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志熙

錢志熙

錢志熙,1960年1月26日出生於浙江樂清。文學博士,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學術、學位委員會委員,長江學者特聘教授,中文系北京大學古代文體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北京市精品課程“古代文學課”主持人。現任中國李白研究會會長,劉禹錫研究會副會長,中國唐代文學學會常務理事,中國文選學會常務理事,中華詩詞學會副會長兼學術部主任,《國學研究》編委等。著有《中國詩歌通史:魏晉南北朝卷》、《陶淵明傳》、《唐詩近體源流》、《魏晉詩歌藝術原論》、《黃庭堅詩學體系研究》等。

基本介紹

簡介,榮譽,擔任課程,著作,學術專著,編著或教材,主要論文,人物專訪,相關介紹,一、步非煙:感恩我生命中的師長,二、陳恆舒:記北大中文系的幾位先生,

簡介

錢志熙錢志熙
錢志熙,1960年1月26日出生於浙江樂清。1978年考入杭州大學(現浙江大學)中文系,獲文學學士、文學碩士學位。畢業後曾任教於溫州師院。1987年考入北京大學中文系,於1990年獲文學博士學位;後留校任教。勤於學術撰述,出版學術著作十餘種,發表論文近兩百篇。另外,長期擔任北京大學詩詞社團“北社”的指導老師,支持並推動高校古典詩詞創作。2012年被評為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
早年從事宋代詩學研究,著有《活法為詩》、《黃庭堅詩學體系研究》等宋詩學相關著作,發表《黃庭堅與禪宗》、《黃庭堅詩分期初論》、《宋代詩學研究的力作》等論文。後致力於魏晉南北朝隋唐文學研究,取得豐碩成果,撰有《魏晉詩歌藝術原論》、《唐前生命觀和文學生命主題》、《漢魏樂府藝術研究》等專著,和《論中古文學生命主題的盛衰之變及其社會意識背景》、《表現與再現的消長互補──中國詩歌發展史上的一種規律》、《從群體詩學到個體詩學——前期詩史發展的一種基本規律》、《論初唐詩人對元嘉體的接受及其詩史意義》等論文。
留北大任教後在教育教學研究領域獲得多項榮譽,所撰寫的講稿及與教學有關的一些普及性讀物亦頗受好評。如參加吉林文史出版社“國文珍本文庫”《古文觀止》唐文部分的注評工作;獲北京大學“1996至1997年度青年教學優秀獎”,“安泰獎教金”;1998年度寶鋼優秀教師特等獎;2000年度因高等教育有突出貢獻而獲國務院特殊津貼;入選北京市理論建設百人工程,教育人文社會科學跨世紀人才培養計畫。2012年作為第一作者出版的《詩詞寫作常識》深受大中院校師生喜愛,在普及與傳播傳統詩詞知識與文化方面成效顯著。出版的學術著作有《中國詩歌通史:魏晉南北朝卷》、《陶淵明傳》、《溫州文史論叢》、《唐詩近體源流》等。《中國詩歌通史:魏晉南北朝卷》篇幅六十萬字,論述詳盡、多有開拓,受到學界廣泛關注。《陶淵明傳》是一部以文學筆法書寫的具有重要學術價值的傳紀作品,考證、義理兼具。《唐詩近體源流》以有唐一代的近體詩為論述對象,探源溯流,賞詩析藝,對各類近體詩之體制源流進行了系統考察,不但具有重要學術價值,而且可作為唐詩鑑賞讀本,多處可見作者的詩心妙悟。

榮譽

《中國詩歌通史》(趙敏俐吳思敬主編,全書共十二卷,《魏晉南北朝卷》錢志熙著) 獲第三屆中國出版政府獎圖書提名獎、北京市第十三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特等獎、教育部第七屆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一等獎。
《陶淵明傳》獲北京市第十三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二等獎。
《漢魏樂府藝術研究》獲教育部第七屆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二等獎、北京市第十二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
第三屆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魏晉詩歌藝術原論》)
第五屆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唐前生命觀和文學生命主題》)
第二屆全國青年優秀社會科學成果獎專著獎(《魏晉詩歌藝術原論》),1997年。
《文學遺產》優秀論文獎(1996年度)
寶鋼優秀教師特等獎(寶山鋼鐵集團設立的面向全國高校教師的獎項)(1998年度)等。
北京大學1999至2000年度優秀班主任三等獎。
北京大學第九屆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
北京市培養新世紀(2001——2003)社科理論人才百人工程。
指導博士生查正賢獲北京大學2003年度優秀博士論文獎。
2012年獲評北京市第八屆高校教學名師。

擔任課程

“魏晉詩歌藝術原論”(研究生專題課)。
“魏晉南北朝詩歌藝術源流”(研究生專題課)。
“唐詩分體研究”(研究生、本科生專題課)、
“樂府詩歌藝術源流”(研究生、本科生專題課)。
“黃庭堅詩導讀”(研究生專題課)
陶淵明研究(研究生課)
詩詞創作與理論(本科生研究)

著作

學術專著

《唐詩近體源流》,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12月
《溫州文史論叢》,上海,上海三聯出版社,2013年8月
《陶淵明傳》,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8月
《中國詩歌通史·魏晉南北朝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2年6月
《宋詩一百首》,長沙,嶽麓書社,2011年1月
《漢魏樂府藝術研究》,北京,學苑出版社,2011年1月
《樂清錢氏文獻叢編》,北京,線裝書局,2010年12月
《漢魏樂府的音樂與詩》,鄭州,大象出版社,2009年9月
《魏晉南北朝詩歌史述》,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6月
《黃庭堅詩學體系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8月
《唐前生命觀和文學生命主題》,北京,東方出版社,1997年6月
《魏晉詩歌藝術原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1月

