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前沿(第8輯)

文學前沿(第8輯)

《文學前沿(第8輯)》是2004年學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首都師範大學文學院。

基本介紹

  • 書名:文學前沿(第8輯)
  • 作者:首都師範大學文學院|主編/國別:中國大陸
  • ISBN:780060341
  • 定價:24.0
  • 出版社:學苑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4-01-01
  • 開本:16開
基本信息,內容簡介,圖書目錄,

基本信息

書名:文學前沿(第8輯)
圖書編號:1552841
出版社:學苑出版社
定價:24.0
ISBN:780060341
作者:首都師範大學文學院|主編/國別:中國大陸
出版日期:2004-01-01
版次:1
開本:16開

內容簡介

學術建設及其原創性的發生,直接來源於學術主體的個人。下面分別就學術主體是知識結構和思維方式等方面的問題略抒己見,以期對當代學術的理論創新能夠起到某種積極的作用。
1.大腦功能的嚴酷洗禮
真正的學術邁步,與學術原創性的發生,除了主體要有“精神支柱”之外,還有一個大腦功能、機制(連及思維方式)的問題。“習慣成自然”,一切(好的、壞的)都會成為“傳統”。人云亦云,平庸思想的來回搬運,思維方式的死氣沉沉,“三人成虎”的虛假故事……使當今的學界難以伸腰,也難以與“問題”對話。
從“大腦功能、機制”方面開刀,這似乎多是西方人的“手術”,因為他們歷來所重者是“認識論”問題。康德的“先驗批判”,早已聞名遐邇,近有年青學者劉士林君所著《先驗批判》(上海三聯出版社)足可為鑑,於此從略。筆者想反思一下文藝復興之後,西方哲學家如何首開康德先例,要在人的大腦中打掃舊世界的“牛欄”。請看培根的“四假相”(“四幻象”)說。培根認為大腦中的一切錯誤的意見、偏見或幻象(假相),其有四種:“(一)種族的幻象(idolatribllS)是人類頭腦的本性所固有的,其中有終極因(目的論)的概念和把人的願望加給自然的習慣。(二)洞穴(speclls)的幻象是個別的人所特有的,這是由於他有特殊的性格、教育和交往,由於他所讀的書籍和所崇拜的P1權威,如此等等。(三)市場(fori)的幻象是最繁雜的一種,因詞語和名稱的聯想而起。詞語常常被用來作不存在事物的名稱,或者作現實事物的名稱,但是混亂、定義含糊,由事物倉促抽繹而成。(四)劇場(theatri)的幻象出自錯誤的理論或哲學,出自被歪曲了的論證規律”。①
“種族幻象”和“洞穴幻象”,多由人的出身和個性、喜愛帶來,這是很自然的事,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都很難克服這兩種人類所固有的幻象。但最麻煩者,還是“市場幻象”與“劇場幻象”。前者僅是人類第二信號系統所發生的問題,或說是日常生活中“詞語學”與“邏輯學”的問題;後者則純屬思想理論和思想方式方面的問題。四種幻象分屬兩個層面,即深層與表層(一、二幻象屬於深層方面,三四幻象屬於表層方面)。不管是哪一方面,對我們當今的學術界,都有現實的借鑑意義,尤其是三、四幻象。比如八十年初期,關於哲學三範疇論(感性——知性——理性)的討論便是如此。本來哲學三範疇論,是康德先驗批判哲學的拱心石,也是康德對哲學的偉大貢獻與推進,它打破、並清理了二範疇論(感生——理性)的老框框,顯示了主體性哲學的偉大勝利。“知性”和“理性”是有巨大區別的,前者純屬一般知識規律問題,後者在前者基礎上進向形而上圖式與人文世界(故康德又把“理性”區分為理論理性與實踐理性,後者的品格高於前者)。康德把知性從傳統“理性”中分離出來,使“先驗邏輯”成為可能(也使先驗範疇成為可能)。人類認識的直接開端和圖式是“感性一知性”,而不是“感性一理性”。康德的三範疇論在德國古典哲學的集大成者黑格爾那裡,得到了廣泛的運用,這是人所共知的。黑格爾有句名言:“知性不能掌握美”,中國美學界大約也是有口皆碑了。以三範疇論代替二範疇論,並不是什麼深奧問題,也簡直可以說是常識。但討論終於“虎頭蛇尾”,甚至可以說連“尾”都不見。據說原因有二:一是毛澤東的《實踐論》、《矛盾論》中,從頭到尾都沒有所謂三範疇,有的只是二範疇(感性——理性);二是討論的時代背景,剛好是“精神污染”’。以“三”代“二”是否屬於“污染”?“捕風捉影”、“杯彎蛇影”、“神學運動”……都夾雜在一起了。這是何等脆弱的學術界。
以上僅舉一例,其餘“幻象”尚多。由此足見,借鑑西方認識P2論發生、發展和轉折的歷史,對我們有極為重要的意義。其中,不管是康德還是培根,大凡西方在大轉型的時代,都有推進新時代發展的深刻精神和銳利武器。在我們這裡就恰恰缺乏這一環。21世紀的鐘聲一敲響,人們都如小孩子一般穿著年節的禮服,大放鞭炮,一片歡呼聲,喜賀“新世紀”的降臨;或者是“開夜車”,趕寫前一世紀的“皆大喜歡”的總結報告……我們的老祖宗早就有珍貴家訓:“居安思危”、“未雨綢繆”、“有備無患”等等,但我們似乎早已忘卻!至於扁鵲見蔡桓公的情況(勸戒),也頗有參考借鑑意義。然而,不屑一顧。
話繞回來。培根的“四幻象”說,對我們頗有借鑑意義。但認真分判起來,遠不及康德之深刻。康德的先驗批判是建基於一個共同的相關結構“感性——知性”之中,感性提供材料,知性(人類大腦)提供先驗範疇。有前者而無後者則“盲”,有後者而無前者則“空”。那英國經驗主義的不朽與大陸理性主義的神聖,都匯聚在這個相關結構中了。康德的一把雙刃劍,分別割掉了雙方的“敵對”性(各自的短處和盲點)。康德是從人類大腦機制的最關鍵處開刀的。培根是康德兩百多年前的前輩,他的“發現”,只能圍繞大腦機制的大範圍旋轉。究其實,四幻象說,實際是“習俗說”(尤其三、四幻象),尚未觸到“大腦機制”的主要部件。儘管如此,培根還是把批判的刀劍,引向了“大腦”(大腦幻象/大腦假相)。這是一種深刻的、向內的自我否定與批判。P3

