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山州綠色鋁產業學院由昆明冶金高等專科學校、文山職業技術學院牽頭,聯合文山州高級技工學校、雲南文山鋁業有限公司、雲南宏泰新型材料有限公司、雲南神火鋁業有限公司共同創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文山州綠色鋁產業學院
- 創辦時間:2024年3月7日
文山州綠色鋁產業學院由昆明冶金高等專科學校、文山職業技術學院牽頭,聯合文山州高級技工學校、雲南文山鋁業有限公司、雲南宏泰新型材料有限公司、雲南神火鋁業有限公司共同創立。
文山州綠色鋁產業學院由昆明冶金高等專科學校、文山職業技術學院牽頭,聯合文山州高級技工學校、雲南文山鋁業有限公司、雲南宏泰新型材料有限公司、雲南神火鋁業有限公司共同創立。成立意義學院的成立,是政企校三方共同貫徹落實《雲南省...
學校積極對接國家、雲南省重大產業發展戰略、支柱產業和新興產業鏈,聚焦四大支柱產業(綠色鋁、康養、醫藥、現代農業),設立了醫藥健康學院、現代康養服務學院(籌)、工程與管理學院、人文與藝術學院、華為ICT學院(籌)、創新創業學院(籌)、公共安全與管理學院、繼續教育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和公共基礎部。設定了“...
鄭錦,曾任雲南省文山州百色跨省經濟合作園區(雲南富寧綠色水電鋁一體化產業示範區)管理委員會主任。人物履歷 曾任雲南省文山州百色跨省經濟合作園區(雲南富寧綠色水電鋁一體化產業示範區)管理委員會主任。職務任免 2022年4月6日,州人民政府決定:鄭 錦 免去文山州百色跨省經濟合作園區(雲南富寧綠色水電鋁一體化...
負責東西部協作、交通運輸、工業、信息化、園區建設、普陽煤礦技改和混改、雲南富寧綠色水電鋁材一體化產業示範園區、文山—百色跨省經濟合作園區、鐵路建設、高速公路建設、環城路建設、分管領域安全生產等工作。分管縣交通運輸局、縣工信商務局(縣中小企業局)、普陽管委會、富寧港保稅物流和邊境經濟合作區管委會(雲南...
百東新區(百色高新區)實行“一區多園”的管理模式,新區下轄百色市工業園區、新山鋁產業示範園、廣西百色國家農業科技園區、深百產業園等四個園區。1.百色市工業園區:規劃面積25.66平方公里,是發展以鋁工業和以鋁相關產業為主導,農林產品加工、機械製造、錳鐵、硫酸、鈦白粉、商貿物流、食品加工、研發、服務等...
推進邊境特色加工業轉型升級,積極發展主食加工、休閒食品等綠色食品產業,推動沿邊州、市林業全產業鏈綜合開發利用,推進文山州綠色鋁、保山市綠色矽材產業集群發展,支持紅河州建設有色金屬全產業鏈示範區。積極承接東部發達地區先進電子信息產品製造業轉移,支持中國(雲南)自由貿易試驗區紅河片區打造智慧型硬體產業園區。依...
天峨縣,隸屬廣西壯族自治區河池市,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西北部,紅水河上游。縣境東西長約77千米,南北寬約95千米。總面積3196平方千米。天峨縣是國家、廣西林業重點縣,2011年全縣森林面積22.9萬公頃,森林覆蓋率達82.6%,素有“森林王國”“綠色寶庫”之稱,野生植動物資源種類繁多;紅水河流經縣境112千米,水...
探索建立綠色金融治理體系,不斷滿足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生態環境治理、綠色農業發展、綠色消費等重點領域綠色金融需求。著力發展科技金融。合理運用移動支付、數字信貸、數字保險、數字風控等金融科技手段豐富服務渠道、完善產品供給、降低服務成本、最佳化融資服務、防範金融風險,提升金融服務質量與效率。支持建立專業化的科技金融...
查曉雄,男,1968年2月出生於湖北武漢,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研究生院)教授,博導, 已發表論文一百餘篇,與深圳市企業建立“深圳市博士後創新基地”一個,”校企研發中心” 三個,主持與參加國家、行業等標準修訂七項,已獲國家專利33項,已經和正在培養博士後6名、博士生11名、碩士生70名。人物經歷 學習經歷 19...
在此背景下,全州重大項目建設亮點頻現,以晴、惠科等電子信息製造項目實現“當年引進、當年簽約、當年開工、當年投產”,創造和定義紅河州發展的新速度。(三)綠色發展築牢重點產業底色 “十三五”期間,全州嚴守生態保護紅線、資源消耗上限、環境質量底線,聚焦“保護優先、發展最佳化、治污有效”,從最佳化產業結構、加大...
現代產業體系框架基本形成,經濟結構更加最佳化,創新能力明顯增強,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明顯提高,經濟社會數位化轉型加快,高質量發展的綠色元素更加豐富,世界一流“綠色能源”、“綠色食品”、“健康生活目的地”的優勢更加凸顯,農業基礎更加穩固,建設旅遊強省,城鄉區域發展協調性明顯提升,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建設加快推進,...
中共雲南省委 雲南省人民政府《關於加快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的決定》中明確提出將現代物流業打造成萬億級支柱產業,當前及未來較長一段時間,全省物流產業將迎來重大發展機遇。“十三五”以來,紅河州著力謀劃構建先進制造業、有色金屬及新材料產業、高原特色現代農業、旅遊文化業、現代服務業5個千億級產業,綠色能源產業、...
推動旅遊產品結構升級,繼續辦好品牌體育賽事,探索體育產業鏈延伸,積極發展康養休閒、生態觀光、文旅體驗、購物消費等旅遊產業,到2025年接待旅遊過夜人數800萬人次,保持海南旅遊“第三極”優勢。積極發展新型工業,引進集聚一批高新技術企業,大力發展綠色建材、運動裝備、生物醫藥、消費品製造、燃氣發電等產業,完善實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