編著或教材

《詩詞寫作常識》(劉青海合著),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9月
《李白詩選》(劉青海合著),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年8月
《樂清錢氏文獻叢編》,線裝書局2010年出版
《江西詩派詩傳》,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出版(與尹濤、查正賢合著)
《陳貽焮先生紀念文集》,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出版(與葛曉音合編)
《活法為詩:江西詩派精品賞析》,吉林文史出版社1997年出版
《陳貽焮文選》(與杜曉勤合編),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9月

主要論文

1. 黃庭堅與禪宗文學遺產1986年第1期
2. 黃庭堅與新舊黨爭溫州師專學報1986年第2期
3. 黃詩分期初探 溫州師院學報1989年第4期
4.“陳師道學詩於黃”辨文學遺產增刊第18輯
5.謝靈運《辨宗論》與山水詩北京大學學報1989年第4期
6.魏晉詩歌中的飛翔形象文學遺產1989年第3期
7.矛盾與和諧---論陶淵明詩歌中的一重關係 論文 求索1990年第1期 1990
8.既深且廣----評曹道衡沈玉成<魏晉文學史> 論文 文史知識1992年第5期
9.“江郎才盡”新探《電大教學》(浙江)1992年4、5期
10.漢樂府與"百戲"眾藝之關係考論 論文 文學遺產1992年第5期 1992
11.<宋書謝靈運傳論>與永明文學革新---兼論沈約的文學發展道路 論文 求索1993年第2期 1993
12.黃庭堅興寄觀與黃詩的興寄精神 論文 文學遺產1993年第5期 1993
13.黃庭堅與北宋儒學 論文 原學第1輯 1994
14.均衡地作用---讀馮至先生<杜甫傳>的一些體會 論文 北京大學學報1994年第4期 1994
15.審美.歷史.邏輯----論文學史研究的三種方法論文 文學遺產1994年第5期 1994 《綴玉二集》北京大學中文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1994
16.論晉宋之際山水審美意識的發展特點及其在山水詩藝術中的體現 論文 原學第2輯 1995
17.齊梁擬樂府詩賦題法初探 論文 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1995年第4期 1995
18.表現與再現的消長互補:中國詩歌發展史上的一種規律 論文 文學遺產 1996
19.論《文賦》體制方法之創新及其歷史成因 論文 求索 1996
20.論黃庭堅詩學實踐的基本課題 論文 漳州師院學報 1996
21.群體影響與個體超越:試探傑出文學家的成功規律 論文 江海學刊 1996
22.論建安詩歌與音樂藝術的關係 論文 原學第4輯 1996
23.奇篇試賞析---也說韓愈<雙鳥詩>的寓意 論文 古典文學知識1996年第1期 1996
24.漢樂府詩文藝性質淺談 論文 古典文學知識1996年第1期 1996
25.曹植詩解二題 論文 原學第5輯 1996
26.論<詩經>中的生命觀與生命主題 論文 浙江社會科學1996年第6期 1996
27.無法回歸的自然---談王績<野望>詩和頤和園的一幅畫 論文 古典文學知識1997年第1期
28.論黃庭堅詩學實踐的基本課題 論文 漳州師院學報1997年第1期 1997
29.舊學與新知的融會 論文 江海學刊1997年第3期 1997
30.論中古文學生命主題的盛衰之變及其社會意識背景 論文 文學遺產 1997
31.從生命角度研究古典文學 論文 文學評論1997年第4期 1997
32.蘇軾 論文 <中華文化講座叢書>第三集 1998
33.樂府古辭與文人擬作---魏晉至唐代文人樂府詩的發展論文 <文學評論>1998.2 1998
34.略說近體詩與古詩的淵源關係 論文 古典文學知識1998年第2期 1998
35.中古山水詩主客關係的轉變 論文 文史知識1998.4 1998
36.山水審美方式的演變和中古山水詩發展的階段北京大學中國傳統文化研究中心《98漢學國際會議論文提要》,1998年5月。
37.一部詳贍明密的年譜新作 論文 文學遺產1998年第4期 1998
38.謝客風容映古今 論文 《中國典籍與文化》1999年第1期 1999
39.湛方生:一位與陶淵明氣類相近的詩 論文 《文史知識》1999年第2期 1999
40.舊學之殿軍、新學之開山--劉師培《中國中古文學史》 論文 《文史知識》1999年第3期 1999
41.晉宋文人對傳統山水文化的創造性發展 論文 《國學研究》第六輯 1999
42.領略古法生新奇:黃庭堅、元祐詩歌高潮與江西詩派 論文 國際漢學第4輯 1999
43.黃庭堅的詩學理論 論文 《文史知識》1999年第10期 1999
44.漢代社會與樂府藝術 論文 文學前沿第一輯 1999
45.談談探索詩歌史及其文化背景的一些體會 論文 古典文學知識 2000
46.戲為論詩絕句三十二首 論文 中國典籍與文化 2000
47.林庚先生的新詩學 論文 《詩探索》2000年第1-2輯 2000
48.音樂史上的雅俗之變和漢代的樂府藝術 論文 《浙江社會科學》第4期 2000
49.課詩零札 論文 《古典文學知識》2000年第5期 2000