圖書目錄

勞承萬學術主體的知識結構和思維方式(1)
劉士林古典學術研究範式反思三題(10)——以莊學研究為個案
朱壽興日常化寫作與人的美感性存在(19)
徐艷蕊另一種玫瑰寓言(42)——關於日常生活審美化的推論種種
[美]馬克·波斯特鮑德里亞對馬克思的批判及其問題(52)——《生產之鏡》譯者前言
[美]魯伊克·華康德布迪厄的自殺論(62)
孟繁華等關於“韓流”(67)——中韓文化交流及“韓流”在中國研討會紀要
張義賓關於人的美學思考(二則)(82)
陳浩論現代活力形式理論的起源(88)
李健形神創造與藝術本真(97)
黃健雲淺論審美移情的方法和藝術功能(106)
王向峰畸型之戀的母題與悲劇衝突(115)
朱嘉雯台灣女性散文與流亡書寫(129)——以徐鐘佩、羅蘭為個案分析
王科引領跋涉者在暗夜奮勇前行(144)——有感《魯迅日記》中的蕭軍書寫
陶禮天劉勰的“美感”論(152)——《文心雕龍》與佛經傳譯中的“味”論
[韓]河姃和道家思想對文人畫的影響(171)
王慧玉王充文學接受思想初探(177)
黃佳佳謝?詠物詩簡論(185)
陳友冰民族和解的歷史見證和胡漢交融的典型詩例(194)——對北朝樂府《敕勒歌》的另類解讀
馬東瑤詩意的交流(209)——論蘇門文人集團的唱酬之作
仲冬梅以詩為詞與以賦為詞(223)——論東坡詞之“破體”
田玉琪吳文英詞的句法風格(235)
陳玉蘭清代閨閣詩人的崛起及其對寒士詩群的影響(243)
房瑞麗出土文獻與《詩經》研究(261)
張人和昭君出塞故事的演變(275)
[韓]宋琬培關漢卿戲劇對儒學的琉離和弱化(282)
陳國軍李昌祺《剪燈新話》的創作動因與實績(292)
李忠明清初書坊嘯花軒刊印小說考論(307)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