“古運河”三字,以記錄歷史盛況。唐代高僧鑒真和尚第二、四、六次東渡,都是由此解纜入江。清代康熙、乾隆皇帝數次南巡,也從這裡經過,李豫寫《文峰塔》有“康乾南幸六龍出”詩句便是佐證。清李斗《揚州名勝錄》卷二亦有記載:“自塔灣河道至館驛前,南岸有洋子橋、文峰塔……南巡多由塔灣船橋渡至北岸御道。”古老的運河,為文峰寺增添了文化的內涵和歷史的厚重。
1957年9月,揚州市人民政府對文峰塔進行修整,並重建了塔院廊房。1961年5月再次修整文峰塔,將塔圍木欄改為混凝土石欄,致使古塔風貌受損。1962年,文峰塔因兩次修整改變了文物結構,由省級降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979年12月,文峰寺交由揚州市園林部門管理修繕,1980年10月闢為文峰公園。1996年,文峰塔經揚州大學抗震勘查測試,雖發現多處隱患但總體抗震性能仍令人樂觀。2001年,文峰寺批准為對外開放佛教寺院,並於同年7月12日正式開放。自2002年7月始至2003年1月,文峰塔經過五個月的大規模修建,較正塔身,撤除所有的水泥構件,恢復木結構原貌,新增了佛像。至此,文峰塔始復舊觀,還原了歷史本色。至2006年6月10日,文峰塔重新被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1998年4月10日與1999年4月14日,揚州市人民政府兩次作出會議紀要,同意將揚州第五中學內原萬壽寺天王殿、藏經樓、戒台等古蹟撤卸移遷至文峰寺修復,實行異地保護。萬壽寺始建於唐代,初名東隱庵。明景泰七年(公元1456年)重建,清嘉慶二年(公元1797年),寺僧性括募化改創叢林,更名為萬壽寺。因寺記憶體有唐大中年間(公元847—859年)《尊勝陀羅尼經》石幢,故又名戒幢寺。清鹹豐三年(公元1853年)萬壽寺毀於兵火,後歷經十多年的修整,寺景日漸興旺。光緒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寂山入京迎請全藏經乘,得《大藏經》一部計7000餘卷,至1992年遇火全部被毀。1949年,揚州師範學校遷入萬壽寺。1952年,僧人陸續離寺,佛事漸衰。上世紀七十年代,萬壽寺遭遇火災,建築損毀嚴重,一時凋零。
2006年7月24日,天王殿在文峰寺奠基,標誌著文峰寺和萬壽寺合二而一工程進入正式實施階段。此次重建,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在原有基礎上征地總計30畝,修建大雄寶殿、天王殿、念佛堂等一批建築。天王殿將按揚州天王殿傳統樣式,建成明代風格封檐硬山、全木結構的大殿,並與大雄寶殿、戒台、藏經樓同處一條中軸線,相對文峰塔顧盼生輝,文峰寺也由此將歷史拉得更加久遠。
目前,文峰寺已修建了天王殿、鐘鼓樓、以及在建的大雄寶殿、僧寮等。天王殿、大雄寶殿的修建得到了台灣人翁文鐘、陳美娜夫婦的捐助。鐘鼓樓得到了上海人陳聯軍、董玲夫婦的捐助。文峰寺的再建過程中,亦得到了大旻寺的諸多支持。最有特色的是,大雄寶殿建成後將供奉萬尊佛像,並有400多平米的地下建築設施,具備了講經說法、文化展示等綜合使用功能。
文峰寺的二期工程還將括地30畝,修建藏經樓、安養院、居士精舍、多功能講堂以及綜合辦公樓等一批建築。沿古塔街將修建法物流通一條街以及素齋館,緊鄰古運河修建東渡廣場。屆時,文峰寺將形成具有一定規模,園林式的,集禮佛、觀光、文化傳承為一體的宗教活動場所,並為古運河申請世界文化遺產作出應有的貢獻。
自2002年8月能渡法師住持文峰寺以來,文峰寺開展了諸多的宗教活動,請鑒真學院法師開辦居士培訓班啟蒙開示,請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法師開設專題講經說法。經常性地開展中醫義診活動,扶貧幫困、治病救人。自2007年起,文峰寺不再收取門票,完全對外開放。2008年,文峰寺成立了慈善功德會,與社區聯合救助孤寡老人和貧困學生。此間,還舉辦了兩屆夏令營活動,弘揚傳統文化,提升道德品質。文峰寺將致力於從小到老的服務,人間佛教的道場,凸顯文化、教育、慈善、修持四個方面的寺院特色。
古老運河水,靈秀文峰寺。歷經數百年的滄桑巨變,文峰寺迎來了一個快速發展的新時期,並成為古運河畔的一處莊嚴佛剎與亮麗景觀。

歷史溯源

文關於此事,明代文學家兵部侍郎王世貞《文峰塔記》中說:“此僧在少林寺從師披剃,命名日鎮存,把缽維揚,至南關之外福田庵結夏,有感於阿育王事,發希有想,擬創寶塔……”塔建成後,當時中丞邵御史聞而喜之,題名“文峰塔”,將文化、宗教、民俗合而為一。
清康熙七年(1668)元月,山東郯城大地震,波及揚州,塔尖傾倒附地。次年天都閔象南捐資修葺,將塔尖增高一丈五尺。鹹豐三年z(1853)寺遇兵火,塔遭火焚,木質結構全部毀壞。由萬壽寺住持寂山等募資主修。塔尖合“大放毫光、萬縷千絲、盤旋而上,如孤峰聳秀,矗入雲霄,水陸之人皆仰瞻驚嘆”。

寺內景觀

文峰寺(江蘇省揚州市寺廟)
登上塔頂,則有“雲來衣一拂,天近首難搔”之感,每當朝陽升起,文峰塔的塔影倒映在古運河的河水之中,如筆蘸硯池,成為硯池墨的景觀,故而清代李豫曾的《文峰塔》詩中有“九峰硯池塔作筆”之白。文峰塔下為文峰寺,寺的門朝西,面臨運河,這裡原稱之灣子,文峰塔寺建成後,改稱寶塔灣。在寺門前立一名碑,上書“古運河”三個字,唐代高僧鑒真和尚第二、四、六次東渡,都從此而入長江。清代康熙、乾隆皇帝次南巡,也從空里過。  彎彎運河流水不息,悠悠行舟千帆競發。巍巍寶塔聳立,幽幽古寺靜謐。古往今來,文峰寺已成為揚州塔、寺、園合一的特點。文峰寺在省宗教部門和揚州市政府批准已於2000年正式批准對外開放。並將市區五中內的明代建築、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萬壽寺的大雄寶殿、藏經樓、戒台搬遷至文峰寺修復。復修後的文峰寺占地30畝,整個寺院修建工程浩大,耗資之巨、需幾度春秋,乃吾等僧人之職責,甚感任重而道遠,力薄難支。  修繕塔廟,十方共享,一份奉獻,萬世庇蔭。佛祖云:“賢人喜布施、天人暗讚揚。舍一得萬報,後福不可量。”欣逢盛世,國富民強。祈求海內外高僧大德、四眾弟子、社會各界、善男信女。共發慈悲心,同償菩薩願,慷慨樂助,廣種福田,同結勝緣,法喜充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