50.論上古至秦漢的山水崇拜山川祭祀及其文化內涵 論文 文史第52輯2000
51.論黃庭堅的"情性說" 論文 中國典籍與文化論叢第六輯,《河池師專學報》 2000
52.詩詞是他生命中重要的部分_先師陳貽焮教授的詩詞 論文 《全國第十四屆中華詩詞會論文集》(《中華詩詞》20 2001
53.論詩詞創作傳統在當代的延續 論文 《文學前沿》第三輯 2001
54.先師陳貽焮教授的詩詞創作 論文 《中華詩詞》 2001
55.評徐公持的<魏晉文學史> 論文 文學評論2001年第2期 2001
56.杜甫詩法論探微 論文 《文學遺產》 2001
57.陳貽焮先生的學術研究與詩詞創作 論文 《文史知識》 2001
58.從《韓客詩存》看韓國近代漢詩創作及中韓文學交流 論文 《韓中人文研究的現況與課題》 2001
59."詩學"一詞的傳統涵義,成因及其在歷史上的使用情況 論文 中國詩歌研究研究第1輯 2002
60.元白詩體論探析 論文 《中國文化研究》2003年第1期,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 2003
61.談談宮體詩 論文 文史知識2003年第3期 2003
62.中國古代的文學史構建及其特點 論文 文學遺產2003年第6期 2003(全文收入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黨聖元主編“新世紀文論讀本”《文學史理論》一書,2011年。)
63.葉適《白石淨慧院經藏記》讀後記 論文 古典文學知識2003年第6期 2003
64.魏晉風度與魏晉文學 論文 載於江蘇教育出版社溫儒敏主編《高等語文》 2003
65.百年歌自苦——論杜甫詩歌創作中歌的意識 論文 中國文化研究2004年第1期 2004
66.王十朋與《荊釵記》本事之謎 論文 《中國典籍與文化》2004年第4期 2004
67.王十朋和他的《會稽三賦》 論文 《文史知識》2004第9期 2004
68.藝術與思想的多樣性統一 ——以杜甫《秋興》八首為例 論文 《文史知識》2004年第10期 2004
69.論中國古代文體學傳統——兼論古代文學文體研究的對象 論文 《北京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5期2004
70.從歌謠的體制看“《風》詩”的藝術特點——兼論對《毛詩》序傳解詩系統的正確認識》 論文 《北京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2期 2005
71.《從群體詩學到個體詩學——前期詩史發展的一種基本規律》 論文 《文學遺產》2005年第2期 2005
72.《再論古代文學文體學的內涵與方法》 論文 《中山大學學報》2005年第3期 2005
73.《吳越王錢鏐先世考略——並論先世對其霸業的影響關係》論文 《中國典籍與文化》2005年第3期 2005
74.《對中國古代詩歌史研究的一些思考》 論文 《北京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4期 2005
75.《論唐詩體裁系統的優勢》《陝西師範大學學報》2005年第4期
76.《論初唐詩歌沿襲齊梁陳隋詩風及其具體表現》,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主辦:《勵耘學刊》第1輯,北京:學苑出版社,2005年,第120—122頁。(錢師論文小集未收)
77.《論漢代詩學的群體詩學特徵及其內部的分野》 《中國中古文學研究——中國中古(漢-唐)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學苑出版社2005年12月。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北京大學中文系《中文學刊》第4輯,2005年12月
78.《中國古代詩學演進的幾種趨勢》北京大學中文系、北京大學詩歌研究中心編《立雪集》,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
79.《永嘉學派《詩經》學思想述論》《國學研究》第18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
80.《賦體起源考——關於“升高能賦”、“瞍賦”的具體所指》,《北京大學學報(哲社版)》2006年第3期。
81.《論說岳全傳的通俗小說性質及其在文體上的表現》 《東方論叢》2006年第2期
82.情性與通變——唐人詩學的基本理論與方法 《長江學術》2006年第1期。
83.蔡文溥和他的《四本堂集》 《典籍與中國文化》2006年?期
84.李邕《古詩四言》帖在古詩校對方面的價值 論文 《典籍與中國文化》2007年第1期 2007
85.周漢房中樂考論 論文 《文史》2007年第2輯 2007
86.論初唐詩人對元嘉體的接受及其詩史意義 論文 《中國文化研究》2007年第2期 2007
87.試論四靈詩風與宋代溫州地域文化的關係 論文 《文學遺產》2007年第2期 2007 種村和史翻譯全文,載於日本江湖詩派研究會2012年3月印行《江湖詩派研究》第2輯第33-65頁。
88.永嘉學派的《詩經》學思想(上)(日文) 種村和史翻譯論文 日本宋代詩文研究會《橄欖》第14輯 2007
89.漢代樂府與戲劇 論文 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4期 2007
90.試論郝經文學創作的淵源與造詣 論文 求是學刊2007年第4期 2007
91.漢樂府佚篇《河東蒲反歌詩》 論文 文史知識2007年12期2007
92.<醉翁亭記>前實後虛筆法論---從蘇唐卿篆書碑文的異文說起 論文 古典文學知識2008年第1期 2008
93.早期文集形成問題新探----兼論其與公燕集.清談集之關係論文 齊魯學刊2008年第1期 2008
94."鴻都門學"事件考論----從文學與儒學關係.選舉及漢末政治等方面著眼 論文 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第1期2008
95.論阮籍詠懷詩---組詩創作性質及其主題的邏輯展開 論文 東方叢刊2008年第1輯 2008
96.關於永嘉學派之詩經學思想(下) 論文(日文) 日本/宋代詩文研究會<橄欖>第15卷 2008
97.阮籍"詠懷詩"論 論文(日文) 日本/<六朝學術學會報>第九集2008
98.永嘉四靈詩學的再探討----兼論其與江西詩派的關係 論文 文藝理論研究2008年第2期 2008(慶應大學《日吉紀要》(第44、45期)2012年 種村和史翻譯全文)
99.李白<清平調詞>新解----從"葉想衣裳花想容"說起 論文 中國典籍與文化2008年第4期2008
100.張衡和他的<南都賦> 論文 文史知識2008年第5期 2008
101."凹晶館聯詩"與<石鼎聯句>----曹雪芹對韓愈的一次借鑑論文 古典文學知識2008年第5期 2008
102.論絕句體的發生歷史和盛唐絕句藝術 中國詩歌研究第5輯中華書局2008年12月
103.論歷史上溫州地域文化的形成與發展——兼論有關地域文化研究的一些問題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北京大學中文系《中文學刊》第五輯,香港2008年12月
104.唐宋"詞學"考論論文 中華國學研究創刊號 2008
105.論《文選》《詠懷》十七首注與阮詩解釋的歷史演變文學遺產2009年第1期
106.兩漢鏡銘文本整理及文學分析中華文史論叢2009年1月(總第93期)
107.論魏晉南北朝樂府體五言的文體演變——兼論其與徒詩五言體之間文體上的分合關係
中山大學學報2009年第3期清華大學國學院《國學文摘》第1輯摘錄(第246-249頁),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
108.文人文學的發生與早期文人群體的階層特徵北京大學學報2009年第5期(《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2009年第6期。入選姚申主編《學術中國:高等學校文科創30周年文選(1984-2014人文學科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282至294頁)
109.古代“東甌國”雜考五題 紹興文理學院學報2009年第5期
110.論李白古風五十九首的整體性 文學遺產2010年第1期
111.論陶淵明的寒素文人身份 齊魯學刊2010年第1期
112.《<文選>“次文之體”雜議——<文選>在文體學與文學史學上的貢獻與局限》,《文藝理論研究》2009年第6期
113.離騷集傳作者家世里籍考 典籍與中國文化2010年
114.論蔡邕敘漢樂四品之第四品為相和清商樂北京大學學報2010年第2期
115.論張九齡的詩學淵源與藝術造詣 紀念張九齡誕辰1330年《張九齡學術研究論文集(下冊)》,珠海出版社2009年10月
116.南北朝隋代散樂與戲劇關係札論南開文學與文化(創刊號),2010年第1期。
117.樂府“行”之本義再探討 人大國學學刊,2010年第4期。
118.論章學誠在文學史學上的貢獻 文學遺產2011年第1期(1月15日)《北大中文學刊》2012年卷。
119.歌謠、樂章、徒詩——論詩歌史的三大分野中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1期(5月15日) 《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2011年第2期“文學研究”欄摘要(三個版面),《新華文摘》2011年第8期“論點摘編”欄;《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11年第6期摘錄兩頁。
120.試論夏承燾的詞學觀與詞體創作歷程 中國韻文學刊2011年第1期
121.古代小說中的溫州人形象 中國典籍與文化2011年第1期
122.論齊梁陳隋時期詩壇的古今分流現象 河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1期(1月10日),北京大學學報第3期《全國高校文科學報概覽》摘引。又發表於 台灣世新大學中文系主編《第三屆兩岸韻文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理論與批評》
123.宋詩與宋代詩學概談古典文學知識2011年第3期。
124.南戲與宋代溫州地域文化關係新探國學研究第27卷,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6月。
125.論詞體的徒詩化進程 詞學第25卷,華東師大出版,2011年6月。
126.論王維“盛唐正宗”地位及其與漢魏六朝詩歌傳統之關係北京大學學報2011年第4期(7月20日)15000字。《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2011年第5期“學術卡片”摘錄,第196頁。
127.論初盛唐時期古體詩體制的發展《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5期(9月20日),20000字(北京大學學報2012年第1期“高校文科學報概覽”摘錄要點)
128.論當代詩詞創作的復興原因及繼承發展問題《文藝報》2011年11月4日“書香中國專刊版”摘錄1600字。原文為2011年10月30日中國作家出版集、中華詩詞學會、中華詩詞研究院舉辦的首屆中國古體詩詞創作研討會上的發言。
129.唐人論孟詩詮論北大中文系、中文大學中文系《中文學報》第2輯,《閱江學刊》(南京)2012年第1期,第92-98頁,人大報刊複印資料《中國古代近體文學研究》2012年第6期,第86-91頁。
130.說戴復古的兩首詩——五律《寄沈莊可》、《山行》《文史知識》2012第1期。3000
131.舊學與新知的複雜交匯——試論二十世紀上半葉的漢魏六朝詩歌史研究《文藝理論研究》2012年第1期。20000字 又載首都師大文學院燕京論壇《文化的傳承與擔當——重建社會理性與價值》一書,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年7月
132.末劫文章龍起陸——論丘逢甲的詩《中華詩詞》2012年第2期
133.論浙東學派的譜系及其在學術思想史上的位置——從解讀章學誠《浙東學術》入手《中典籍與文化》2012年第1期。20000字
134.論李白樂府詩的創作思想、體制與方法《文學遺產》2012第3期(5月15日)人大報刊複印資料《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2012年第9期第64-75頁。中國李白研究會編《中國李白研究》1012年集,時代出版傳媒股公司、黃山書社2012年。
135.士庶分隔與兩晉南朝文學的關係 《國學研究》第二十九卷(第41—83頁),2012年6月
A Study into the Incident of the Hongdumen Academy
136.論《毛詩·大序》在詩歌理論方面的經典價值及其成因《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2012年第4期
137.德性之維,鑒照之境——論學術研究中理論思維的本質與方法《中國文化研究》2012年第4期,第34-45頁,15千字。
138.試從江鄭重翻手,倘是風騷覿面時——論夏承燾先生的詩學宗尚與各體詩的創作成就 《中國韻文學刊》2012年第4期,第1-10頁。
139.夏承燾先生早年學術道路試探 《中文學術前沿》第5輯 第1-12頁。2012年10月
140.試論漢魏六朝七言詩歌的源流及其與音樂的關係中華文史論叢2013年第1期,第109期,20千字。
141.論《千家詩選》與劉克莊及江湖詩派的關係 北京大學學報2013年第2期
142.唐人樂府學述要中國社會科學2013年第8期。《新華文摘》2013年第21期摘錄3000字左右。人大報刊複印資料《古代近代文學研究》全文轉載。
143.20世紀上半期樂府研究史述評 北京大學學報(哲社)2013年第5期
144.體制並存、作者合流——談談新詩、舊體詩詞與歌詞的關係人民政協報2013年8月12日“學術講壇”版
145.唐詩境說的形成及其文化與詩學上的淵源——兼論其對後世的影響文學遺產2013年第6期(11月15日)
146.試論王應麟的學術思想與文學成就求是學刊2014年第1期(封面當代學人欄目有簡介)
147.李杜賦合論北京大學學報2014年第1期。
148.嵇康聲無哀樂論的音樂美學思想文史知識2014年第3期。6千字。
149.略論20世紀初期古代文學研究學科的新舊遞嬗人大 《中華國學研究》2014年第1期,9-19頁。20千字左右
150.論辭與賦文藝理論研究2014年,第2期
151.唐代溫州地域內外詩歌創作活動考論 《國學研究》第33輯40千字
152.20世紀五、六十年代魏晉南北朝詩歌研究的初步評述《北京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4期
153.論隋唐之際詩學中雅正與浮艷的對立——兼論兩種體制與創作觀念的各自流變 《復旦學報》2014年第6期。
154.俊逸鮑參軍——紀念鮑照誕辰1600年《中華詩詞》2014年第6期
155.論王維玄佛結合的人生哲學及與藝術的關係北京大學學報2014年第6期
156.晚唐詩與晚宋詩日本慶應大學《日吉學報》(種村和史翻譯)2014年
157.明代作家王佐散論瓊州學院學報2014年第6期
158.詩學纂論三題華南師範大學學報2015年第1期,10千字。
159.陶淵明《形影神》的哲學內蘊與思想史位置北京大學學報2015年第3期
160.李白與神仙道教關係新論中國高校社會科學2015年第5期
161.唐人比興觀及其詩學實踐《文學遺產》2015年第6期。
162.元嘉三大家永嘉郡事跡考《中國典籍與文化》2015年第4期
163.王運熙在樂府研究方面的貢獻《北京大學學報》2015年第6期
164.論龔自珍詩歌的復與變 《求是學刊》2016年第2期
165.夏承燾詞史觀與詞史建構評述《文藝理論研究》2016年第3期。
166.中國早期詩學的發展進程——引進西方詩學的比較視角《中國高校社會科學》2016年第6期)

人物專訪

錢志熙,1960年1月26日出生於樂清市白石鎮。國小、國中在當地學校畢業,1976年樂清中學高中畢業後回鄉務農,1978年考上杭州大學中文系,1982年畢業於杭州大學中文系,1985年獲文學碩士學位。畢業後曾任教於溫州師院。1987年考入北京大學中文系攻讀文學博士學位,1990年畢業後留校任教。曾數次赴國外講學,2005年10月至2007年9月曾被日本東京大學聘任為訪問教授。現為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北大中文學術委員會委員、北大學位委員會委員、北京大學文體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
錢志熙一直從事中國古典文學及相關文化領域的研究,以詩歌史為主攻方向。特別是他在中古詩歌、北宋詩歌、樂府詩歌及中國古代文學中的生命問題、山水文化與文學等重要領域或重要課題上,作出了突破性的研究。已出版《魏晉詩歌藝術原論》《唐前生命觀和文學生命主題》、《黃庭堅詩學體系研究》等六部專著,曾發表《黃庭堅與禪宗》、《黃庭堅詩分期初論》、《謝靈運〈辨宗論〉與山水詩》、《魏晉詩歌中的飛翔形象》等論文70多篇。他曾獲北京市第三、第五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1998年度寶鋼優秀教師特等獎,2000年度獲國務院特殊津貼。他還入選北京市理論建設百人工程,教育人文社會科學跨世紀人才培養計畫。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簡稱中文系)的前身是京師大學堂文科的中國文學門。1898年京師大學堂創辦之初,在師範館已有“中文”、“文學”等科目,1903年又設定“中國文學門”一類課程,但尚未形成獨立的系科。1910年3月31日,京師大學堂分科大學成立,“中國文學門”正式作為文科的一個教學建制。這是我國最早的中文系,其建立標誌著中國語言文學開始形成現代的獨立學科。
近百年以來,北大中文系培養出大批本科生、碩士生、博士生及外國留學生與進修生等,取得了豐碩的科研成果,其科研項目量和獲獎成果的質與量,均居全國高校同類學科的前列。目前,北大中文系已發展成為全國中文學科中規模最大、學科最全的一個系。
就在這個群賢畢至、高手林立、令人神往的學術聖殿里,有位溫州人如同一顆耀眼的明星,成了這裡的學術“少帥”。
這位溫州人就是錢志熙。
與錢志熙相約在北大門口。沒多長時間,他騎著腳踏車來了,從外表到內心滲透著舊文人氣質,很儒雅。
如同深巷小院的中文系辦公室在北大校園東北部區,紅漆門樓是北方建築風格,有點凝重,推門進去是塊綠地,種植著樹木,周圍的牆壁上爬滿藤蔓,一片蔥綠,有點豁然開朗的感覺。一條小徑通向古典文學教研室。這一帶叫靜苑,靜苑兩旁相對排列著幾幢四合院,聽說是當年燕京大學的女生宿舍,冰心先生在燕大讀書時就住在這裡。儘管多少年過去了,北大校園的人文氣息仍是那么的迷人。我很喜歡。
沐浴著家鄉詩歌的靈性
金:來北京之前,溫州學界幾位前輩向我介紹你的學術成就,黃世中老師還稱讚你在中國古典文學方面的特殊貢獻。不僅如此,我在網路上還曾聆聽過你在中央電視台“百家講壇”上講授的《三曹父子與建安詩風》錄音。很想知道你近來在忙什麼?
錢:說起上“百家講壇”,還真有點不好意思。大約2000年吧,那時央視的“百家講壇”還沒有現在名氣大。他們找我們北大商量,要與我們合作搞個學術性的講壇,目的在於提高節目的學術性。因此,當時的節目就把我們的課堂搬到電視上,北大及國內外一些名教授都上了,如楊振寧、吳敬璉、厲以寧等。其實,中央台4套的《中華文明之光》也是與北大文科合作的面向大眾的學術普及節目,講授從先秦到清代的中華文明史。《蘇軾》的那一集是我講的。當時我們講授的內容屬高雅文化,偏於學術性,與現在的“百家講壇”定位有差異。
你問我現在忙什麼?我的研究涉及領域比較多,其中有一個方向是關於樂府詩的研究。樂府詩是中國古典詩歌的主要體裁之一,它的創作經歷了從漢到明清這樣悠長的歷史時期,是構成中國古典詩歌史的重要部分。學術界對這一領域的研究,已經取得了許多成果。如蕭滌非《漢魏六朝樂府文學史》、王運熙《樂府詩論叢》、楊生枝《樂府詩史》等專著,都是各有建樹、各具特色。但這個課題仍有許多空白點需要研究,在研究方法、思路方面也有調整的必要。我的《漢魏樂府的音樂與詩》一書,就是在前人的基礎上,將漢樂府定位漢代的流行於宮廷與市井的一種綜合性的音樂娛樂藝術,從這個角度來看樂府詩的藝術特點。這兩年,我主要的工作是撰寫《魏晉南北朝詩歌史》一書,大約有50萬字,目前初稿已經完成。
金:你說的蕭滌非、王運熙等人都是當代大名家。可見你已經躋身中國古典文學名家的行列,這是很不容易的。樂清是“永嘉四靈”之一翁卷的故鄉,你出生在這塊土地上,沐浴著家鄉詩歌傳統的靈性。你走上研究中國古典文學的道路,是否與這塊土地有著聯繫?
錢:我想有的吧。徐照、徐璣、翁卷、趙師秀,四人同為南宋溫州人,彼此志趣相投,詩格相似,又因為四人字號之中均帶有“靈”字(徐照字靈暉、徐璣號靈淵、翁卷字靈舒、趙師秀字靈秀),故此統稱他們為“永嘉四靈”。他們對南宋溫州詩壇的影響很大。其實,“永嘉學派”之集大成者葉適還在我的老家白石書塾教過書。中國的文人學者,有許多都是有地域文化背景的,多少要受地域文化的影響,這種影響有時還是意義深遠的。
實際上,我之所以會成為古典文學研究者,偶然之中也包含著某種必然。當年我考入大學,後來又考上研究生、博士生,這種人生每一步的具體走法,是有很大的偶然性。但我從小喜歡文學,入學後更培養了自覺地學習文學、研究文學興趣,使我走上了這條道路又好像帶有了一點必然性。我的家庭雖是個地道的農家,但我母親能講好多民間故事和好多兒歌等,還有民間流行的溫州鼓詞,我小時候也特別喜歡聽。在國小的時候,父親教我背誦《毛主席詩詞》,這可以說是我正式接觸詩詞的開始。因為祖父教過私塾、村校,所以家中有一些舊書,“文革”中燒了一些,到我上中學時,就只有《古文觀止》、《三國演義》、《說岳全傳》及《千家詩》這幾本,都給了我生命的滋養。考入杭州大學中文系之後,才開始接受正規的專業教育。
金:杭州大學中文系也是著名校系,名家教授雲集,如“一代詞宗”夏承燾、通俗文學名家徐朔方等老先生學富五車,名揚四海。你在這裡讀了本科,又讀碩士研究生,其中最大的收穫是什麼?
錢:說到大學時的學習,聽老師講課當然也是重要的,但真正起作用的、為後來的專業研究打下基礎的,恐怕還是自己的閱讀和寫作。本科一年級時讀了一批現代作家的集子和少量的外國名著;二年級後,主要轉入古典文學專集、選集的閱讀,從《詩經》、《楚辭》到元明戲劇,基本上瀏覽了一番。此外就是寫作,先是寫小說、散文和新詩,上次回老家,發現舊書櫃裡還躺著好幾本當時的塗鴉之作;後來隨著興趣轉入古典文學,就開始較多地學寫舊體詩詞。那時在讀古人的集子,偶有想法就做筆記,好的作品則要摘抄。後來讀古人的詩話一類的書,發現原來自己的想法、眼光,也頗有接近古人的地方,信心一下子就增添了許多。本科三年級時開始學寫專業論文,但真正算得上專業研究的,還是從碩士階段開始。碩士時候我的專攻是唐宋文學,師從吳熊和、蔡義江兩位先生。平時的專業學習,除了蒐集資料寫論文外,主要的時間還是花在閱讀文史哲經典上。通讀了幾個唐宋大家的集子,最後選擇黃山谷做碩士論文。碩士論文的一部分發表在《文學遺產》上,是當時在這個刊物上發表論文年齡最輕的作者之一。編輯部的人說:“那幾年,如聽到有人說《文學遺產》只發老資格學人的文章時,我們總拿你的例子來反駁。”

相關介紹

一、步非煙:感恩我生命中的師長

我的導師錢老師是一個有個濃重文人氣質的南方人。
錢老師在四十歲的時候,已經成為博導,是當時中文系最年輕有為的學者。他看上去有點靦腆,講課的時候有濃重的南方口音。
我的一位師姐,就經常偷偷學他讀古樂府中“上山采蘼蕪”的腔調。
和錢老師熟悉之後,他有一次告訴問我,我念詩的時候,你們笑什麼?
我顧左右而言其他,錢老師說,不要以為我不知道,你們在笑話我國語不標準。
他當時的神情很認真,卻沒有生氣的意思。我當時第一感覺是,這位老師非常可親,在他門下念書,一定會很幸福吧。
我在本科的時候就和錢老師熟悉,裡邊有個很風雅的“獻賦”的故事。
錢老師開了一門關於唐詩的課,期末照例要寫論文,但錢老師說,願意寫論文的寫論文,不願意的,交兩首七律一樣過關。
在中文系,用創作代替論文完成學期論文的,錢老師是第一個。
我是個懶惰的學生,想著七律不過五十六個字,可比寫論文划算得多。於是遍開始了我的詩人生涯。我混跡網路詩壇,一面偷師學藝,一面練習,最終真的愛上了格律詩歌。
當我的作品受到網上詩友們的肯定時,我鼓起勇氣將作業交上去了,得了全班最高的九十五分。
我正在喜不自勝,一次錢老師遇到我,特意對我說,你可不要得意,後來你的師兄又交了一篇,我給了九十八,而給你九十五分,不是因為你寫的好,是你剛學,鼓勵你的。
我知道那位師兄是誰,他可以算我系小有名氣的專業詩人了,是我們學校詩社的社長。我有點委屈,如此專業的人才,和他能比么?
錢老師說,為什麼不能比,你以後要學詩,隨時都可以找我。
於是,本科時候,我已經成了錢老師的學生,學的一開始不是學問,是格律詩。
由於錢老師性格比較溫和,同學們經常開他的玩笑,說他衣著太樸素。我宿舍有個家境富裕、衣著時尚的妹妹,有一次從國貿逛街回來,大驚失色的告訴我們,錢老師背的那個破包,她在國貿某專賣看見了,小的要兩千多,大的要四千!大家一時乍舌。
我趁機問錢老師,聽說你的包包很貴,錢老師一臉茫然,說不可能,這是上次參加一個詩詞會議,別人送給他的。我堅持說,是真的,他有些臉紅,從此再也沒背過這個包。
此後,那位時尚妹妹經常怪我多嘴,錢老師就那么一個好包,還讓我說得不敢背了。
我一開始的專業是古典文獻,而錢老師的專業是古代文學,如果要在碩士階段正式成為他的學生,必須放棄保送而考參加爭奪激烈的考試。真正讓我下定決心的是那一天。
早晨的古代文學課,大家都坐整齊,等錢老師上課。從來不曾遲到的錢老師,不僅晚來了半個小時,而且頭髮凌亂,滿臉憔悴,仿佛剛剛大病一場。
然後他登上講台,告訴我們,他的導師、陳先生去世了。
他當時說了很多話,都凌亂得聽不清楚,而後,他轉身在黑板上寫下一聯詩,其中下句是:“從此陳門成永立。”
然後他拋開粉筆,回頭對我們說,他這一生的師緣就盡了,哽咽無言。
那是一種真正的、痛徹心肺的悲傷。是對授業之恩的感懷,是另一種喪親之痛。
就在這一刻,我從心底敬佩這位老師,暗暗發誓要做他的學生。我相信這個師門,不是冰冷的實驗室,也不是簡單的課堂,而是一個家庭,一個可以幫助我,包容我,鼓勵我的家庭。
這才是傳習古代文學者應該有的情感,這種情感更深深打動了我這個在異鄉求學的人。
在三十選一的考試里,我幸運的成功了。我成為他門下的學生之一。
從此每年都會和師兄妹們一起,給師祖掃墓,每年的中秋、元旦都會師門一起度過。
我們不僅是同門,我們就是兄弟姐妹。
我沒有兄弟姐妹,又遠離父母,獨居異鄉,但我從大家身上,看到了溫暖的親情。
以錢老師為首,師門裡有一多半的,都是“詩人”,大家學的又都是魏晉隋唐文學。於是師門聚會的時候,忍不住要附庸風雅,談些清遠之旨,或者聯句分韻。而以前提到過的那位師兄,更是及時的把我發展成為詩社主編,於是詩社的詩人們也經常和師門一起活動了。大家在席上談笑生風,出了不少妙語,師妹提出,將聚會時戲謔之言、逸聞趣事編成一本《世說新語》,贈給大家留念,這個任務也就落在了我身上,可惜我是個懶漢,將《新語》的創作一拖再拖。
一年中秋,師門匯聚錢老師家中,大家先分韻作詩,後又聯句。時間很晚了,我男友在樓下一咖啡廳等我,一直等到快打烊。然後發現咖啡廳里還有男生,也無所事事,賴著不走,一問,原來是我師妹男友。於是幾人決心成立錢門後援會,就以此咖啡廳為據點。
就在我畢業那一年,錢老師因學校安排,去了日本,一去兩年。在門下讀完博士的夢想突然不能實現,
“世說新語”也一直因為偷懶,還沒有整理,可是同學們卻已經散在四面八方了。
詩社在我們手中沒能發揚光大,離開的時候,卻忍不住想哭。
畢竟,這是一段多么自在逍遙的日子,人生中能有幾回。
感謝上蒼,讓我在最鼎盛的年華中,隔絕了俗世塵埃,短暫享受古人詩酒雅集的生涯。
有人問我,以後願意做一個職業作家么,我說不。
因為,我的夢想只有一個。
在我的不惑之年,
我也會成為一個老師,站在講台上,講述我對詩的夢想。
我也會盡我的全力,留給我的學生們,一段脫離了世俗,詩酒風流的夢想。
永遠感恩我生命中的師長。
我愛你們。

二、陳恆舒:記北大中文系的幾位先生

錢志熙,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中國古代文學教學與研究,國家級精品課“中國古代文學”課程主持人。
比起老錢(錢理群)來,“小錢”的名聲恐怕沒那么大。兩位錢先生的風格可以說是一種鮮明的反差。老錢豪放,小錢恐怕要算是婉約。老錢是講台上的俠客,小錢則有一身名士的風度。這也難怪:老錢是研究魯迅以及現代文學的,身上自然要帶點魯迅的俠客氣;而小錢的主要方向是古代,是先秦兩漢,是魏晉,是陶淵明,溫文爾雅自然是少不了的風度。第一次聽小錢先生講課,是一次講座,講的就是陶淵明,他稱陶淵明是“人生的詩人”,這個觀點對我後來的兩篇論文的思路有過很大的啟發。
大二的時候,小錢先生給我們開魏晉南北朝隋唐文學史,一反原來我們所聽過的文學史的講授方式,沒有試圖建立完整的框架和線索,從“史”的角度來描述文學的發展,而只是大致勾勒出一個時代的文學發展的脈絡,然後拿起一本作品選,一篇一篇地講下來。和老錢一樣,他也喜歡朗讀作品,聲音不大,而且帶著頗濃重的浙江口音,十分有味道——很多古韻,尤其是入聲字,是要用江浙方言才能讀出來的。一首讀下來,再給大家講,這首詩好,好在什麼地方,如此等等。和先生一起讀作品,確實是一種很美妙的感覺。
小錢先生很重視讀作品。不光要讀,也強調要背誦,包括考試也有相關的內容。有一次翻看BBS上的原來的帖子,發現一次期末考試以後很多同學對小錢先生頗有微辭,理由是考試題出得太難了。我看了一下,似乎沒有什麼難的,只是一些很普通的詩句的填空,竟有很多人答不上來。但小錢先生教我們的時候仍不改其舊,還對我們說,好的作品,要多讀,最好能背下來,而且要抓緊時間,趁著現在記憶力還好。又告訴我們,當年他在浙江讀書的時候,他的老師對他說,一個人20歲以前能背下來的東西,基本上這輩子都不會忘。後面基本上就很難有如此好的記憶力了。我掐指一算,只剩三個月了,很是有些悲切,於小錢老師真有些相見恨晚的感覺。的確,對於學習古代文學,多讀多記多背,總是沒有壞處的。張健老師後來講中國文學批評史的時候也堅持讓我們多背,說現在的教育讓大家不要死記硬背,這不對,小時候趁著記憶力好,就應該多“死記硬背”點東西下來,考試出了整整一面的背誦題,結果我答得慘不忍睹。這與小錢先生的想法基本是一致的。
記得那個學期期末考試之前,小錢先生安排了答疑。當時坐了滿滿一屋子人,大約都是抱著能套點什麼題出來的目的去的,去了就問,老師,這次考試考什麼?不考什麼?小錢先生含糊其辭地應付了幾句,他們也不好再問什麼,就在那兒坐著,一言不發。只有我跟小錢先生扯些與考試不相關的事情。小錢先生突然問,大家有把某個作家的集子完整地讀過一遍嗎?我說我讀過陶淵明的集子。小錢先生又問,完整地讀下來了嗎?我說是的。小錢先生面露微笑,啪地一拍桌子說,好啊,這對你肯定是有幫助的,雖然我這次考的是杜甫……我當時沒緩過勁兒來,回到宿舍有人拍著我的肩膀說,行啊你啊,拐著彎地就把考題套出來了。我一想。喔,好像是這么回事。結果期末真的考了一個與杜甫相關的大題。但我答得並不好,枉費了那日小錢先生的誇獎,至今仍覺得有些慚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